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一點 再大一點 富士中畫幅無反相機GFX 50S簡評

作為一個相機玩家,之前寫過一些鏡頭的文章,但是數位相機機身方面,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平常隻敢把相機當玩具玩,如果寫點什麽,怕是只會貽笑大方。

不過這次終於仍不住,要寫一篇有關數位相機的文章,原因無他,只是因為這台相機太好玩——富士GFX 50S。這是一台中畫幅無反相機,發售於2016年9月——隻比全球首台中畫幅無反哈蘇X1D遲了3個月,迄今為止一直也是唯二的中畫幅無反相機。

中畫幅無反GFX 50S

GFX 50S既然號稱中畫幅無反,CMOS傳感器的尺寸自然超過了全畫幅。尺寸的比較看下面這張圖,135全畫幅的CMOS面積是36×24mm,而富士GFX的尺寸則是43.8×32.9mm,哈蘇X1D也是這個尺寸,因為尺寸近似44×33mm,也被稱為4433畫幅。在這塊CMOS上,富士提供了5140萬像素的有效分辨率,拍攝照片的最高尺寸達到8256×6192像素,對於玩慣了135系統的我來說,相當誇張。

如果把GFX和M43系統的相機放在一起比較,能很直觀的感受到傳感器大小的差距。不過傳統意義上的中畫幅一般是6X6cm、6X7cm、6X9cm等等,比4433畫幅還是大了不少,GFX和X1D只能算是中畫幅裡的殘幅機。而且GFX只能拍攝14位的RAW,相對於X1D的16位RAW也有差距——雖說有傳言X1D的16位只是偽16位。

GFX 50S的大底,帶來很好的拍攝體驗,7月初一入手就帶去內蒙玩,體驗自然是相當的讚,層次感和色彩都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張拍的朋友的孩子,無修直出,感覺光線的變化和顏色的過渡都不錯。

日常拍拍也很不錯,選對了鏡頭,隨身也不會太累。

外觀

其實剛從外箱裡拿出來的GFX 50S機身,看上去會有些奇怪,有搖桿、很厚,似乎很像一台單反相機,但是頂端是平的,並沒有軍艦頂,似乎是一台很醜的無反?

GFX 50S粗看很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厚度來自鏡頭卡口和LCD螢幕之間的部分,這裡實際是電池倉,有一塊很厚的電板在裡面。如果不是有電池倉增加了太空,機身的實際厚度還是很薄的。

所謂“軍艦頂”,或稱“軍艦部”,以前都是單反相機必備的結構,裡面藏有能夠對焦和取景的OVF(光學取景器)。無反相機出現後,可以直接電子取景,就不需要這部分裝置,但是一些比較專業的微單和無反相機,還是提供了軍艦部,只是把裡面的OVF換成了EVF(電子取景器)。GFX 50S也提供了形似軍艦頂的EVF,只是作為分離的部件,使用時需要把原有的機身熱靴保護蓋板拆下來,再將EVF插上去即可。

GFX 50S的EVF和其他無反的EVF功能基本一致,頂端有熱靴,目鏡左側有調節屈光度的旋鈕,右側有顯示模式切換按鈕,能在EVF、LCD屏之間切換顯示。目鏡內置369萬像素的顯示屏,放大倍率0.85,裝上EVF,總算完整了。

上了EVF,機身整體效果舒服多了。我的這台GFX 50S缺了熱靴蓋,裝了一個木製熱靴蓋補上。

除了EVF,富士還有個編號為EVF-TL1的翻折式EVF適配器。這個適配器能做什麽呢?提供EVF方向調整功能。先裝適配器再裝EVF,可以給EVF帶來垂直傾斜(0°-90°/5步)和水準旋轉(±45°)的方向變化,這樣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腰平取景。但是安裝後EVF會突出很多,便攜性大打折扣,我就沒有入手。

GFX 50S的機身尺寸是147.5×94.2×91.4mm,空機740g,裝上存儲卡和電池大概是825g。這個重量大概和尼康750一樣,比D850輕近200g,比佳能5D4稍重,然而在厚度上大了不少——還是電池的問題。和X1D相比體積和重量都差不多,相比同為4433畫幅的單反相機賓得645Z,645Z的體積是156×117×123mm、重量是1470g(僅機身)和1550g(含專用電池和1張存儲卡),相當有優勢。

機身方面,GFX 50S使用鎂合金製成,有58處採用氣密密封,是防塵、防滴和防凍的三防機。

上手後感覺整台機器和它的尺寸帶來的感受一樣,很厚實,機身上不僅有搖桿,機背右側還有微微的指柄突起,整體的握持感非常非常好,不過如果是手比較小的女士使用,可能會覺得太大了點。

細節和性能

GFX 50S提供了SD卡雙卡槽,兩個插槽均支持高速UHS-II卡。單張照片的RAW檔案最大體積能達到120MB,JPEG檔案也能達到50MB以上,對於SD卡的性能需求也比較高了。我暫時用的是雷克沙128g 633x卡,日常拍攝無壓力。

GFX 50S使用的鋰電池編號NP-T125,是和其他無反、微單一樣,不太耐用,官方數據是能拍攝400張,但是我自己的體驗,300張大概就是最高了。

在電池倉上方的蓋板裡,有個DC-15V電源接口,想來是解決長時間拍攝電量不足的問題。在這個接口邊上還有迷你HDMI接口、快門線接口、Micro USB接口、麥克風接口、耳機接口,接口還是比較齊全的。

GFX 50S的操控還是常見的富士體系,機頂兩側分別是ISO和快門速度轉盤。

GFX 50S的標準ISO感光度範圍為ISO100-12800,通過擴展,最低可以達到ISO50,最高則是來到ISO102400,不過熟悉富士的人都知道,虛標,虛標是富士最常見的毛病。

快門方面,和常見的相機一樣都是焦平面快門,支持機械快門和電子快門,機械快門速度最高1/4000秒,電子快門最高可以達到1/16000秒。但是閃光同步快門速度還是只有1/125秒——哈蘇X1D採用了鏡間快門,可以達到1/2000秒。

這樣一台相機,肩屏自然必不可少,使用的是1.8英寸的黑白屏,開機後顯示的內容都可以自定義,在關機狀態下肩屏也會顯示電量、可拍照片數、卡槽。

機身背面有一塊3.2寸236萬像素的可翻轉顯示屏,當然可以從這裡取景,同時支持觸摸操作,其中包括手勢操作,不過我更喜歡實體鍵操作。

說到實體鍵,GFX 50S一共擁有10個自定義按鈕,機身上沒有注明功能的按鍵都可以自定義設定,因此可以更改一些常用的功能設定在順手的位置,你可以不用物理轉盤,不用特定的功能鍵,全部的操作設定都按照自己想的來,這樣也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雖說自定義按鍵玩的很爽,但估計是第一次做這種大機身的緣故,播放、刪除鍵的位置排布很尷尬,安裝了EVF後這兩個鍵使用起來很麻煩。另外富士系統常見的Q鍵(快捷目錄鍵),位於機背突起的指柄,右手大拇指經常很容易碰到。不過提供的對焦點選擇搖杆還是很方便。

另外在機內操控和設定方面,同樣和富士X系列相機一脈相承,膠片模擬、快捷目錄都有,簡直就像用了一台大號的X-T2。

鏡頭

GFX 50S作為一台無反相機,雖然擁有65mm口徑的卡口,但是法蘭距只有26.7mm,非常適合轉接玩其他鏡頭。雖說CMOS傳感器面積比較大,但是還是有不少性能優異的135系統鏡頭能夠覆蓋全4433畫幅,GFX 50S機內也有預設的多種照片拍攝尺寸,能預先裁切,即使一些鏡頭轉接後有暗角、黑角,也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不影響使用。

GFX 50S能夠使用不少135鏡頭,我的鏡頭也不少,以前有一台A7M2,就是為了玩轉接的——畢竟A7系統號稱135數位後背——現在更換成GFX 50S,中畫幅數位後背哦XD。另外作為中畫幅無反相機,GFX系統原生的GF鏡頭個頭都非常大,和無反的特性有衝突,再考慮到更多是想玩轉接,我沒有購買富士GF鏡頭,全靠轉接撐著。135畫幅鏡頭轉接到GFX 50S上,焦距要×0.79,嫌算的麻煩也可以直接×0.8。

手頭的135畫幅鏡頭,拿到4433畫幅上,情況各不相同,有的能做到完全可用無暗角,有的需要裁切到1:1即可無暗角,有的就很麻煩了,裁切後還是會有暗角甚至是黑角。

轉接佳能鏡頭

讓我下定決心不入手原生鏡頭,還有一個原因——佳能EF鏡頭轉接GFX自動轉接環。我使用的是名為光影的轉接環,安裝佳能鏡頭後能讀取鏡頭數據、通過機身調整鏡頭光圈,還有最重要的:自動對焦。不過這樣導致我完全不知道GFX 50S的實際對焦能力。另外這種自動接環,拍攝時間長了會發燙。

我一直保留著一隻EF 24mm/f1.4 L和一隻EF 70-300mm/f4.5-5.6 DO(又稱小綠),轉接在GFX 50S上大小很合襯,24/1.4L對焦又快又準,小綠就差不少了,合焦很猶豫,拉風箱很嚴重——不過這是它本來就有的毛病。成像時,24/1.4L有黑角,1:1裁切後可用;小綠70端幾乎無暗角,全程暗角無明顯變化,但是在300端突然出現大暗角,1:1裁切後也可用。

考慮到以後有可能主要玩GFX 50S,那麽變焦少不了,鑒於富士自己隻出了一款變焦——GF 32-64mm/f4 R LM WR,等效大約是25-50,變焦範圍太小,乾脆買了佳能的EF 24-105mm/f4 L二代。24-105裝上GFX 50S後的焦距大約應該是19-83mm,常用焦段都涵蓋在內了,應該用著很爽,沒想全焦段都有黑角,1:1裁切後在24端還有一點黑角,收到35消失。雖然對焦馬馬虎虎,可是用的還是非常難受。這顆鏡頭可以說買的非常失敗,看來變焦還是要靠原生鏡頭?

轉接旁軸鏡頭

除了佳能自動接環,我還入手了一個徠卡接環,可以把各種徠卡M卡口鏡頭轉接到GFX 50S上。測試下來,由於鏡頭後口比較小,大部分都會有暗角或者黑角,但是輕便性一流。

徠卡summaron 35mm/f2.8小八枚,有輕微黑角,1:1裁切後可用。

徠卡summicron 50mm/f2,有黑角,1:1裁切後可用。

蔡司50mm/f1.5 zm,有暗角,收光圈後明顯改善。

蔡司50mm/f1.5 zm拍攝的兩張。

宮崎24mm/f4,這是一顆非常小巧,幾乎和鏡頭蓋一樣厚的鏡頭,很久以前寫過我寫過一篇介紹的文章。

宮崎24裝在GFX 50S上的樣子非常搞笑,成像有很大的暗角,收光圈和裁切的效果都不太好,不過這樣也帶來奇異的氛圍。

宮崎24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有非常重的暗角,用ACR後期消暗角,效果也不怎麽樣。

但是裁切后宮崎24的照片,有種很特別的感覺。

其它轉接

有了佳能轉接賓得接環,利用其它鏡頭轉接佳能的轉接環,就可以實現多種轉接方案,只是不能自動對焦。

蔡司50mm/f1.4 ZF,蔡司ZE/ZF系列鏡頭裡最差的一款,但是我很喜歡,加個尼康轉佳能接環後再裝到GFX 50S上,有一定的暗角,收光圈也沒有改善。 

憑著50/1.4的大光圈,夜間拍攝效果很好。

賓得FA43mm F1.9 Limited大公主,轉接後有暗角,收光圈能獲得很大的改善。

大公主很小巧,裝在GFX 50S上攜帶很方便,轉接後焦距近似35mm,日常掃街極佳。

賓得FA77mm F1.8 Limited二公主,有輕微暗角,收光圈到4消失

二公主長了一點,接上GFX 50S後焦距變成62mm左右,視角非常奇怪,但是焦外和色彩都非常棒,是轉接效果最好的鏡頭。

賓得DA 50mm/f1.8,這是一顆非常有趣的鏡頭,作為賓得的截幅鏡頭,可以在賓得的全幅相機K-1上正常使用。轉接到GFX 50S上,居然也勉強能覆蓋4433畫幅,只是邊角一塌糊塗。DA50沒有光圈環,通過賓得轉佳能接環轉和佳能轉GF接環兩次接到GFX上時,只能獲得最小的光圈。好在可以把後口的光圈撥杆位置塞點東西進去頂開,讓光圈保持最大,這樣起碼能在f1.8光圈下工作了。另外還有一種賓得轉徠卡M口的接環,轉接後可以調整這些無光圈環鏡頭的光圈大小,不過我也沒有其它的賓得DA、DFA鏡頭了,也就不必特意去買一個。

兩張用賓得DA50拍攝的照片,1:1裁切後無暗角,但是邊角部分素質衰減的非常厲害,即使裁切後仍能看出崩潰的邊角畫質。

閃光燈

閃光燈方面,我對於閃光燈沒有太多的要求,平常不拍人,拍玩具什麽的,只要能跳閃就行了。所以閃光燈只需要能夠調整燈頭的指向就足夠,於是買了富士原廠最便宜的可調整燈頭方向的閃光燈:EF-20(這名字怎麽看都像是佳能的)。

這款EF-20閃光燈使用兩節5號電池供電,自帶柔光板,沒有太多可操控性,沒有手動設定,也不能離機引閃,只能在機頂工作。在熱靴接口上方有三個按鈕,分別是開關、曝光補償調節按鈕、 閃光燈就緒指示燈/測試閃光燈按鈕。按鈕上方有閃光曝光補償狀態指示燈,分別對應-2、-1、0、1、2。

這個燈的熱靴接口平常是收在燈身內的,使用時需要旋轉出來,利用這個旋轉的結構,也可以實現90°的機頂閃光角度調整。

不過實際使用下來,EF-20提供的光量不是很足,拍攝效果偏暗,好在依靠著GFX 50S的影像品質,後期大幅度調整RAW檔案也沒有壓力。

EF-20單燈拍攝PS前後對比

總結

前面完全沒提到GFX 50S的影片,一來這麽厚重的機器,不適合較長時間舉著拍攝;二是我自己對影片拍攝有點抗拒;三是GFX 50S隻支持1080P,實在也沒啥好說的。

GFX 50S握持感受很好,適中的體積使得攜帶相對也比較方便,操控上熟悉富士系統的用戶幾乎可以無縫切換,新用戶也不會有很大學習成本。再加上富士引以為傲的直出算法和膠片模擬,對新手的友好度非常高。

因為使用了焦平面快門,GFX 50S的閃光同步快門速度只能達到1/125秒,絕對是中畫幅之恥,不過帶來了極強的轉接可玩性,也能躲掉原生鏡頭體積太大的問題,可玩性很高。

GFX 50S大概是4433畫幅相機中畫質最差的一款了,但是操控性、可玩性、性價比都是最高的,直出借助富士的加成又非常套系。非專業人士又想感受中畫幅的魅力,選擇GFX 50S不會有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