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高口碑!賈靜雯新作豆瓣9.5,每一集都在反思人性

“到底什麽是好人,什麽是壞人,

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一日一度

ID:yryd115

01

年初電視劇《都挺好》刷爆朋友圈,拿下豆瓣7.8的高分。

在近些年來國產電視劇越來越多的套路劇情中如一股清流,雖然結局未免故作團圓,但整部劇依舊精良。

而年初另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更是讓人直呼神劇!

開播便拿下豆瓣9.4的高分,並隨著劇情持續播出,評分不降反增,最終拿下豆瓣9.5。

劇情一開始,便是一場殺人案後的生活,犯罪人李曉明在電影院一次殺害了9個人。

人人都在悲痛中無法抽身,無論是被害者家屬還是施害者家屬。

被害者有權利去恨,他們原本幸福的家庭至此殘全不全,每個人心裡都布滿傷痛。

可是殺人的一方,並不是個萬惡不赦的殺人狂魔,他的家人,更是心存善念的普通人。

劇中殺人犯李曉明的家屬面對九個生命的靈堂時,他們悲痛到無法面對,父親顫抖不止,母親跪在門口,他們知道還不起啊,就算把房子賣了賠償也是無濟於事,他們只能一次一次地跪下。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然後在愧疚中過著非人的生活,爸爸終日喝酒,媽媽每天隻睡兩個小時。

劇中,李曉明的妹妹在哥哥殺人事件後沉淪,兩年躺在床上幾乎崩潰,是媽媽最後拽起她,讓她去改名,去工作,去過正常人的生活,說:“家裡死三個人就好了”。

女兒才二十多歲,大學還沒畢業,她的人生不應該也為此葬送。

劇中另外一個故事是一個患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因為在學校被霸凌,最後導致孩子惡意傷人事件,孩子的母親也患有憂鬱症,在事件發生後,帶著孩子自殺。

這樣社會悲劇的發生,背後是媒體的片面報導和家庭支持系統缺乏。

媒體沒有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只是片面譴責了孩子惡意傷人,卻沒有說明遭受校園霸凌、身患精神疾病,而父親又常年外地工作。

02

劇中的精神病醫師一駿和社會工作者喬平是兩個極其可愛的人,是他們幫助賈靜雯飾演的喬安從喪子之痛中走出,逐步過上正常生活。

他們也有著內心的傷疤,覺得這個社會眾生皆有病

所以選擇做丁克一族。

這部影片有著深刻的台灣社會背景的影響,近年來,台灣社會越來越多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鄭捷隨機殺人事件、北投八歲女童遭割喉案、小燈泡事件等等。

平均每兩三年一起,每次都震動全台灣。

惡性案件每一次都會讓人心經歷恐慌,在心中留下恐懼的毒瘤,但從未有一部影片梳理分析背後的原因與社會預防機制。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將零散、隨機的事件串聯起來,並推論其中的因果關係,這種對過往事件進行結構性描述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治療與重建”。

如何能讓災難不再或者減少發生?

找到真相,找到動機,才不會有下一個受害者。

社會暴力越來越頻繁出現,背後必然有著越來越多的精神壓抑和精神疾病等,劇中說“眾生皆有病”。

甚至被害人家屬喬安也因工作壓力、喪子等走不出心魔,患有輕度“思覺失調症”,她一次次對李曉明家人的惡語攻擊,忽視女兒,怒斥員工,未嘗不是另一種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往往只是一步之遙。

劇中客觀公正,設身處地的處理思維和方式,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當問題發生後,該怎麽辦?

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那該如何應對?

謾罵與責難甚至推卸責任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如何重建生活,如何解決問題?

03

終生皆有病,或輕或重。

2019年4月21日,攀枝花東北部米易縣的楊珊女士帶著自己的3名孩子從龍橋跳河溺亡。

記者了解到楊珊的3個孩子經常生病,照顧孩子讓她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事發後,當地居民的朋友圈、微信群中陸續傳出楊珊是因為丈夫馬俊好賭且有家暴才自殺的。

22日,馬俊的表哥徐先生、姑姑、妹妹等親屬告訴澎湃新聞,馬俊“絕不是那樣的人”。

馬俊當過兵,回到地方後給人家開貨車,“為了掙錢,馬俊一天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打牌,更別提賭博了,掙點錢都貼補家用了。”

馬俊的妹妹說:“哥哥對嫂子很好,有錢基本上都花在老婆孩子身上了,自己穿的衣服都是幾十塊錢一件的,網上有人說他打我嫂子,怎麽可能嘛。”

在家人看來,楊珊性格還算開朗,楊珊的父親也覺得女兒自殺“沒有半點征兆”。

楊珊究竟為何作出這樣的舉動?

在留下的兩封遺書中,楊珊在不停道歉。

“我是不孝的女兒、不稱職的姐姐,請原諒我。或許你們無法原諒,但請為我節哀,我不想你們那麽大的年紀了再因為我有什麽損失。

我真的承受不住了,生了雙胞胎之後到現在,我沒有睡過一個晚上整覺。當然這是母親必須要走的路,我不責怪,經常自己帶三個孩子我也能承受。

但是,儘管這樣,沒有誰真正體諒過我。這幾年來我真的每天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曾經無數個時候我都想自己一個人離開算了,但看著身邊可愛的孩子,終是不忍心。因為我們的存在給每個人都造成了負擔。

每個人都辛苦,我也不想看到你們再因為我們而苦惱,對不起每一個關心愛我的人,我對不起你們。”

楊珊給丈夫留下的信中說:

“我真的撐不下去了,真的太累了。

對不起婆婆媽,這幾年辛苦你了,以後不會讓你心煩了,你終於可以過回你的正常生活,每天跳跳舞、逛逛路,挺好的,真的,我們在天上保佑你們,謝謝這幾年來所有人對我們的付出。”

娃娃是我帶來的,現在我帶走他們,希望你們的生活也回歸正常。

明顯能從信中看出,楊珊陷入深刻的自我否定中,如果有人能關心她的內心,關注她對自我的否定和脆弱不堪並給以治療,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日本5月黃金周假期,在大阪車站樓頂出現一名年約10幾歲的少女跳樓自殺。

《印度時報》5月8日報導,印度諾伊達的一名18歲女生在CBSE(中等教育央委員會)10年級大考過後,感覺英語科目發揮失常。

趁家人不在的時間裡,薩米絲塔利用家裡風扇上吊自殺。

三天后悲痛的家人們收到成績單發現,孩子的英語考取了最高分。

這單單只是五月份某一天的新聞自殺記錄,還有更多的自殺和惡性事件,發生在世界各地。

04

“我也誠心的相信,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

劇中的律師王赦是有著正義感和理想的律師,他從一開始便堅持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可是當他幫助殺人犯辯護時,不僅自己被潑糞,家人也面臨著網絡暴力。

妻子為了保護孩子,希望他可以不要再接這些案子,可他卻做不到不接,隨著和妻子的矛盾不斷升級,他講出了自己的故事:

3歲被媽媽扔到育幼院,差一點墮落。

因為他曾經歷過差一點墮落的人生,因為他總算活過來了,所以他希望可以救助那些長期缺乏愛而步入歧途的人。

他說:我們是在不斷地被否定中成長的,甚至有時候就會相信那些在腦袋裡面,說他們沒有出息沒有用的那些人,那些聲音是真的。

劇情的最後,傷害已經造成,恨無法解決問題,受害者與殺害者家屬進行心理訪談後,殺害者家屬參與到受害者的生活中,幫助他們,以此來彌補兒子李曉明造成的傷害。

這對於李曉明的父母來說,是開始從心靈上解脫,他們終於可以為受害者做一些事情。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防患於未然。

印度女孩因成績自殺,楊珊帶著三個孩子自殺,以及日本11歲學生自殺,如果多一份心理健康支持,多一份理解與包容,悲劇可能就會避免。

當孩子說:

我這次沒考好;

我沒做好;

我可能不行。

不要回應以暴怒和奚落,而是安慰與鼓勵,世界已足夠殘酷,家是最後的港灣!願這個港灣能夠遮風擋雨,而不是呼風喚雨。

當問題出現時,要做的不是將其妖魔化和變態化,而是正視它,正視社會發展會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解決和預防措施,而不是冷冰冰地判其惡魔變態。

一次惡性事件該是預防針,而不是讓其在黑暗中滋長,釀成下一次悲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表達如何看待社會事件,如何應對社會事件,如何促進一個社會的良性運轉。

從正視開始!

“你知道什麽樣的病人最難痊愈嗎?

沒有病識感的病人。

他們明明生病了,卻不覺得自己有病。他們明明可能錯了,卻堅信自己對。

同理。

你知道什麽樣的社會最難痊愈嗎?

沒有病識感的社會。”

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當下次相同事件來臨時,再一句無力的驚歎和唏噓。

對世界永遠抱有善意的期待,努力改造一個更加完美的世界。

參考資料:《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走出眾生皆有病的社會.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