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周說《亮劍》: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傳奇

老周

摘要:在眾多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中,《亮劍》無疑是最知名度最高,也是廣受好評的,十多年來依然歷久不衰,老周就來說說《亮劍》,那些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傳奇故事。

圖1:《亮劍》是抗戰題材影視劇中最著名

亮劍的淵源

老周知道《亮劍》,那要比電視劇還要早四、五年,那真是機緣巧合,一次乘計程車時車上的收音機正是小說連播,播的是李雲龍傷愈歸隊在火車上與土匪交手的一段(電視劇裡沒有這段),作為一直與軍旅題材打交道的人,立即識到這書還真不錯。下了車就到處找這本小說,費了不小的勁終於買到了,一口氣看完。但那時周圍的朋友,即使是那些喜歡軍事的軍迷,都很少有人知道這麽本書。

當知道《亮劍》改編成電視劇後,就一直非常關注。電視劇殺青後,首先就是通過網絡下載來了個先睹為快。電視台開播後,自然是一集不拉,此後精華版、完整版,都一一看來,成了不折不扣的亮劍迷。

作為一個研究軍史戰史的愛好者,自然很多朋友來聊起《亮劍》時,都會問起解放軍裡真有李雲龍這樣的將軍?真有電視機裡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

圖2:電視劇《亮劍》海報

人物原型

《亮劍》播出後,李雲龍這個粗魯、霸道,狡黠甚至有些無賴的男一號,打起仗來有勇有謀,對戰友真誠坦蕩,對部下同甘共苦,完全突破以往類似題材中高大全的革命軍人形象,使人耳目一新,中國巴頓的說法也風聲水起。

有人感覺新鮮,從沒見過這樣的革命軍人。也有人嗤之以鼻,那是破壞革命軍人的光輝形象。而老周與一些經過戰爭歲月的老戰士談起,他們卻認為這個人物塑造地很是鮮活,戰爭年代幾乎在很多部隊裡都有李雲龍這樣性格的,隻不過有些電視劇裡把這些人物的典型性格更典型了而已。

綜觀解放軍開國將領中,從經歷來分析,誰都不是李雲龍的原型,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套上李雲龍的經歷。但是卻有很多人又有著與李雲龍這樣那樣的相似經歷,打阪田聯隊是楊成武的原型,打日軍軍官觀摩團是王近山的原型,從中野到華野又是皮定鈞的經歷,而爭戰利品,尤其是“XX部繳獲”的封條那則是鍾偉的創舉。所以可以說,在李雲龍身上匯集了很多開國將領的故事,這是一個綜合而又典型,來自現實又不同於現實的成功的“虛擬”角色。

圖3:李雲龍身上匯聚了很多開國將帥的故事

政委趙剛的原型從經歷上看,李震比較接近,李震是燕京大學畢業,參加過一二九學生運動,後轉到八路軍搞政工工作,解放戰爭中任中原野戰軍6縱18旅政委(旅長肖永銀,為中野頭等主力),1955年授少將軍銜,後任警察部長,文革中自殺——小說《亮劍》裡趙剛也是自殺的。

圖4:趙剛的原型李震最接近

孔捷的原型,最可能就是肖全夫,也是紅四方面軍出身,後來去東北,解放戰爭中任東北野戰軍9縱26師師長,1951年率部入朝作戰,1954年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當學員,1955年授少將,後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丁偉從名字就可以知道找到了原型——鍾偉,特別是李雲龍和孔捷口裡曾說其部隊開酒廠,賣煙土,都是鍾偉曾乾過的。

國民黨軍官楚雲飛的形象也是讓人眼睛一亮,不僅正面描寫其英勇抗擊日軍,即使是在後來的內戰中,也是一個標準的軍人,而其與李雲龍之間英雄相惜的那份超越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友誼,更是給人印象深刻。不過像楚雲飛那樣黃埔、陸大畢業,先是晉綏軍,後是中央嫡系的國軍將領,似乎沒有可以對號入座的。畢竟既能在雜牌裡吃得開,又能受嫡系器重的,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圖5:楚雲飛基本上沒有可以對號入座的

軍事學院教官常乃超的原型就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整編第11師師長王元直,淮海戰役中被俘,後來是由劉伯承親自點名調到軍事學院當教員,課堂上的學生就有當年的對手,手下敗將來上課,學員自然不買帳,結果鬧出一場風波,還是劉伯承做了工作才平息。不過影片裡常乃超被俘後通過跑步被查出來,那可不是王元直的故事,而是東北戰場1948年冬季攻勢中,全殲新編第5軍之後就是用這個方法找出了軍長陳林達,而想出這麽個鬼點子的正是鍾偉。

炮打阪田有原型嗎

說完了人物,自然要說戰例了。第一集中擊斃阪田之戰,原著小說裡沒有的,是電視劇新加的,熟悉八路軍戰史的人一看就知道此戰就是從當年名震華北的黃土嶺之戰演義而來。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擊斃阪田似乎不大符合邏輯。電視中是突圍戰,作為攻擊方的日軍,將聯隊指揮部這樣疏忽大意地設立在對方迫擊炮射程500米之外,特別是在知道八路軍擁有迫擊炮的情況下,在現實中是不大可能的。

真實的黃土嶺之戰是伏擊戰,黃土嶺是太行山北部群山中的一座岬口,位於淶源縣與易縣交界處,是一條約2500米長的大山谷,是伏擊的絕佳地形。所以晉察冀軍區部隊和第120師特務團在此設伏,當日軍進入山谷後,八路軍伏兵齊出,經過激戰將日軍逼入上莊子附近的山谷底部。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長阿部規秀將指揮部設在黃土嶺與上莊子之間的教場村一座獨立院落裡時,其手下就提出,將指揮部設在這樣的獨立院落裡目標太明顯,但是阿部認為院落裡還有老百姓,八路軍是不會對有老百姓的院落進行炮擊的。而他並不知道,因為八路軍是事先設伏,所以早就通知了當地老百姓預先撤退,這家人是沒有及時撤退才留下來的,八路軍可不知道。所以一旦發現有多名腰掛戰刀的日軍在院落裡進出,就意識到肯定是日軍指揮部,晉察冀軍區第1團團長陳正湘立即命令配屬作戰的分區炮兵營迫擊炮連對準目標轟擊!第一發打遠,第二發打近,第三發炮彈就準確地落在院子裡——標準的三發測距射擊法,正坐在門口椅子上的阿部當場就被彈片擊中,不久就傷重而死。而被日軍關在西廂房裡的主人家十多口,卻是毫發無損,真讓人覺得八路軍的炮彈真是長眼睛啊!——注意,那是在伏擊的情況下,日軍幾乎所有活動範圍都是在八路軍炮火射程內。如果換了日軍是進攻的話,絕不會將指揮部如此明目張膽地設在迫擊炮射程500米外。

圖6:陳列在軍事博物館裡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

圍攻山崎是真的嗎

李雲龍在執掌獨立團後打出威風的就是殲滅山崎大隊了。此戰很明顯就是從八路軍著名的關家堖之戰脫胎而來,關家堖之戰是1940年百團大戰後,日軍隨即組織了對南艾鋪、羊角、芹泉、黃煙洞和遼(縣)武(鄉)榆(社)地區的“掃蕩”,其中日軍第36師團第4獨立混成旅團岡崎大隊500餘人(附民夫400餘人)瞎打亂撞逼近了八路軍水腰子兵工廠,由於防守兵工廠惟一通道“翁圪廊”的1個連不戰而退,陷兵工廠於危急之中。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獲悉天險翁圪廊失守,日軍進入黃煙洞的消息,不禁勃然大怒,要求嚴查擅自撤離者的責任,並即調386旅772團和16團趕到黃煙洞阻擊日軍。岡崎大隊在八路軍頑強抗擊下,被迫撤到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堖附近,準備奪路退回沁縣。面對孤軍深入根據地的岡崎大隊,彭德懷下定決心務必全殲!

10月29日,彭德懷趕到蟠龍鎮召集129師師、旅幹部會議,下達八路軍總部命令:由劉伯承、鄧小平指揮129師386旅、新10旅各一部,陳賡指揮129師385旅一部和決死第1縱隊第25、第38團各一部,在總部山炮連的支援下,於30日晨4時對岡崎大隊發起攻擊。就在八路軍各部進行合圍部署時,岡崎大隊發現局勢不妙,迅速佔領了有利地形關家堖。關家堖是群山環抱的一個山岡,岡頂是一塊方圓幾百米的平地。山岡北面是斷崖陡壁,東西兩側坡度陡峭,只有南坡比較平緩,有一條一人寬的小道通向岡頂,這條小道也是整個山岡惟一的路線。關家堖西南是柳樹堖,與關家堖互為犄角,從柳樹堖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向關家堖岡頂的小道。日軍佔領關家堖後,連夜構築工事,部署火力網,並派出一個中隊搶先一步佔領了柳樹堖。

雖然日軍搶得了先機,但八路軍的總攻還是如期打響。經過激戰後,終於在天亮時攻佔了柳樹堖。天亮後,日軍飛機飛臨關家堖,對進攻的八路軍進行狂轟濫炸,使八路軍遭到很大傷亡,進攻不得不暫停。129師師長劉伯承見部隊損失很大,覺得與日軍死打硬拚不是八路軍所長,便給彭德懷打電話,建議暫時撤圍,另尋戰機。彭德懷態度相當堅決:“拿不下關家堖,就撤消番號,殺頭不論大小!”此時日軍從遼縣、黎城出動幾千名援兵正兼程馳援關家堖,因此如不能迅速殲滅岡崎大隊將使八路軍陷入被動。

但是此後的戰鬥卻陷入膠著,困守的日軍居然還能以反擊奪回了柳樹堖,而攻擊關家堖的部隊由於地形十分不利,戰鬥非常殘酷,戰到中午,八路軍發起的衝鋒已達18次之多,很多部隊都已傷亡過半,傷亡最大的772團1營僅剩下6人,但仍沒有絲毫進展!

只有從西北方向攻擊的769團利用地形隱蔽接近,借助攀登工具和陡崖上的野藤樹枝爬到壕坎處,但卻被日軍發覺,隨即就用猛烈火力封鎖住了斜坡。親臨前沿指揮的劉伯承發現壕坎上面的斜坡是黃土,隨即命令采取土工作業挖暗道通上岡頂。769團隨即開始挖掘,坑道完成後集中火力從斜坡佯攻吸引日軍注意,突擊隊突然從坑道裡衝上岡頂,日軍頓時陣腳大亂,斜坡上的佯攻部隊也乘勢攻了上來,雙方隨即在岡頂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日軍被殲大半,殘部退守半山腰的窯洞。失去了關家堖的支援,柳樹堖的日軍也很快被肅清。但據守窯洞的日軍拚死抵抗,由於地形狹小,八路軍無法展開,又缺少重武器,攻擊始終難以奏效,戰鬥一直持續到31日拂曉。此時,日軍1500多人的援軍在飛機掩護下已逼近關家堖。為保持主動避免與優勢日軍決戰,彭德懷只得含恨命令撤出戰鬥。

圖7:這張彭德懷著名的照片就是在關家堖戰鬥時

關家堖之戰,激戰兩晝夜,岡崎大隊大部被殲,指揮官岡崎淺受中佐以下400餘人被打死,最後僅60人在援軍接應下得脫。八路軍傷亡也是非常慘重,歷來說法不一,但最保守的估計也在1000人以上。關於此戰歷來爭議很大,反對者認為在八路軍在地形、火力、戰鬥態勢都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與日軍打正規戰陣地戰,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損失了大批戰鬥骨乾,是很不值得的。但是彭德懷之所以堅持要打,主要還是考慮到軍威士氣,如果聽任日軍大隊規模的小部隊在根據地內橫行,今後的作戰就更為被動。

和電視上對比,可以發現兩者有太多的相同處,如都是從日軍襲擊兵工廠開始,都是1個大隊的日軍孤軍深入連大隊長的名字都是那麽相近,都是屢攻不克最後靠土工作業取勝。不同之處是電視上的土工作業是為了縮短攻擊距離而不是直接挖到山頂,最後是全殲日軍而實際上是八路軍因援敵逼近而撤出戰鬥,使60餘名殘部得脫。

電視裡出現的八路軍高級將領,都是只有職務,如副總指揮、副參謀長、師長、旅長而無具體姓名,不過就演員的身材相貌就能使人知道那就是彭德懷、左權、劉伯承和陳賡,筆者估計是因為電視虛構成分太多,如使用真名恐有不妥,所以才很奇怪地隻用職務來稱呼。

伏擊戰地觀摩團

李雲龍邀請楚雲飛觀戰伏擊的一出,很明顯是取自於韓略村伏擊戰。1943年10月,太嶽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王近山率所部第16團開赴延安,途經日統區心髒地區山西臨汾韓略村時,見此處地形險要且日軍戒備極其松懈,遂不顧旅長陳賡不求戰不戀戰的指示,果斷決定進行伏擊。10月23日晨,一支日軍車隊進入16團的伏擊圈,頓時槍聲四起,16團先卡住首尾,然後全線出擊,僅1小時激戰便全殲這百餘日軍。很多史料稱王近山伏擊的是日軍的軍官戰地參觀團,都是中隊長以上的軍官,此戰擊斃1個少將、6個大佐、180個中佐少佐。但是這種說法意淫成分居多,因為日軍在這一時間地點並無少將軍官陣亡記錄(有些史料稱擊斃的是第21旅團長服部直臣,而此人一直到1945年8月投降時都好好活著),也沒有如此大量中級軍官陣亡的記錄。何況這樣一支軍官隊,無論怎麽都會有相當數量的警衛,哪怕每人帶1個跟班總數就至少要翻一倍!斷然不會這樣光有軍官而無士兵,再者說,16團還繳獲了大量機槍、步槍,要全是軍官的話,也不可能中佐少佐人手一支步槍的。因此根據老周的考證,實際遭到伏擊的只是日軍的教導部隊或者說是軍校生,其中軍銜最高的也不過是中佐。

圖8:伏擊戰地觀摩團就是在歷史上也一直都是個謎

不過此戰之所以有名,主要是王近山打的是沒命令的仗,打勝了也沒功勞,打敗了更是要受處分的,敢打這種有罪無功的仗,也只有綽號“王瘋子”的王近山。據說,事後毛澤東還專門提到,太嶽有個敢打沒命令仗的王瘋子,一時間王瘋子名聲大噪。有關韓略村伏擊戰請看本號歷史文章:

王近山的這種脾氣,而且也是紅四方面軍出身,放到李雲龍身上倒是很對路的。

騎兵連進攻!

問到《亮劍》中最感人的一幕是什麽?很多人都會說:“騎兵連!進攻!”確實,騎兵連衝鋒這場戲真是蕩氣回腸氣壯山河!小說裡並沒有騎兵連也沒有出身舊軍隊的連長孫德勝,這一人物和情節全是電視劇新增加的。而在八路軍中,騎兵部隊倒有一些,也有過不少戰例,但是像電視裡那樣,對日軍的騎兵進行類似中世紀的騎兵對決,好象還沒有過確切的記錄。

而在抗戰時期,騎兵主要是發揮其機動優勢,進行長途奔襲或是衝擊步兵陣地,在現代戰爭中極少這樣的騎兵對騎兵的白刃戰。抗戰中中國軍隊最著名的騎兵部隊當屬來自青海馬家軍的暫編騎兵第1師(後改編為騎兵第8師),該師長期駐扎在豫東地區,曾與日軍多次交手,屢建戰功,日軍敬畏地稱其為“馬回回軍”。

不過從騎兵連訓練,到徒步參加李家坡攻擊山崎大隊,最後到決死衝鋒,騎兵連的這一連串故事,卻是非常生動鮮活,短短幾出戲就使觀眾牢牢記住了孫德勝,一個質樸勇敢鐵骨錚錚的軍人;記住了騎兵連,一支彪悍勇武鐵馬金戈的連隊。

“騎兵連!進攻!”,渾身帶血斷臂猶戰,最後全連犧牲的悲壯一幕,不僅點出了面對強敵也要敢於亮劍的主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亮劍精神,更使這部男人的電視,平添了一股厚實與凝重。

圖9:騎兵連進攻是《亮劍》裡最感人的一幕

特種部隊是主線

在小說裡特種部隊其實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從日軍特種兵分隊開始,到後來李雲龍在蘇聯顧問幫助下組建特種兵大隊,參加金門炮戰,甚至於在最後的文革動亂中顯露身手。由於電視劇只是到1955年授銜結束,所以特種部隊的這條主線也就隨著日軍特種部隊的消亡戛然而止,顯得比較突兀。

而且電視裡對特種部隊的描寫也有失偏頗,姑且不說日軍特種部隊使用的居然是美軍1944年才研製成功的M3A1式衝鋒槍,實在有點匪夷所思的味道,就電視裡的內容,更容易讓人覺得,戴上頂不反光的鋼盔,再加副風鏡(在沙漠裡才有用的風鏡,此處純粹是顯酷吧),套件防彈背心,一水自動武器,再會幾手一招製敵的狠招,就是特種部隊了。其實這樣的印象完全錯了!真正的特種部隊,一般絕不會以山本部隊這樣的六七十人的規模出動,通常都是4人小組或5人小組活動,而且特種部隊的“特”,不在裝備與服飾,而是在訓練,在機動方式,在戰術,在使用目的上與普通部隊迥異。而現在特種部隊所必不可少的狙擊手,電視裡也沒有表現。因此,就山本部隊來看,充其量只是一支裝備比普通部隊更精良,訓練更嚴格些的精銳部隊而已,離真正的特種部隊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圖10:山本特戰隊其實還算不上是特種部隊

除了特種部隊是比較明顯的軟肋外,服裝道具也有不少問題,最使人難以接受的就是李雲龍八年抗戰始終是一身髒不拉幾的棉軍裝,許是拍攝時間是在冬季,幾乎所有的外景、服裝都是冬季,實在不夠敬業。而最後1955年授銜時的那套將軍服,顏色、質地都與真實的將軍服相差甚遠,要知道那套將軍服,可是真正的好東西啊,連袖口領口的絲線都是純金的!可能是資金不足的緣故,電視裡的將軍服簡直就像是路邊攤貨。

當然,瑕不掩瑜,《亮劍》能贏得如此之多的觀眾,不僅是匯集了解放軍歷史眾多經典戰例於一身的情節,而且人物刻畫真實生動,筆者以為是一個“真”字打動了觀眾,除了有血有肉的李雲龍,一些細節,如搶奪戰利品等,都是第一次直接描寫,使人耳目一新。特別是真實描寫抗戰中國民黨軍與共產黨軍隊不僅有摩擦,更有合作抗敵,還多次借李雲龍和趙剛之口肯定了部分國民黨軍在抗戰中的英勇表現。

軍事題材是熱門

似乎一段時間來,軍事題材的電視劇頗受歡迎,從《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到《亮劍》,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老周在這三部中還是最中意《亮劍》,因為《激情燃燒的歲月》實際只是軍旅背景下的家庭愛情倫理劇,不過只是把男主人換成了軍人。《歷史的天空》則注重於人物的塑造,不可否認,這部劇中幾個人物無論是薑大牙、張普景、陳墨涵,還是竇玉泉、朱一刀、萬古碑,都非常鮮活豐滿,極具代表性,不過穿插了太多感情糾葛多角戀愛,戰鬥情節比較單薄。而《亮劍》是把解放軍歷史上幾次相當著名的戰例都演義在劇中,使我們這些戰史愛好者一看就聯想到這些經典戰例,不由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僅這些主要情節,連一些劇中人對話中所談及的故事,都是來源於真實的故事,如李雲龍向趙剛介紹獨立團過河時被國民黨軍阻攔的故事,歷史上楊成武的115師獨立團就真遇到過,當時國民黨軍就不認獨立團的編制,楊成武率部只好跟在686團的後面,並成一支部隊才過了河。再如,李雲龍向妻子介紹丁偉時,就提到丁偉的部隊曾架起機槍與友鄰搶道的事,這是鍾偉的傑作……正是這些來自於真實而又極富傳奇色彩故事,以前的正史少有報導,如今這樣表現出來,自然令人比較新奇,更增添了可看性,這也正是《亮劍》將這些真實的素材有機結合巧妙布置所帶來的魅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