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痛蜂療法如何治療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胃腸疾病,患者常有腹痛、大便稀溏不成形甚至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常反覆發作,纏綿難愈。近年來,慢性結腸炎的發病率正在逐漸上升,給病人帶來的不僅是身體和精神傷害,同時由於疾病的痛苦處處影響著生活品質。嶺南無痛蜂療法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效果明顯,現在介紹下蜂療法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方法及體會。

治療方法


主穴:天樞、足三裡、太白、結腸止瀉點(經驗穴)

配穴:肝氣鬱滯型加太沖穴,脾氣虧虛加脾俞穴,腎陽虧虛加腎俞穴

操作:治療時,首診患者,先選一側足三裡穴蜂療(同時作為皮試)。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用上述方法將蜂針刺入穴位,即點即出,蜂針在患者皮膚停留時間不超過3秒鐘。蜂量為每個穴位一隻蜜蜂,每周治療3次,3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共4周。注意上述穴位均單側取穴,兩側穴位交替蜂療。(體質敏感者,蜂療前必須試針)隨訪半年。

體會及分析

慢性結腸炎屬中醫的「泄瀉」、「腹痛」、「腸僻」 等範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景嶽全書?泄瀉》說:「凡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可見慢性結腸炎因腸道的泌別、傳導失司,清濁不分,水濕積滯腸間所致。張景嶽雲:「 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久瀉無火,多因脾腎虛寒也。」可見慢性結腸炎之本在於脾腎虛寒。中陽素虛,脾陽運化無權,清陽不生,濁陰不降;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經年累月不愈,脾腎皆不足。治療中以健脾溫腎,化濕止瀉為法。天樞為大腸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能調理腸胃氣機;足三裡穴乃足陽明胃經之合穴,為強壯保健穴,具有補益中氣,調理脾胃,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作用。太白為足太陰脾經之原穴,是健脾要穴,可健脾化濕止瀉。結腸反應點為嶺南無痛蜂療成永明主任經驗穴,臨床上有下腹部疼痛可選擇腹痛點,如痛點不明顯可選擇結腸止瀉點,結腸止瀉點對應人體解剖位置在降結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臨床效果明顯。

蜂針療法是運用蜜蜂的螫器官(毒刺)扎刺人體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蜂針療法集聚三種作用於一體,一為具有針刺的作用,蜜蜂細細的尾刺就像我們所用的針刺的毫針,針刺所選穴位起到健脾化濕,改善腸腑功能,改善微循環,使腸黏膜得以恢復,止瀉止痛。蜂針後皮膚出現紅腫熱的現象,蜂刺周圍膚溫升高,這相似於艾灸的作用,「 久瀉無火,多因脾腎虛寒也」,無論脾陽虛,或腎陽不足皆虛寒,蜂針的類艾灸作用恰好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扶陽固脫之效。當蜜蜂的尾部刺入皮膚後注入蜂毒液,蜂毒液的主要作用有消炎抗菌鎮痛作用、免疫調節作用等作用。慢性結腸炎從西醫角度目前病因未明,多考慮因環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過敏因素等相關,蜂毒液可有效緩解腹痛,又可調節免疫功能,促進機體防禦抗病能力。故用蜂針療法治療慢性結腸炎,發揮出針灸、艾灸、蜂毒三效合一效果,臨床療效明顯。嶺南無痛蜂療法是由成永明教授獨創,採用中藥飼餵的方法對野生中蜂進行減毒處理,配合施針手法減毒,螯刺隨刺隨拔,留針最長時間不超過3秒鐘,一般不留針,與傳統蜂療的痛感強烈相比而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