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昨日翅膀今日風箏,張韶涵依然是你成長的引路人

張韶涵加盟“心喜文化”後的首支單曲《引路的風箏》,可以稱得上是讓人既心喜又驚喜的一首作品。我知道,心喜和驚喜在這個時代,都不是太驚奇的事情,但對於一個出道整整十五年,還能夠持續帶來宛如初遇般的驚喜和驚喜,我只能說這就是莫大的驚喜。

《引路的風箏》也是一首可以讓人想起《隱形的翅膀》的作品,這其實是一件非常 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對於一個出道多年的歌手,在若乾年後的新作,竟然還能讓人遙想起當年經典的神韻,那可真的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引路的風箏》並不是複刻《隱形的翅膀》,也不是用成功的經驗,去試圖重複另一次成功。在音樂的世界裡,但凡有這樣的心機和動機,往往就會一敗塗地。

從氣質上來講,《引路的風箏》是一首暗黑系的作品。但這並不代表這是一首一黑到底的歌曲,無論是張韶涵的明亮聲線,還是最後無畏和勇敢的情緒釋放,都讓這首作品在暗黑的色彩之外,同樣有著一種光亮的出口。這種出口,在音樂的世界裡,就是很高級的破格!

從時序上來講,《引路的風箏》這首作品,也是現階段張韻涵音樂態度、演繹狀態和駕馭能力的最佳水準。而它之所以能夠讓人想起《隱形的翅膀》這首歌曲,就是當年的張韶涵有多優秀,如今的她,依然保持了這種音樂水準上的優秀。

《引路的風箏》同樣是一首關於夢想的歌曲,不同於當年的《隱形的翅膀》,這一次的新歌,也多了更多的層次。這些層次,並不是樂器和編曲技術的疊加,而更像是用閱歷、經歷,甚至那些不堪的磨礪,被注入了音樂的靈魂,由此形成了一個還原度極高的沉浸氛圍。這樣的氛圍,對於張韶涵來講,充滿痛感但又真實無比。

演繹這首歌曲,對於張韶涵來講,就像是重新經歷一次磨難,這聽起來像是壞事,但對於一個歌手來講,還真不是壞事。生於憂患這個詞,其實非常適用於藝術領域。正是因為有生活中的負能量,才會刺激到一個歌手的表達。經歷要有痛感、作品才能痛快,並且更能大聲唱出勇敢。

《引路的風箏》這首歌曲,就可以聽到張韶涵“十七歲那年的勇敢”。這是少年心氣、也是永遠年輕,但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和歌手,以為情懷隻代表過去、代表回憶,但情懷並不是一個名詞,它最應該的體現,就是一個動詞。

《引路的風箏》就是一首動詞版的情懷之作

人生的成長,同樣恰到好處的體現在表達之中。首先來講,《引路的風箏》不僅是一首流行歌曲,它更像是一個小而美的音樂戲劇作品。從“黑暗”、“凶狠”氛圍中中迷離的人聲處理,到“絕望過、沮喪過”時劃破長空的鋒利高音,再到“引路的風”裡命若琴弦般的真實顫動和溫度,整首作品不僅僅只是主歌和副歌的簡單遞進,更像是一種穿越命運旅途時的搏鬥、掙扎、釋放全過程。

聽者與歌者,不僅只是感同身受,更像是共同經歷一次人生的通關遊戲,所有的痛都和彼此有關,所有的微笑、風暴、溫暖和勇敢,都像是需要彼此共同承擔。這,也是比感同身受更進一步的……休戚與共。

作品內容的升級,也同步帶來了音樂表現和表達的升級。音樂人劉胡軼為整首作品帶來的是另類音樂、音樂劇、弦樂無邊界的呈現,在一種魔幻主義的色調中,既有著澎湃洶湧的弦樂,也有著輕盈靈動的律動,生命的寬闊、豐富,由此一覽無遺。

張韶涵對於歌曲的演繹,更有一種讓人超認知、超印象的發揮。這種演繹的精彩,並不僅僅只是她重現了辨識度極高的高音穿透力,而是她對於整首歌曲的把握,已經達到了更立體多元的境界。紛繁華麗的音樂氛圍中,張韶涵就如同遊走於魔幻世界的精靈,忽而獨語、忽而呐喊、忽而輕盈、忽而憂傷、忽而沉靜、忽而燃炸,沒有刻意和僵硬的演繹,一氣呵成的處理,也讓張韶涵的演唱,更像是對於作品的二次創作,從此後,《引路的風箏》也就被刻下了張韶涵個人的鮮明烙印。

與此同時,《引路的風箏》還是一首由張韶涵本人親自參與製作的作品。最了解歌手的,往往就是歌手自己,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於歌曲的演唱再創作以及製作掌控,就更讓《引路的風箏》這首歌的線,一直握在張韶涵的手裡。

除此之外,整首歌曲的弦樂部分,不僅由“愛樂樂團”完成,在後期混音細節,更是邀請到了六次獲得“葛萊美”提名的Richard Furch加持。技術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技術對於一首作品來講,卻是萬萬不能的。至少在《引路的風箏》這首歌曲來講,它的音響工程,既保證了整個音樂氛圍的壯闊華麗和空間縱深,更讓張韶涵的聲線,充滿了一種有關勇敢的具體輪廓。

作為未來新專輯的首發單曲,《引路的風箏》也真是對於新唱片最佳的一次引路。你可以繼續重溫《隱形的翅膀》,但聽著《隱形的翅膀》長大的你們、我們,同樣需要新的成長同步自己的人生,《引路的風箏》就是張韶涵的新禮物。在歲月悠長的慢慢旅途,她在成長,也將繼續陪著大家,既勇敢又痛快的成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