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抵製“娘炮”:明裡羞辱男人,暗裡歧視女性

這幾天,關於“娘炮”的討論一下子密集起來。

痛斥者有之,理解者也有之。

有評論認為,由“嫩”到“美”進而“娘”,這種病態審美的遞進耐人尋味。

也有評論指出,關注男性氣質的構建,更應該發揚內在的勇氣、堅強和擔當等諸多品質。

事實上,這樣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

那麽,“娘炮”究竟指的是哪個群體?

當有人批評“娘炮”時,他們到底是想批評什麽?

今天的文章,來自書單團隊的左頁。

他認為,肆意煽動偏見的人,是在惡意放大人性之惡。

——書單君

那些妝容精致的男孩兒

10年前,我第一次知道“娘炮”這個詞,是因為《不差錢》這個小品。

當年,小沈陽穿著蘇格蘭裙,在春晚舞台上塑造了一個愛唱歌、愛追星的餐廳服務生形象。

有人用“娘炮”形容小沈陽扮演的角色。

但那時整個氛圍算是寬容的,小沈陽並沒有遭遇大規模的群嘲,更沒有人說要將他“像‘四害’一樣清除”。

相反,小沈陽憑借這個角色一夜爆紅。

最近這幾天,因為幾個妝容相對精致的男性明星,上了某個電視節目,卻引發了巨大的輿論反彈。

這一次,人們不再寬容。

“娘炮”這個詞不僅再次像湖底的沉渣一樣泛起,而且似乎也失去了往日輕鬆的調侃調性,變得嚴肅起來,好像它是某種罪孽的淵藪似的。

在性別偏見這個問題上,我們確實是在老生常談。

舞台上多幾個化濃妝、面容精致的男孩兒,並非洪水猛獸。

(在文末,我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節目中的照片。)

性別的中性化現象

英國女演員艾瑪·沃特森在一次聯合國的演講中說:

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強壯。

是時候把性別理解為光譜,而不是南轅北轍的兩派。

如果我們不再把對方定義為自己的對立面,而是把對方定義為我們的一員,我們都會更加自由。

隨著時代越來越開放,傳統的僵化的男女界限慢慢消融。

女人開始從事過去只有男人才乾的工作,男人也穿著過去只有女人才能穿的衣服。

這個過程,叫性別的中性化,是現代文明不斷走向開放、多元的普遍現象。

羅素說,世界因參差多態而美麗。

這些年,一些形容性別中性化的正面詞匯也豐富起來,比如,女漢子、女強人、暖男、漂亮男孩、帥氣女生等等。

當然,從過去到現在,也依然有大量黑化性別中性化的詞匯,比如,娘炮、軟蛋、男人婆、娘娘腔等等。

時代的進步體現在:人們以更多正面積極詞匯形容性別中性化,拒斥那些黑化詞匯。

問題是,為什麽這一次人們對性別的中性化會那麽反感,原本包容的氛圍好像突然多了許多戾氣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也很迷惑,但我傾向於相信是人們誤會了某些妝容精致的男星出現在某個平台上的意義,過於擔憂了。

我想起一件事。早在2015年,曾經發生過一次兩個偶像團體的粉絲掐架事件,吵架的內容讓人“哭笑不得”,有些幼稚。後來人們發現,原來背後吵架的其實是兩撥中小學生。追星低齡化,一度成為許多大人頭疼的事情。

許多娛樂公司在塑造類似的偶像時,其實也明白,他們的主要市場就是中小學生。

邀請這類男星參演一些節目,就是一個迎合特定觀眾趣味的商業行為,並沒有特殊的意涵。

我們不用過於焦慮,非得消滅誰。

因為,妝容精致的男星有一片特殊的市場,粗獷的“戰狼式男星”,也一樣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市場,受到大量追捧。

許多家長有另外一個擔憂:為什麽未成年的小孩會更喜歡中性化明星?小孩會不會被帶壞,從而“娘化”?

其實真不至於。

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擔憂,說起來,也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急著想把單一的審美情趣強加給孩子。

而在一個本質上依然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裡,一個人年紀越大,受製於性別偏見的審美取向就可能越強烈。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更加傾向於區分男性美、女性美,但未成年的孩子可不會區分什麽男性美、女性美,他們只看誰更美就喜歡誰。

換句話說,是成年人審美的眼睛,被傳統的強大的性別偏見給“汙染”了,而我們卻急著強加給孩子。

只要給他們自由選擇的太空,讓孩子的審美自由發展,學會認知更多的美的可能性,並沒有什麽壞處,更不可能導致所謂的“娘化”。

不說單純的審美趣味和性別認知有沒有必然聯繫,就算有關係,現代心理學研究也普遍認為,性別認知,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單一化就是好的,一個人同時具備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心理健康水準、適應力水準或許更佳。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人類潛意識裡本身就存在著異性的原型,女性潛意識裡有男性性格,男性潛意識裡有女性性格。

這也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男人也需要哭泣的時候,女人也會有堅強的一面。

有些死強死強的男人,在外面不流一滴淚,到了家裡就“哭吧哭吧不是罪”了。實際上,一個會哭的懂得哭的男人,才會更加健康,不是嗎?

“男性氣質”和“男性氣概”

所謂“娘炮”之爭,其實是過度擔憂的結果。

這種過度擔憂,導致了另外一個過激的表現,就是許多人在討論中,有意無意地刻意混淆了“男性氣質”和“男性氣概”。

簡單來說,前者是外表,後者是內裡。

一個妝容精致、外表柔弱、多情、溫柔的男生,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勇敢、擔當、責任這些品質。

一個文身、體格健壯、力量大的男生,也不意味著他在遇到不平之事時,會選擇勇敢地挺身而出。

男性的外表氣質和男性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概,完全是兩碼事。

一些事業成功、外表強硬的男性,背地裡完全可能是個家暴男,猥瑣不堪。這樣的男人,何談男性氣概?!

許多人,卻一直誤把那些外表強硬、大男子主義,甚至暴力,視為男性氣概。這實在是男性氣概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為了寫這篇文章,最近我閱讀了一本叫《國王、武士、祭司、詩人:從男孩到男人,男性心智進階手冊》的書,對裡面提到的一個觀點深以為然:

我們長久地把這些人表現出來的充滿控制欲、威脅和敵意的行為視作一種力量的表現。實際上,他們表現出的這種行徑背後是一種極端的虛弱和無能,是受傷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軟弱。

所以,一個愛炫肌肉,喜歡打架的男人,恰恰是他不成熟,不具備男人氣概的體現,而不是他有多男人的體現。這或許就是為什麽所有的青春片裡都充滿了打架、群毆這樣的暴力元素,因為都是一群幼稚鬼啊。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馬小軍,本是個懦弱的小男生,但為了在同伴中表現自己的勇氣,用板磚把人拍得鮮血直流,最終差點釀出群毆慘劇。

這是成熟男性嗎?顯然不是。影片中,年輕時最能打架的劉憶苦,最終變成了白癡,永遠也長不大了。

會不會打架,有沒有肌肉,是否充滿暴力,這都是外表,不能代表什麽。

同理,“娘炮”也是一種依據外表來攻擊他人的詞匯。我們錯誤地把一種審美趣味的選擇,上升為一種內在的個性品質的體現,明顯是用力過猛了。

憑外表,就攻擊一個人的內在,這跟那種憑一個人的出身就斷定對方是邪惡的人,然後欲除之而後快的觀念,有什麽區別嗎?

這個問題,我依然傾向於給出溫柔的答案。因為我相信,那只是一種過激之言。

但不得不說,和我們經常宣稱的多元,和我們掛在嘴上的彼此尊重不一樣,這樣的過激態度說明,許多人骨子裡依然充滿了頑固的性別偏見觀念。其中,許多是不自知、不自覺的女性歧視。

無處不在的女性歧視

性別偏見,主要指的是性別固化觀念,無關男女。

但“娘炮”這個詞,實際卻是在貶低女性:它背後的假設是,當男性擁有女性的特質之後,就會被認為是矮化、弱化了,或變差勁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許多網友也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麽我們可以寬容“女漢子”,卻不能容忍所謂的“娘娘腔”?

有一個語言學現象是比較清楚的:相對於那些普遍形容女性男化的詞匯,那些形容男性女化的詞匯,貶損的含義普遍更為強烈。

比如,娘娘腔、娘炮,普遍比女漢子、男人婆有著更為強烈的貶損含義?

這些年,唯獨暖男這個詞,還比較正向,但暖這個特質,並不一定專屬女性,父親也有“溫暖的大手”一說。

再仔細分析,娘娘腔、娘炮,這些詞匯表面上是在罵男人,實際上卻是在說,只要沾上女性特質就是不好的。

這背後的假設,其實正是“男尊女卑”。

換句話說,所謂清除“娘炮”的背後,是根深蒂固的男權製下的女性歧視。

女性主義運動這麽多年,為女性爭取到了不少本該擁有的權利。

相對過去留個短發都會而被人嘲笑的年代,現代女性至少擁有了可以自由選擇個性化形象的權利。她們也擁有了更多的職業選擇、人生選擇、婚姻自由等等。

但以“娘炮”罵人,將女性化特質當成一種對男性的侮辱,說明男權製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女性依然處於被歧視的地位。

“娘炮”之罵,實質是男權製下的一種不自覺的思維方式的體現,反過來也在強化男權。

福柯說:“權力不再通過肉體上的暴力,而是通過無形的凝視的壓力,強製人們完成自我的規訓。”

所以,一些人表面上認同男女平等這樣的“大詞”,但骨子裡依然不改男尊女卑的思維。

比起那些明顯可以看見的歧視,這種隱形不自覺的思維方式上的歧視,危害性可能更大。

有媒體曾經報導過這樣一件事:一名叫 Martin Schneider 的男士曾經在社交媒體上直播“和自己的女同事交換郵件簽名是怎麽一種體驗”。

這名男士一直被認為比自己的女同事Nicole工作效率高。但當他換Nicole簽名之後,所受到的歧視、遭遇的惡劣態度要多得多。

而Nicole在換成男士的簽名後,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那兩個禮拜是她最神清氣爽的時候。

類似的報導還有。比如在果殼網編譯的一篇文章裡提到,在一些科學研究中,女性科學家論文的引用率要遠遠低於男性。就算在一些確實有許多優秀女性科學家的領域也是如此。

職場裡,生活中,類似的隱形的女性歧視簡直無處不在,有些甚至帶著“為你好”的善意面具,令人遺憾。

“娘炮”之爭,不過是再一次不自覺的體現,更遺憾的是,參與其中“共襄盛舉”的,也不乏一些並無自覺的女性同胞。

人就是偏見的動物

就像許知遠網絡訪談節目《十三邀》的片頭裡說的那樣,“帶著偏見看世界”,我相信沒有人逃得過偏見。

人生而偏見而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就是偏見的動物。

但文明的意義在於,我們學會了時時刻刻提防著那些對他人有害的偏見。

就像走路需要對抗“地心引力”,我們也只有提防著對他人可能造成傷害的偏見,才能堂堂正正做人。

煽動偏見,相當於順著“地心引力”將人拉向深淵,是一件相當可恥的事情。

“娘炮”之爭最令人不齒的,不是偏見本身,而是那些肆意煽動偏見的人,就是惡意放大人性之惡的人。可怕複可憐。

弱肉強食,是那些以“娘炮”二字傷人者的真實哲學。煽動偏見,很容易導致真實的歧視行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