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很多父母忽視的“被拋棄心理”,孩子太乖,不見得是好事

文|福林媽咪

淘氣的孩子不怎麽招人喜歡,連爸爸媽媽有時候也會覺得心力交瘁,小祖宗太能作了,連親爸親媽都開始哭訴了。

然而有一類孩子,更讓人擔心:他們太乖了,乖的不像個孩子了。

跟大學同學一起吃飯,其中一個同學帶來了她四歲的兒子。

吃飯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這孩子好乖啊,太招人喜歡了。媽媽看到兒子把胳膊放在了桌子上一個眼神兒子立馬懂了,趕忙將胳膊抬了起來。同學告訴我們說:“孩子從小就得嚴格管教,習慣很重要。”

的確,一天下來我們都感覺到了小朋友的良好習慣。他沒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情,甚至跟我們交流的時候也會使用敬語,客氣的讓人抱怨:“我的孩子怎麽就不能這樣?”

然而,一種擔憂突然湧上心頭。

是什麽讓一個孩子如此乖巧?

他太乖了,乖的不像個孩子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他格外聽話,對父母的要求從不反抗,甚至主動迎合父母們的“口味”,在公共場合贏得所有人的讚美。

然而,這是出於孩子的本心?還是因為孩子的畏懼?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下孩子的“被拋棄心理”。

你可能覺得,孩子就是天生比較聽話而已,這和被拋棄心理有什麽關係呢?

首先我們知道,在兩到四歲之間,是孩子意識發展的關鍵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逐漸具備“通過現象找到聯繫”的意識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三個月的時候,不管媽媽有多溫柔還是多強硬,孩子都不會通過這種現象發現任何聯繫,也不會基於這些聯繫做出任何改變。

而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當媽媽表現出過分強硬的態度,孩子就能從這種表現中找到“媽媽與我”之間聯繫的變化。以前他認為媽媽是愛他的,現在這種愛要打一個問號。

其次,被拋棄心理是畏懼心理的極端表現。

隨著孩子意識的發展,“通過現象找到聯繫”的能力也逐漸變強。這個時候,孩子對於生氣、發怒、高興等等情感表達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簡單的說:這個時候孩子已經知道,生氣的媽媽是可怕的,不能招惹的。

這種意識認知使得孩子的“畏懼心理”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萌發,孩子知道:媽媽生氣的時候最好不要接近他。

當這種畏懼心理發展到極端,通過觀察媽媽的行為,孩子會產生這樣的認識:媽媽這麽嚴厲,會不會不要我了?而且因為很多父母都說過“我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孩子更容易產生這樣的聯想。

在被拋棄心理的影響下,孩子逐漸發現了解決這種問題的方式。那就是迎合父母的要求,當自己表現出乖巧懂事的時候,父母的行為就不會產生可怕的反應,孩子內心的畏懼感也就會逐漸減少。

當然,你也已經意識到了,這種乖巧、懂事,往往是孩子的表象行為,是為了迎合父母而強製要求自己去做的事,而非自己內心的真實表達。

一旦形成這樣的局面,首先孩子成長的積極心態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你會發現孩子雖然很聽話很懂事,可就是長不大;另一方面,孩子無法從乖巧、懂事中獲得積極的成長動力,自我成長就變得不太可能。

那麽,父母的哪些行為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心理”?

1. 不關心孩子的情感,隻關心孩子的成長。

這是個矛盾命題,但卻是普遍現象。孩子情感狀態無法得到有效的維護,成長是無法實現的。然而,很多父母都是這樣,隻關心孩子的能力有沒有得到成長,從來不考慮孩子高不高興、願不願意。就像學鋼琴、學芭蕾的孩子那樣,大部分孩子都產生過“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的想法。

忽視對孩子情感狀態的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有效的排解,就會產生消極的情感認知態度,甚至認為:媽媽可能會不要我了。

2. 不公平的對待孩子

公平教育雖然已經被很多家長接受,但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傳統思維一再挑戰我們的底線,我們總會產生“我是你爸爸,你得聽我的!”“我是你媽媽,打你怎麽了?”類似的想法。

比較搞笑的是,我經常看到很多爸爸翹著二郎腿跟自己的孩子說:“把你的二郎腿放下!”

不公平的對待首先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不滿,基於這種不滿孩子無法完全理解父母的教育內容,“你可以蹺二郎腿,為什麽我不可以?”

不滿情緒逐漸放大,一種孩子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表象,另一種孩子,當他意識到父母只會更加嚴厲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的情感認知:反抗會讓爸爸媽媽更生氣,那樣太可怕了。

3. 太過嚴厲的方式

教育孩子當然包括管理、管教,我們要重視的是管理管教的方式和態度。

過於嚴厲非但會傷害孩子的情感,也會最大程度的激發孩子的反抗情緒。這會導致一種極為不合理的現象:孩子表面迎合父母,內心卻極力掙扎試圖反抗。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太乖了未必是件好事。當你的孩子總是什麽都聽你的,做什麽都守原則、懂規矩,這個時候下不要急著誇獎孩子,也許他不是懂事,而是怕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