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想看機器人演奏中國風?這支樂隊可以滿足你

“墨甲”是全球首支中國風機器人樂隊,旨在用現代科技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塑造中國機器人原創IP。整個團隊包括科學家、雕塑家、音樂家,作品融合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和中國雕塑造型藝術、民族音樂,是真正有文化內核的中國原創科技藝術作品,將為大眾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和互動方式,探索智能社會下的人機共融新關係。清華大學機器人動力學與控制博士為我們帶來《墨甲:做中國的機器人藝術IP》。

胡天健演講視頻:

以下為胡天健演講實錄:

我是來自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的胡天健。

未來實驗室是清華大學2017年年底,對標MIT的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成立的一個面向未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一個實驗室。我今天給大家介紹這個實驗室做出來的一項成果——“墨甲樂隊”。

墨,取自“墨子”——在中國的古老文化裡,工匠精神源於墨子和公輸班。甲,取自“木甲機關術”——是中國工匠文化的代名詞。

中國的機器人藝術IP,其實要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家在一塊兒才能做成。所以,我想先介紹一下我們的團隊。

我們團隊有雕塑家、音樂家、文化工作者,也有科學家、工程師。其中,核心的主創人員是六位老師和同學。

首先是米海鵬老師,他現在是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的副教授。他的本人經歷就很有意思: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本科(理學學士)、電子系的碩士(工學碩士)。在獲得了日本東京大學的機器人博士學位後,他回到清華大學,在美術學院這樣一個藝術學院當老師——只有這樣的跨界經歷,才能把這幫人攢到在一塊兒,一起做這件事情。

我呢,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博士研究的是機器人動力學與控制,所以一直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我過去做了很多工業上的東西,從來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跟科學家、工程師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工作。

第三位是曾強博士。曾博士本科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然後到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機器人博士,後來又去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做訪問學者。

第四位是張升化老師。張升化老師是清華大學雕塑系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他也是中國最早一批做動態雕塑的學者。他的作品,待會兒我也會介紹,在動態中反映中國之美。

第五位是胡驍陽老師,他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本科學的是器樂,碩士學的是音樂科技。我們機器人樂隊的表演曲目都是胡老師創作的。

第六位是佳音同學。佳音同學她的經歷也很有意思:她父母都是學藝術的,她自己本科和碩士學設計。

所以,我們是一個非常交叉融合的團隊。把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擰到一塊兒,做了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機器人,生產中、生活中,到處都是。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關於機器人的詳細記載,最早是在什麽時候?

1495年,達文西畫了一幅機器人武士的手繪,這可能是圖形化描述機器人最早的記載。右邊這張照片,是後人根據他的設計圖製造的機器人。

這其實不是關於機器人最早的記載和傳說。《列子·湯問》裡有一個故事,偃師獻技:公元前一千年(大概是周朝,也就是三千多年前),一個叫偃師的技人為周王做了一個歌伶。這歌伶栩栩如生,可以像人一樣唱出優美的歌。周王帶著他的愛妃去看歌伶表演,饒有興致;但是歌伶在演唱完以後,偷偷地瞟了一眼周王的愛妃。周王勃然大怒,當即就要把偃師給殺掉。偃師非常慌張,就跟周王說,這個真的是一個機器木偶,然後他就把機器木偶給拆開來給周王看。這就是世界上關於機器人最早的記載。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有非常深厚的底蘊。機器人在我們現在的生活、生產中,非常豐富,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和非常大的市場價值。很多應用場景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

我們將來,一定會生活在一個到處都是機器人和智能機器的時代。

看看這些機器人:Boston Dynamics的Atlas和Hanson Robotics的Sophia,它們有非常鮮明的歐美風格;本田Honda的ASIMO和軟銀的Pepper,一看就有明顯的日本風格,非常簡約,線條乾淨柔美。右邊是中國的機器人,在國內很有名:一個是優必選的機器人,一個是康力優藍的機器人。

但是中國的機器人,該長什麽樣?會不會很大程度上受到歐美科技風的影響,長得沒有中國的樣子?

我覺得,這是中國學者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我們最開始做這件事的源頭。

我們的靈感來源於中國古典文化——中國的古典文化裡,工匠精神以及機器人的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我剛剛已經跟大家介紹過公元前一千年的偃師獻技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有墨子和公輸班(即魯班)的故事:墨子擅長防守,公輸班擅長進攻,兩者造了很多木甲機關進行對壘,這也是木甲機關術的源頭。後來,三國諸葛亮用木牛流馬在北伐時運輸糧草。這些都是中國很好的工匠文化和古老的故事,儘管很多可能難以考證,但至少能證明,早在三千年前,我們國家有自己的工匠文化

其實,我們有扎實的基礎(工匠文化和精神),但是很可惜的是,沒有被後世繼承,也沒有從文化和精神積澱中長出我們自己的科技。所以我們現在的科技體系和工業體系,往往還是歐美的風格

時間發展到今天,我想,我們這一代學者和科學家有自信和使命去做中國自己的機器人。

這件事情,其實也跟之前團隊每個人的工作有關係。

米海鵬老師之前在日本東京大學讀博士,跟著他的導師做世界第一支機器人樂隊,Z-Machines。

大家可以看這張照片,演奏風格非常重金屬和搖滾,機器人外形也是機械風格的。他做完之後,就一直在想:中國如果有自己的機器人樂隊,應該長什麽樣?應該用怎樣的演奏和藝術風格來表達中國文化?這就是十幾年來,他執念於做這件事情的源頭。

他回到國內後,在未來實驗室參與了很多項目——其中就包括跟百度合作的小度。

雕塑家張升化老師,他是中國最早做動態雕塑的一批學者。他的作品都是在動態和機械結構的美中,傳承一種文化精神。大家可以看下面一些照片——

這是一個人形機器人,ADAMS。

這是一頭奔跑的鹿,就是把一些木質的構件搭建在一塊,然後用一個電機,通過傳動的方式讓四條腿運動起來——僅僅是引用了一個動力源,就完成了多自由度的運動,而且還傳遞出了一種美感。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形象。

其他的,還有時間旅者、講故事的精靈、棲梧等等,都是這些動態雕塑裡面的東西。

我本人呢是一個純正的清華理工男,所以我過去做的離藝術非常非常遠。我過去做的主要工作是在工業領域,像汽車衝壓生產線上高速的機械手(圖上);還有醫療裡面,腦神經外科的手術導航機器人(圖下)。

我們想,西方人可以用機器人來編他們的科幻,中國人也能夠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講機器人的傳奇。於是我們就想做一個有中國文化特質的機器人,引領中國機器人風的IP的崛起

我們團隊第一步做的,就是“墨甲樂隊”。樂隊有3名樂手,分別來吹竹笛、彈箜篌、打排鼓。這三件其實都是中國非常傳統的樂器,背後有非常多的故事。

像笛子,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者。最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用獸的骨頭做骨笛,後來有了玉笛、竹笛等等。

像箜篌,其實很特別。很多人看到會說,這是豎琴——其實豎琴是西方樂器。箜篌和豎琴同宗同源,幾千年前都起源於波斯,然後向西傳播,就變成了豎琴;向東傳播,就成了箜篌。在隋唐時期,箜篌是一件非常興盛的宮廷樂器,音色非常和美,經常在敦煌壁畫中出現。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明清的時候,箜篌這件樂器失傳了,市面上再也看不到箜篌;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的音樂家根據敦煌壁畫的形象複原了箜篌。今年的《國家寶藏》,好幾期節目都講到了敦煌壁畫和敦煌文化,以及箜篌的故事。所以我們做的這件事情,對於中國的文化傳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個就是鼓,這個叫五音排鼓,不是架子鼓。五音排鼓一共有五個鼓,每個鼓代表一個音高,都可以敲出音高來。鼓這件樂器,其實也是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化裡面,鼓是一種祭祀樂器。

在去年的九月底、十月初的時候,我們的雕塑家用鉛筆手繪了這樣三張圖——這就是設計機器人的第一步,有一張漂亮的、有文化理念的圖。

然後我們花了大概七個月的時間,做出了機器人的實物,有豐富的動作形態以及樂器的表達和演奏

這三個機器人的形象,其實也有自身的文化內涵和人設——

一談到吹笛子,都是玉樹臨風的大俠,大家可能會想到東邪黃藥師。那麽吹笛子的機器人該是一個男性的形象,站在樂隊C位。而且笛子的特點就是音色非常清亮,在樂隊中它叫做線條樂器,起到主旋律的作用,是整個音樂的骨頭。

彈箜篌的一定是一個美麗的東方仕女,是一種溫婉爾雅的美麗的形象。箜篌在樂隊裡正好叫肢體樂器,起到血和肉的作用。

鼓,節奏非常熱烈,非常活潑、非常陽光。所以它是一種打擊樂器,同時也是一種節奏樂器。

所以整個編排也是有音樂考究的。

我們給這三個機器人取了非常有趣的名字,笛子機器人叫玉衡,箜篌機器人叫瑤光,排鼓機器人叫開陽。玉經常被用來製作笛子,玉衡也有玉樹臨風的感覺;瑤光是一個溫暖、柔美的形象;開陽是一個熱烈活潑的形象——跟樂器形象設計完全相符。並且三個名字都源自北斗七星的前三顆星,所以有很強的拓展性

我們結合了舞台的多媒體,做了一個非常漂亮的show。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視頻——

這是我們團隊做竹笛機器人的視頻。12月第一版做完了之後,我們在美術學院做了一個學院沙龍,進行了第一次亮相。後來我們在今年的4月27日、28日,完成了整個樂隊的編排,並且跟舞台多媒體、演員在一塊兒作了一個測試。

今年是清華大學108周年本命年,然後4月28日就有校慶。我們團隊源自清華大學,所以在那一天做了一個首演。

演出反響不錯,受到了很多媒體的關注——特別是來自海外朋友的喜愛。我們的首演在Facebook七天內達到12萬+的閱讀量,清華海外宣傳片也有40萬+的觀看量。我們沒有做任何工作,也沒找水軍,憑著質量上了百度和微博的熱搜前十,峰值的人數到了500萬人次。

下面給大家看一下我們機器人樂隊當時的演出。

這裡面所有的聲音,都是樂器自己發出的,演出後面用音響加了一些電音——電吉他還有打碟的聲音。演出的藝術設計,其實就是從一個懷舊的箜篌民樂,慢慢把笛子、排鼓引進來,變成了新民樂,之後再加電音,讓中國古典樂器和西方現代樂器做一個混合,最後推向高潮。我們設計了一個十五分鐘的劇,包括人跟機器人的調試互動,以及最後的一個演奏推向高潮,這裡放五分鐘。

咱們是科學家的論壇,所以也要講點技術。其實機器人演奏,基本原理說起來蠻簡單的。首先要有一個樂譜,或者聲音、波形、信號等等,作為基本的輸入。其次,要通過機器人理解樂譜,翻譯成執行器的動作,然後控制執行器在合適的時間段完成相應的動作序列。最後,動作序列跟樂器發生關係,生成一個自然的振動波形,就成了音樂。大概過程就是這樣的。

再往下走,就是一些具體的技術架構。樂譜過來,得有處理器——其實用一些簡單的Adiuno 或者深度學習的東西也可以搞定。然後會有一個用戶轉換,來形成執行器的邏輯序列。接著,邏輯序列根據控制器來控制波形,一般包括開關量和一些PWM量,這是比較基本的。最後,再去驅動執行器構件。此外,還有一些人機互動的東西。

基本的技術架構原理很簡單,但做起來其實比較難。整個過程,也得突破一些核心技術——

要實現機器人的功能,得做一個非常靈巧的手臂,還得具備對氣息的控制——吹笛子就得模仿人的氣息,像口風、單吐、多吐、花舌等等。此外,要達到期望的用戶體驗,得讓機器人去傳遞情感,要配合人進行人機進行協作等等。每個目標都涉及一些關鍵技術,包含挺多技術細節。

我們整個樂隊,現在的控制量大概能達到一百二十個——是什麽概念呢?一般的工業機器人,控制量可能不到十個。所以,我們三台機器人的控制量,大概在十二台工業機器人的體量上。但總體核心還是圍繞中國文化。

我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怎麽樣去做一個機器人。其實作為一個工科生、理工男,我認為做機器人的過程很有趣——我們不光設計了這個機器人(編了它的控制序列和軟體代碼),還手把手地從一個個零件、一個個構型把它安裝出來。

首先,我們要有一張藝術家的圖,這張圖支撐起造型和結構,也支撐起文化故事和機器人人設。

然後,我們去加工它的零件。首先要建模建機械模型,進行三維渲染,把模型迭代。

接下來,我們可能就可以拿零件進行組裝了。如上圖所示,首先做一個腿,然後把軀乾裝上去;接下來可以裝手,同時把演奏的東西裝上去;最後再擱個頭上去——剛開始沒有機器人的頭,只好擱一個小朋友的頭上去。

接下來比較難,要實現機器人的吹奏。吹,它涉及到一些流體上的控制,需要做很多的實驗和嘗試。就像人學習吹笛子那樣,首先要會吹氣。

先不加手指連著吹,控制口風。

再把手指裝上去,按那些指孔。剛開始的時候,有時候

有聲音,有時候沒聲音——因為氣量跟手指配合的不好。

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可以吹出完整的曲子了——不過不太準。

這可能不光是中國風機器人第一次吹笛子,還是機器人第一次吹笛子。吹的第一首樂曲叫做《小星星》,後來也被我們用在箜篌的調試中。所以,笛子機器人和箜篌機器人用的第一首曲子都是《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像是一個Hello world,是測試的第一句話。所以,我認為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的事情。

第一首曲子,明顯音不準,為了音準,我們又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做這個機器人,我感覺像天天在動手術,這裡插根管,那裡再鉗個東西走。

第一首曲子,明顯音不準,為了音準,我們又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做這個機器人,我感覺像天天在動手術,這裡插根管,那裡再鉗個東西走。

把所有的東西都調完,這個機器人就算做完了。

藝術跟人類的誕生,其實是同源。所以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藝術,也具有非常長的歷史和強大的生命力。墨甲只是我們走出的第一步,是一個小小的開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以後還可以延伸非常多的場景,做很多的事情。

美國有了迪斯尼和漫威,丹麥有了樂高,那中國的IP在哪裡?我們自己有沒有一個可以用科技來承載文化的IP?我想經過很多的努力,最終我們能做一個中國風機器人的IP,它有很長的路可以走,有很多的應用場景。

為了這件事情,我們也做了很多線上和線下的工作。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掃這個二維碼,這是我們的公眾號。定期和不定期的演出,還有一些活動,我們都會在線上做一個發布。至於線下,清華大學有一個社群,可能會慢慢異塵餘生到五道口學生。

最後,做個結語吧。我們在排《墨甲幻音》這個舞台劇的時候,有個主人公叫小墨。他舞台劇結束的時候,有一句台詞:我們為什麽要做機器人?人和機器人到底什麽關係?這些問題我也回答不了。只是有時候,我趴在工作台上睡著了,就會做一個夢。在夢裡,我能看到一束光,好像在告訴我,再往前走走吧。再往前走走,你就明白了。所以只要那光還在,我就不會停下腳步,會一直一直走下去。這反映了我們主創團隊的一個心聲。

好,我的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演講嘉賓胡天健《墨甲:做中國的機器人藝術IP》

作者:胡天健

編輯:麥芽楊、凝音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記得點“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