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致敬青春!今天,聽聽這些醫衛青年追逐夢想的心聲

致敬青春!今天,聽聽這些醫衛青年追逐夢想的心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個國家的進步,印刻著青年的足跡;一個民族的未來,寄望於青春的力量。在我們身邊,有這麼一群青年醫衛工作者,他們選擇的職業方向並非業內大多數人眼中的「香餑餑」,但對公眾而言卻必不可少。他們也曾困惑、迷茫,但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堅守著,服務一方百姓。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本報記者走近這些醫衛青年,探訪他們的成長軌跡和心路歷程。

「老專家」紮根西部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救護中心副主任王衛凱是個大忙人。吃飯很快,走路也比別人快幾分。

「今天孩子吃得下飯嗎?」「孩子恢復得不錯,家長別太緊張了。」清晨7時許,王衛凱快步奔走於各個病房之間,查看住院患兒情況。類似的查房,他每天要重複多次,即便忙到很晚,也會到病房再轉一圈。「患兒的病情不斷變化,多看看,放心些。」王衛凱說。謙虛、睿智,是同事們和患兒家屬對王衛凱最多的評價,他還有一個外號——「年輕的老專家」。38 歲的王衛凱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和很多青年醫生一樣,多年寒窗苦讀和臨床實踐讓他厚積薄發,如今的他已然成為科室的中流砥柱。

兒童大多不能準確表述自己的疾病特徵,所以兒科俗稱「啞科」。兒科疾病常常起病急、來勢凶、變化快,幾乎涉及全身各系統。對兒科醫生而言,診療難度大,壓力大,風險高。兒童重症專業面對的是危重險急的患兒,對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是王衛凱乾兒科的第14 個年頭。王衛凱所學專業是臨床醫學,醫學生時代,他更傾向於乾外科。然而,在畢業實習各科室輪轉過程中,王衛凱喜歡上了兒科這個在他認為更有挑戰性的專業。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乾小兒科。」在醫學界流傳的這句話雖是調侃,卻也道出了兒科醫生的辛苦與艱難。王衛凱坦陳,每天門診、病房兩點一線,中午基本沒法按時吃飯,晚上工作到九十點是常態,下了夜班遇到患兒需要急救就要連軸轉……在剛工作的兩三年裡,王衛凱內心發生過動搖,高強度的門診工作量、精準診斷的壓力讓初出茅廬的他進退兩難。

但一次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讓王衛凱的心靈受到震撼,讓他選擇堅守。一次值夜班時,急診送來一個有機磷中毒的孩子。當時,孩子抽搐昏迷,口吐白沫。孩子媽媽跪在冰冷的地上哭著說:「救救孩子!都怪我把農藥放在飲料瓶裡,害孩子當成飲料喝了。」

王衛凱立即組織醫護人員開始搶救。洗胃,吸氧,建立靜脈通路,上心電監護,靜推阿托品……孩子的病情不斷惡化,血液凈化是救孩子唯一的出路。可是,當時患兒循環十分不好,加上全身抽搐,做深靜脈穿刺置管難度很大。王衛凱告訴自己:「要鎮靜,趕緊準備穿刺,刻不容緩。」經過一系列搶救,凌晨時分,孩子甦醒了。

孩子的媽媽淚流滿面地拉著王衛凱的手說:「你們救了孩子,也救了我的命,如果孩子沒了,我怎麼活呀!」「那一刻,我的心裡充滿了感動,疲憊煙消雲散。全國兒科醫生缺,兒科重症醫生更缺,讓我覺得不能離開。救孩子,就是救一個家。」王衛凱說。

王衛凱所在的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救護中心,每月救治患兒200 餘人次,搶救成功率超過96%。王衛凱告訴記者,醫院給青年醫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他自己為例,在醫院的支持下,他曾於2010 年赴義大利錫耶納大學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進行兒童重症醫學專項培訓,於2014 年、2015 年分別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進行急診醫學及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培訓等,對於其醫療水準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在績效考核方面,醫院將工作數量和工作質量作為重要的績效考核指標。橫向比較,該院醫生的待遇在全省較高。

王衛凱還常常深入基層,為西部地區培養更多兒童重症醫學科醫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破解『兒科荒』,國家層面頒布了一系列政策,相信都會慢慢落實。雖然工作非常辛苦,也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努力,困難總會克服。科室裡大多數是30 歲至40 歲的青年醫生,希望我們一起腳踏實地,踐行醫者使命,更好地服務西部地區患兒。」王衛凱堅定地說。

給全科住培生找歸屬感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溫暖了無數外鄉人,鼓勵著眾多年輕人在這座城市紮根。這是歐陽絢麗選擇來深圳的原因,而「能與患者成為朋友」是歐陽絢麗選擇當全科醫生的原因。

2015 年,歐陽絢麗本科畢業後在深圳市找到一份醫技科室的工作。但是,全科醫生才是她理想中的醫生模樣。她期待能給患者解決大部分疾病問題,能與他們交朋友,在他們需要轉診到上級醫院時提供一些意見。於是,在工作一年後,歐陽絢麗參加了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全科住培考試,並順利成為一名全科住培醫生。

然而,當歐陽絢麗真正從事這份工作之後,並不是那麼順利。由於我國全科醫學科建設起步晚,一些臨床住培基地沒有設置獨立的全科醫學科,不少全科住培醫生沒有自己「專屬」的科室。此外,全科住培醫生既不是學生,又不是醫院的正式職工,身份略顯尷尬。「歸屬感」三個字逐漸縈繞在歐陽絢麗的腦海中,她想給深圳市所有全科住培醫生建造一個「家」。於是,歐陽絢麗聯合幾個同學成立了深圳青年醫師俱樂部,給青年全科住培醫生搭建了一個發聲平台。

2018 年,歐陽絢麗藉助這個平台組織舉辦了青年醫生醫學人文辯論賽,報名人數和比賽水準大大超出歐陽絢麗的心理預期。「很慶幸參加比賽」,「這樣的活動多辦點就好了」,大家的反饋讓歐陽絢麗很感動,讓她愈發堅定了為青年醫生服務的想法。

一名青年醫生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無人傾訴,不幸得了抑鬱症。發生在歐陽絢麗身邊的這個活生生的例子,讓她意識到青年醫生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於是,歐陽絢麗又聯合其他青年醫生舉辦青年醫生精神健康輔導課,拍攝「我想陪你一起勇敢」微電影,聚焦住培醫生精神健康話題。

近幾年,國家從待遇提升、精神關愛、建立激勵機制等多方面推進全科醫生住培工作有序開展。「全科醫生逐漸得到認可,全科醫學發展也步入快車道。我們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就像我的名字一樣,全科醫生的未來將如夏花般絢爛。」歐陽絢麗憧憬著。

「公衛二代」還有困惑

清明節假期,天津市芥園道一家燒烤大排檔內,劉信(化名)和幾名同學聚會吃飯,大家東一句西一句地聊起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劉信學的是預防醫學專業,目前是一名負責生活飲用水衛生的衛生監督員,他的同學大部分也從事著公共衛生保障工作。

「小時候,偶爾跟著爸爸去現場採樣檢測,檢測結果可以驗證一個地區的環境指標是否合格,從而保障人群的健康。這份工作很神聖。」劉信說。

劉信一家兩代都是「公衛人」,他的父親是天津市疾控中心研究員。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劉信高考報志願時填了預防醫學專業。

如今,工作4 年的劉信體驗到了基層公衛工作的繁重——不僅要開展轄區內生活飲用水、居民二次供水、現製現售水等方面的執法檢查,還要完成業務範圍之外的各種公文。2016年,國家提出「放管服」改革,並要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2018 年10 月,天津市緊鑼密鼓地開展創衛工作,小洗浴、小美容、小美髮、小住宿的「四小場所」成為衛生監督主要整頓的對象。「創衛增加了3 倍左右的工作量。」劉信說。

「執法檢查是我分內的工作,但有時候成就感很低。」劉信回憶,有一次,他到一家美髮店例行檢查,發現該店沒有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也沒有消毒的規章制度和設備,便對店主提出整改意見。店主卻不以為意,拒絕整改,甚至把他攆了出來。情急之下,他只好報警解決。「雖然都屬於醫療衛生系統,但相比醫生,很少有人了解並理解我們的身份和工作。」劉信言語中流露出失落。

對此,同為衛生監督員的張成(化名)深有同感。「相比警察、市場監管、城管,我們的行政執法效力較低。在醫療機構檢查還算配合,而一些釘子戶著實難處理。同時,由於法律法規滯後,我們常面臨執法無據可依的局面。」張成說,「比如,之前曝光的五星酒店衛生事件,執法所依據的法律要追溯到上世紀80 年代,那時候2000 元屬於較高的處罰額度,但放到如今實在形成不了威懾力。再如,《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除了內容陳舊之外,所列出的懲罰措施均是警告,只能隔靴搔癢。」

儘管有困惑,儘管工作繁重,劉信說仍要堅守好自己的崗位。

「從未想過會轉行」

初見中國醫科院整形外科醫院副主任醫師吳鏑時,她正忙著給一名患兒安排手術,耐心細緻地向家長解釋手術流程等事項。孩子還不滿1 歲,平躺在病床上,用並不完美的唇鼻大口呼吸著。「我的病房裡有很多這樣的小天使。」吳鏑邊說邊用手指輕輕彈了一下患兒的小臉。

在我國,每出生700 個~800 個孩子就有1 個唇齶裂患兒。過去10多年,吳鏑主攻唇齶裂一期及二期手術,成功幫助了近千名患兒重現燦爛笑容。

「很多孩子剛來的時候特別無助,我將他們抱在懷中,他們並不像正常孩子那樣哭鬧,相反異常的平靜,似乎沒有任何索求和期望。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有種衝動,希望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開端,給家長一個希望。」吳鏑說。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吳鏑在讀博期間於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進行了唇齶裂易感基因篩查研究,發現了PDGFC 基因,這是中國人群所特有的唇齶裂候選致病基因之一。

多年來,吳鏑的臨床和科研哪一項都沒有懈怠。今年3 月,吳鏑獲得了每兩年評選一次的中國整形外科優秀青年醫師獎,並拿到了12 萬元海外進修學習專項獎金。

談及很多整形醫生甚至外科醫生轉行去做輕鬆而又高收入的醫美行業時,吳鏑直言:「從未想過有天會轉行,唇齶裂修復給予的成就感是任何專業都無法比擬的,孩子們的恢復是工作最大的動力。」

碩士生導師、手術醫生、科研工作者、兩個孩子的媽媽……39 歲的吳鏑像超人一樣,努力地平衡著各個角色。雖然這其中也有對孩子的虧欠,對兒科醫生丈夫的愧疚,但大多數時候,孩子和丈夫都能給予吳鏑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這也讓吳鏑感到無比的欣慰和幸福。

延伸閱讀

請給他們更多關注與支持

青年醫衛工作者擔負著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使命,他們渴望在成長中得到關注,渴望擁有更多的專業訓練機會,渴望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渴望得到社會的信任與尊重。

應立志成為複合型人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研究員史楠現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專職輔導員,在他任班主任的2011級本博連讀八年製的班級裡,已經有不少醫學生取得了執業醫師資格證,正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進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史楠告訴記者,學醫的年輕人愛讀書,專註度高。由於學業壓力,他們通常學習刻苦,而又比較「宅」。「但是好醫生除了要掌握專業技能還需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懂得溝通藝術。學習如何跟患者打交道,贏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是青年醫生面臨的一個問題。」

史楠還發現,在做住院醫階段,很多青年醫生對於某些二級學科擁有熱情,「著急」成長。他提醒青年醫生,不要著急選二級學科,過早地把自己限制在某個亞專業。「很多醫學大師都是『通科』人才,當前也越來越重視培養青年醫生的綜合素質。」史楠指出,即便在分科後,也應該涉獵其他專業。然而在臨床上,除了心外科醫生,會初步判斷心電圖異常的外科醫生不多見了;除了腎內科醫生,其他內科醫生遇到尿瀦留的情況,往往首先想到找泌尿外科會診。「類似情況比較常見。」

「孔子曾教育學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論是治學目標還是人生規劃,一定要志存高遠,並為之努力奮鬥。雖然時間精力有限,還要承受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必須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史楠說。

「除了專業技能,複合型人才還應具備管理能力。」北京市隆福醫院院長盧艷麗說,該院40歲以內的青年醫生約佔醫生隊伍的60%以上,是醫院的主力。醫院對年輕醫生有明確的培養方向和培養路徑。通過層層選拔,對優秀的業務骨乾定期進行培訓或者送出去掛職鍛煉,培養管理方面的能力。

創造持續成才的外力

「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對於青年醫生的職業生涯來說非常重要,醫院應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創造持續成才的外力。」盧艷麗說,北京市隆福醫院將尖端人才送到國外培訓,優秀人才送到周邊地區進修、培訓,同時鼓勵青年醫生不斷深造。學習期間,醫院會對個人給予補貼,發放全額工資。2019年,隆福醫院有3名青年醫生考上在職博士,1名檢驗醫生考上在職碩士。「這種氛圍越來越濃,形成競爭向上的機制。」

同時,隆福醫院鼓勵青年醫生參加科研,對發論文、科研立項、專利發明等給予相應激勵。記者在採訪時看到,盧艷麗正要簽署的文件中,有七八份與科研成果轉化有關,很多牽頭人或發明者是青年醫生。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易彬說,該院為青年醫務人員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台,只要有上進心且足夠優秀,即便在住院醫師階段,也有很多機會到國外進行專項培訓。醫院每年派到國外進修的青年醫務人員不少於50人,這些年輕人不僅出自婦產科、兒科,還包括輔助科室。同時,該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科室負責人外出參加權威學術會議時,都要帶上年輕人參加。

「兒科醫生短缺是社會問題,比如我們預計要招60人,實際上能招來15人就不錯了。在績效分配上,醫院給予兒科很大的傾斜,把婦產科收入補貼到兒科,使不同科室的收入在同一個水準線上,讓年輕人看到希望。」易彬說。

作為甘肅省兒童醫學中心,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正在建設新院區,並積極爭取國家區域兒童醫學中心的落地。「國家對於西部欠發達地區婦幼衛生事業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給予政策傾斜,為西部地區的青年人才打造更好的發展平台。」易彬建議。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應放手讓青年醫生上臨床、乾臨床。醫療機構和行業學術團體也應為青年醫衛工作者創造更多專業訓練機會。

人文教育和關懷少不了

「從事醫療行業必須心有大愛,敢於奉獻和犧牲。」據易彬介紹,從2008年開始,該院不定期地組織年輕醫生到甘肅最困難的鄉村體驗生活。在體驗過程中,僅給青年醫務人員一個信封,裡面有一張地圖和3元生活費。他們要在體驗期間搞清楚3個問題——中午吃飯的老百姓家裡這幾年看過病嗎?看病花了多少錢?這些錢是怎麼籌措的?

易彬清晰地記得,當這些青年醫生從大山裡走出來時,幾乎所有人腳上都磨出了血泡。他們感慨道,「我開的處方可能是老百姓一個月的口糧錢」,「一些老百姓到蘭州看病,得走3天」,「我們要把老百姓的錢用好」。

除了人文教育,青年醫護人員也需要人文關懷。從2017年開始,北大醫院啟動「厚道故事會」活動,目前已經開展16期,希望通過真人真事告訴青年醫生如何將壓力轉化成動力。

據史楠介紹,故事的講者包括高年資醫務人員和低年資醫務人員。對於青年醫生來說,「老大夫」的故事起到前輩的引領作用,「小大夫」的故事起到朋輩的帶動作用。故事展現的是一個全面的、飽滿的人,有喜怒哀樂,也有人生抉擇,而不只是簡歷中光輝的一面。比如,「曾經犯過的錯」主題,講怎麼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曾經掉過的坑」,講怎麼爬出「坑」來撣撣土繼續往前走;「曾經爬過的坡」,講遇到困難如何克服。

「故事是有力量的。每次活動中我都會仔細觀察,有的人聽了放聲大笑,有的主動鼓掌,有的也想參與,這種積極的反饋越來越多。我們願意為青年醫生的成長提供助力。」史楠說。

文:健康報記者 甘貝貝 楊金偉 夏海波

通訊員 張旭

圖:健康報記者 張丹

編輯:管仲瑤

審核:曹政

點擊下方圖標,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