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學40年,觸時代脈搏,為時代放歌

聚焦40年創作經驗及創新

“回首四十年 放歌新時代”

系列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報記者|王楊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在這40年中,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活力迸發,飛速發展,中國文學也在思想觀念、題材主題、價值傳達等方面拓展了邊界,為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記錄。為了回顧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為新時代文學創作提供有益借鑒,《文藝報》社將陸續主辦“回首40年,放歌新時代”系列文學研討會,請各個文學門類的資深專家共同研討40年以來當代文學的特點、經驗和啟示。

10月29日,“回首四十年 放歌新時代”系列文學研討會的首場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聚焦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小說、詩歌、兒童文學三個門類文學創作的主要經驗、主要特徵以及40年來文學創新及啟示意義等主題。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吳義勤出席研討會並致辭。評論家施戰軍、潘凱雄、王乾、張志忠、程光煒、牛玉秋、葉延濱、商震、李少君、張清華、何言巨集、霍俊明、張之路、王泉根、海飛、徐德霞、方衛平、徐可、胡軍等出席研討會並發言,研討會由文藝報社總編輯梁鴻鷹主持。

吳義勤在致辭中說,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確實值得總結,一方面有很多成就,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曲折。他從五個方面來概括改革開放40年文學發展的經驗和啟示。第一是改革開放讓文學從非正常、扭曲的、異化的狀態回歸正常的發展狀態,從偏離新文學的傳統到回歸啟蒙傳統和現實主義傳統,文學能在自身的邏輯中發展,這是一個巨大成就。第二是40年來,中國文學從與世界文學的隔絕、滯後、追趕的狀態向同步發展的準備。今天的中國文學已經不是“拿來主義”,我們的文化和文學自信在逐步增強,文學要走出去。第三是中國文學從傳統功利主義強調文學社會性、政治性、歷史性、集體性,開始向強調文學的本體性、主體性、個體性、價值性的回歸,這在文學觀念層面帶來重要的經驗,中國文學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文學價值觀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內部支撐和動力。第四是通過逐步的積累,中國文學從生產、傳播到消費各個領域,已經完成了從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的轉化,中國文學如魚得水。第五是文學已經從傳統形態開始向網絡、高科技、全媒體時代的新形態轉變,現在我們已經適應並接受了高科技網絡全媒體時代文學的生存方式、感受方式、接受方式、審美方式。

小說:以時代為圓心 探索藝術規律

著眼於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潘凱雄認為40年來小說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其中最重要的“遠點”和“本宗”有兩方面:一是時代使然,一是藝術規律使然。時代無疑是影響文學走向的一股巨大力量,而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的文學多樣化態勢,其背後最大的推手當屬藝術規律本身。兩方面的綜合作用刻畫出改革開放40年文學的發展軌跡,這在當下依然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面對文學如何在關乎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時代中發揮獨特作用,如何實現從高原向高峰的攀登這樣的命題,牢記時代使命、遵循藝術規律這樣的“初心”依然是須臾不可忘卻的。

說到小說與時代的關係,施戰軍認為,從80年代小說與時代聯繫特別緊密;到90年代前後,文化小說、新歷史小說開始遊離於這種緊密關係;再到新世紀以來,小說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歷史與現實的統合關係,40年來,小說發展經歷了一個很奇妙的過程。他說,這一過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在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作品中,對史詩性的追求呈現出某種套路,需要好好思考今後這類作品應該往何處去;同時在表達時代方面,小說創作也一直在呼籲新時代主題。

牛玉秋特別關注到改革開放以來中篇小說的發展,在她看來,中篇小說真正崛起於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根本原因在於,文體特點適應了當時的社會思潮和文學形式的需要,適應了當時中國作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需求。改革開放初期,中篇小說將創作目光投向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同時,中篇小說具有便於藝術創新和易於傳播及產生影響的優勢,這些文體上的優點,是中篇小說創作在改革開放40年來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詩歌:創作生態與世界性視野

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解放思想,回望傳統,為中國詩壇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其中詩歌生態對於詩歌創作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葉延濱認為有三種主要的流向,在詩歌生態中扮演主要文化角色。其一是面對世界向外的姿態,這是中國上世紀末以來發育了40年現代主義詩歌潮流,對中國詩壇影響巨大,也在不斷發展。二是面對現實向下的姿態,也即對腳下土地的寫實主義和民間的姿態,這種姿態經過多次演變,成為中國詩壇上主要的新寫實主義潮流。第三是面對傳統的堅守姿態,堅守古典詩歌的傳統,堅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傳統,堅守革命文化的傳統,也是中國詩壇沒有缺席的角色。40年來,這三種姿態互相角力、互相影響,使中國詩壇健康發展,生態平衡。

商震從剛剛過去的中國漢語新詩一百年的歷史維度來談改革開放40年來詩歌的發展。他特別提到改革開放不只是政治或經濟的決策,同時也是文化決策。1979年10月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召開,明確指出,黨對文藝工作的長官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事業,詩歌創作的繁榮與這樣的決策有直接關係。40年來詩歌創作最重要的特徵是對現實主義傳統的恢復。它還再繼續發展,因為當下創作的豐富性越來越讓人驚喜,從審美視角的擴大到對生活本質的挖掘,深入到細節。從詩歌創作態勢來看,40年來,詩歌對經驗的寫作、對審美的挖掘方興未艾,還有很大前景。

張清華談到,肯定40年來的文學,必須要肯定世界視野的獲得,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學獲得了大量新的文學資源、動力,變革才真正開始。也正是由於獲得了世界視野,中國文學本土意識,中國作家有了身份自覺,開始探究如何呈現本土經驗,如何講好具有中國美學傳統的中國故事。在這一過程中,詩歌的變革發展走在所有文體的最前面,其貢獻值得肯定。目前詩歌生態具有多樣性,但用同一種風格或思想去統一詩歌的江湖,它也可能喪失活力。他認為,對於詩歌,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值得抱以較好的期待。

兒童文學:不變的是以兒童為中心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但在發展變化中也有不變之處,王泉根認為不變的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寫作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兒童文學而言,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服務,為兒童系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而40年來兒童文學的發展變化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一是成人中心主義轉向兒童中心,回歸兒童。二是對兒童文學的功能有了深層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於兒童文學與民族精神的思考以及兒童文學要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三是讀者意識越來越明確。四是兒童文學創作研究和出版表現出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第五個變化是兒童文學創作經歷了少年文學、兒童文學和幼兒文學的重心轉移。六是兒童文學創作的多樣化和文體形式的豐富。七是兒童文學轉向系統建設,學校教育、閱讀推廣,跨行業、跨門類的參與促進了兒童文學的發展。八是中外兒童文學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密切,兒童文學作品不斷走出去。

改革開放也是中國兒童文學承前啟後薪火相傳的40年,作家張之路是親歷者。他回憶說,改革開放之初,老一代兒童文學作家煥發著青春,新一代作家躍躍欲試,國家對兒童文學發展非常重視,在改革開放思潮下,幾位青年兒童文學作家帶有先鋒意味的探尋成了當時轟動的文學事件和文學的新探索、新啟蒙。90年代後期乃至新世紀,商業元素更多進入到兒童文學出版領域,兒童文學也出現了不同的寫作方式和取向,但堅守藝術品質、為少年兒童提供精神食糧仍然是兒童文學的主流聲音;新世紀以來更多兒童文學作者出現,為兒童文學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表示,我們感謝改革開放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改革開放的路線繼續走下去,希望新的十年不光是兒童圖書出版的黃金十年,也應該是創作繁榮的黃金十年。

作為資深的兒童文學出版人,海飛從童書出版來觀照40年兒童文學的三個突出特點。首先是兒童圖書出版的井噴式發展,最早是童詩三百首,“十萬個為什麽”等,進入新世紀後有“哈利·波特”表現很突出。其次是兒童文學作品品質有極大提高,兒童文學作家梯隊整齊,創作門類豐富多彩。第三是中國兒童圖畫書有了飛速發展,成為兒童文學出版中很重要的部分。他同時強調,在新時代,兒童文學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就要加強理論研究,要引導兒童文學在市場經濟中健康發展,同時大力發展兒童文學翻譯。

本期編輯 | 叢子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