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報社記者扎根農村任第一書記 “乾山頭”變身“經濟園”

2015年8月15日,按照省委組織部和山西日報報業集團黨委部署,山西晚報社記者李春澤被選派到山西靜樂縣段家寨鄉永安鎮村擔任第一書記。三年多來,李春澤走遍了永安鎮村的溝溝壑壑,吃慣了這裡的土豆粉條河撈面,對建檔立卡的74戶精準扶貧戶更是像家人一樣熟悉又滿懷情感。“只有把這裡的土地一腳一腳地丈量過,才真正明白精準扶貧的深遠意義。”李春澤在筆電上這樣寫道。

永安鎮村位於靜樂縣西北部20公里處,全村245戶人家呈“樹葉”狀散落在省道兩旁。這裡的村民們長年以來以種植土豆、玉米、小雜糧等糧食作物為主。“雖然生產資料先天稟賦不足,但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段家寨鄉黨委書記呂志強這樣介紹永安鎮村。作為一名一線記者,李春澤並不缺乏基層經歷,對丘陵、山區基本的農業、農村情況也並不缺乏認知。可是,當他以永安鎮村“第一書記”的視角和身份去觀察和參與到這個村莊的建設與發展中時,才真切地體會到,長久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在怎樣薄弱的經濟基礎上自強不息的,他們又是怎樣急切盼望著在基層幹部的帶領下,能大踏步地往前走。

對接社會愛心

解決了村民“因學致貧”的後顧之憂

李春澤並不是第一個被山西日報報業集團黨委選派到這裡的掛職幹部,早在2012年,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就貫徹中央部署要求,擔負起了幫助段家寨鄉永安鎮村、梁家村這兩個村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重任,並許下“貧困農民不脫貧,部門幫扶不脫鉤”的鏗鏘承諾。幾年來,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先後派出多名幹部掛職這裡,與當地幹部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如今,李春澤又從一名記者一竿子扎到了永安鎮村,成了一名兩腳粘泥的“村官”。

從2015年8月15日開展駐村工作開始,李春澤就在永安鎮村村委會裡搭了鋪,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成了每戶家庭裡的“常客”。

“李書記,咱們村今年考出了一名本科大學生。雖是喜訊,但因為家庭貧困,這孩子可能沒法按時報導了。”上任伊始,村支書鞏金龍就提出了急需解決的難題。這名考入湖北醫科大學的大學生叫鞏麗紅,家中五口人,父母靠務農打工為生,其妹妹和弟弟正在中學讀書。家庭因學致貧,是村中的精準貧困戶,一家人正在因學費、路費犯愁。經過上門核實了解後,李春澤立刻趕回了太原,將這一情況向“娘家人”山西晚報社進行了匯報,引起了報社領導的高度關注。經過各方籌措,協調辦理各項手續,8月28日,5000元助學金匯入鞏麗紅個人卡號內,幫其順利登上了前往湖北的列車。

“扶貧先扶智,再窮不能窮孩子,要想盡一切辦法資助孩子們完成學業。”在隨後的工作中,李春澤積極聯繫號召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和村中學生進行了對接資助,並形成了一種‘愛心幫扶’體制,每個學期,各種學習用具、過冬棉衣等愛心物資都會如期而至。2016年,在李春澤的幫扶資助下,該村鞏帥子拿著5000元助學金順利步入大學殿堂。近兩年來,永安鎮村的17名在校學生都得到了不同數額的愛心資助,解決了村民們‘因學致貧’的後顧之憂。

田間考察,反覆論證

理清了產業發展新思路

“這裡無霜期只有120天,村裡主要種植土豆、玉米和小雜糧為主。”村主任鞏耀峰時常帶著李春澤看村裡一家一戶的種植情況,“年景好的時候,一畝土豆收入有3000到5000斤,扣掉化肥、農藥的成本,一畝地最多能掙2000元。”李春澤跟著鞏耀峰一塊田、一塊田的走,遇到村民在田間勞作就上去搭把手,一邊幫忙一邊跟村民聊天。“咱們村的農副產業還停留在村民自發種植的階段,一沒有標準化,二沒有規模化,三沒有品牌化。隨著種植成本的增高,這樣的粗放式發展挺危險。”走遍了村民們的田地後,李春澤對現有的產業發展皺起了眉頭。

“就永安鎮村抓永安鎮村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站在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規劃下,把村莊發展放在全縣一盤棋的格局中,永安鎮村的產業發展才有後勁。派駐‘第一書記’進村,就是希望你們以更加寬廣的視野來幫助村莊發展。”李春澤想起,在一次“脫貧攻堅座談會上”靜樂縣縣委書記李德新書記講的話。李春澤意識到,縣委領導的要求和希望,其實就是要發展村特色產業經濟和旅遊的工作思路。

“永安鎮村緊鄰汾河源頭和蘆芽山,旅遊公路穿村而過。要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種植特色農作物、開發‘情人谷’,帶動產業發展。”這些想法和鄉黨委書記呂志強不謀而合,並得到了包鄉幹部-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霍俊波同志的指導和支持。霍俊波書記指出,靜樂三寶(瑪卡、藜麥、黑枸杞)還有小雜糧銷售已有起色,利用發展魅力鄉村的契機再把品牌做強,再開發推廣,從靜樂縣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入手,“建立產業標準,做強區域性公共品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種植,發展旅遊鄉村。”

在反覆論證、實地考察後,李春澤把村裡發展遇到的瓶頸製約情況拿到全鄉產業發展討論會議上來解決。在霍俊波書記的指導下,永安鎮村產業、旅遊發展規劃被一一梳理,建立標準,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種植,建立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培訓服務和生產銷售服務體系、發展旅遊鄉村等工作逐一擺上了案頭。

購買拖拉機

既解放了勞動力又能抱團發展

80年代分田到戶之後,永安鎮村的村集體成了“空殼”,只能靠著每年的轉移支付緊巴巴地過日子,想為村民們辦點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李春澤的協調幫助下,2016年初,永安鎮村獲得了40萬元的扶貧發展資金。這筆錢怎麽用,村“兩委”會議上,老支部書記鞏丙寬的建議得到了其他班子成員的一致讚同,“咱們村的老學校還是八十年代留下的老平房,閑置多年了,不如翻蓋一下,給村民建設日間照料中心、醫療室,或者翻修村中老廟,建得漂漂亮亮的,永安鎮村人的臉上也有光彩。”李春澤給村班子成員和村民做工作,40萬元扶貧資金,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建了房修了廟,不僅村集體還是一窮二白,對村民脫貧致富更是於事無補。“目前還不是時候,以後一定維修!”目前不如將這批資金用於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社籌建和產業扶持當中去,帶動整村發展。這樣的思路得到了村“兩委”班子的一致同意。

2016年3月,永安鎮村使用5萬元扶貧資金以土地承包的形式成立了養雞專業合作社。這也是永安鎮村的第一個農民專業養雞合作社,此舉起到了帶頭作用,養牛、養羊、養豬等養殖戶多了起來。6月,永安鎮村使用5萬元扶貧資金檢修了自來水管,確保了村民們的吃水安全。7月,永安鎮村使用30萬元扶貧資金為47戶精準貧困戶分批購買拖拉機,不僅解放了勞動力,使其外出務工增收,春耕時節,還組織使用拖拉機連片耕種,集體外出為鄰村耕作。“過去只知道一家一戶好好種地,多收幾斤土豆就挺高興,哪裡想過要這樣抱團發展。”村民閆好寬說。

村民鞏志清家5口人有15畝地,由於家中勞力少、舊式種植方式,春耕時節,鞏志清天不亮就要下地,經常忙得連飯也吃不上,家中更是無人照顧。李春澤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账,使用機械種植,一來可以降低人工成本,節省時間外出務工;二來可以在完成自己的種植後拖拉機組團集體給鄰村的種植戶做種植服務,增加家庭收入,“這叫做開展集體化有償服務。”

倡導誠信,淨化民風

要幫農民培育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每年五一、十一,蘆芽山、天柱山都會迎來旅遊旺季。不少各地的遊客經過永安鎮村,往往會被土產品和清澈的汾河水景色吸引,駐足跟村民購買土特產嘗鮮。一些村民們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不是缺斤短兩,就是以次充好。鄰裡之間有了糾紛四處告狀,一些村民見利忘義。李春澤在調研中發現這類問題,十分痛心。為了改變“永安鎮村永不安”的名聲,2016年9月,李春澤利用重陽節舉辦了該村首屆老年節,籌措資金5萬元購買了生活禮品並請全村70歲以上老年人赴宴,100餘位鄉親歡聚一堂,促進了鄰裡和諧,增進了鄰裡感情。

永安鎮的農民有養本地黑豬做“年豬”的傳統,一家一戶養上三兩頭黑豬,不使用飼料餵養的豬,膘肥肉美。可這麽好的特產,卻沒能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李春澤經過分析得出原因,有企業來訂購黑豬,可總不持久,市場好了,農民就會抬高價格,市場差了,企業又不肯以原定價格來收豬,一來二去,“年豬”也只能供村民們年節時打打牙祭。李春澤和養豬戶王玉厚商量出個點子,讓他先進行黑豬養殖實驗,在年終歲尾時,家養黑豬肯定會買個好價錢。這樣就會增強養殖戶養殖信心,然後再把有能力飼養年豬的戶召集起來,牽頭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和需要年豬的企業聯繫簽訂購豬合約。到了收豬時節,企業按照商定的價格收豬,一旦市場出現大幅度漲跌,可以同企業商議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價格。如果再出現哄抬價格事情,合作社裡的成員就要找這人說道說道了。

三年的扶貧工作,對於李春澤來說,感到自己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用基層的辦法解決基層的問題。智慧在民間,要相信群眾能夠在我們的幫助下自主地解決問題。”在農村,很多道理是講不通的,設定的規則執行起來成本很高。企業不可能因為農民不按約定私自抬高豬的價格來進行追責,倒是鄉裡鄉親之間的監督和口碑更有用。

開荒地變良田

水稻豐收為村民帶來新希望

今年8月15日,李春澤在永安鎮村擔任第一書記整整兩年了,和幹部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任期已滿,可百姓們捨不得他離任,紛紛以各種方式進行了挽留,鄉黨委也向上級提出了讓李春澤繼續留任的報告。

這是一份情誼,更是一份信任和期望。接到連任的通知,李春澤拍拍身上的灰塵說,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啊……

2018年新年伊始,按照政府要求,李春澤召開兩委會議使用集體土地100畝,發展種植水稻,使用新造土地300畝發展藜麥種植項目,這也是列入縣、鄉政府的一項重點創新項目。對祖祖輩輩種雜糧的永安鎮村民來說,種植水稻是一個件陌生的事情,能不能行得通?大家心裡打了問號。李春澤就帶領班子成員挨家挨戶,不厭其煩地跟貧困戶們講政策、講成功的例子、講種植水稻的優勢,最終得到了村民們的支持。

4月,永安鎮村順利創辦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了“向榮種植公司”,開啟了水稻種植的序幕。李春澤帶領村委幹部和部分群眾,通渠開路、平整土地,終於在荒灘上整理出100畝水稻試驗田基地,

在水稻基地建設實施過程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23人,非建檔立卡戶15戶18人和50餘名群眾參與勞動,並實行分片管理。僅人工除草、施肥、田間管理等勞務,參與勞動者收入人均增收了3300元。

水稻種植基地位於汾河河川地,由於多年荒蕪,植被茂盛,大量枯枝落葉經過多年來的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黑土層富含氮、磷、鉀和各種有機物,土壤肥力較高;該地的主要河流雖是汾河,但支流有龍王溝、好漢山等山泉水系,且均為上遊,水質清澈,無汙染,為水稻的種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養分。

為了提高水稻的質量和產量,山西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郭玉福親自聯繫省農科院李斌書記,邀請省農科院水稻專家王廣元教授多次前來進行技術指導,為農戶提供優質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提高農戶的科學種植和管理水準。

在大家的共同關心努力下,李春澤帶領群眾選擇種植了“丁7”2畝、“晉稻”4畝、“龍稻18”50畝、“龍稻20”44畝等優質品種種植,秋季獲得了豐收。

脫粒後的新鮮大米經過組織省市專家和當地百姓代表品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省農科院水稻專家說,這種稻穀做出的米飯甘香、軟滑,脹性大,粘性好,出飯多,冷飯不回生,口感食味俱佳,越吃越有嚼頭。

目前該大米正在積極申報注冊“汾河源”綠色大米品牌,並統一進行加工包裝,加入“靜樂生活高品質膳養食材”宣傳系列,實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行銷。該項目不僅使建檔立卡貧困戶平均每戶年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而且特色產業的種植提高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使永安鎮村進入了鞏固發展階段。

“到基層掛職,就是個‘墩墩苗’的過程”。李春澤對這個說法非常讚同,但他又有更多的感受。“當初,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踏踏實實為村裡做幾件事,實實在在地改變這片土地上的落後面貌。三年時間,隻爭朝夕,我把這片土地當成了自己的家來建設。”在李春澤心裡,這裡不僅有自己的汗水,更有沉甸甸的收獲和感動。

“基層工作教會了我太多太多的方法,基層群眾也讓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溫暖和智慧。而且,永安鎮村每一個貧困家庭的背後,是整個山西日報報業集團、靜樂縣委縣政府對基層農村發展的關切和支持。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永安鎮村人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李春澤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