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影節拉開序幕,一部電影參加評獎需要幾步?

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大幕拉開,雖然是全民狂歡的展映電影節,但主競賽的15部影片中,也不乏亮眼作品。細看這15部影片的狀態,裡面的門道也是不少。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天壇獎”入圍影片

《幸運兒彼爾》、《半世界》、《本回家了》、《恐懼》、《開心點,糟老頭》

《此地》、《日暮》、《德黑蘭:愛之城》、《音樂家》、《第十一回》

《戰火球星》、《非正統之路》、《侍者》、《流浪地球》、《野梨樹》

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流浪地球》。影片已經發行上映,但仍然參與了北影節的評獎。

今年剛剛敲定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土耳其導演錫蘭最新作品《野梨樹》,中國首映則被北影節“截胡”。

同樣是中國首映的,則是去了2018年威尼斯電影節的匈牙利電影《日暮》。

亞洲首映的主競賽單元影片則有5部。除此之外,還有2部在本國上映,但尚數國際首映的電影,以及真正意義上全球首映的《音樂家》和《第十一回》。

中國首映、亞洲首頁、國際首映,僅僅是一個主競賽單元,對於片子首映的接納類型便有多種。因此也有了不少電影在參加完首個電影節之後,便全球走一遍的路線。從國際三大電影節,或者北美出發,兜兜轉轉一年下來,所謂的“電影節電影”或者“影展電影”也完成了它的巡回之路。

青年導演小麥的首部短片已經走過了5個電影節。“國外很多時候會有專門有人負責影片的影展路線策劃和推廣之類的,叫做Publicist(公關)。”當我們找到他,想了解電影參賽、展映時,他這樣說。

這些公關所做的,其實就是幫助導演,確定一條順暢的影展之路,或者確保影片在各個地區盡可能地賣給當地的發行商,或者是設計參展路線,幫助小成本電影通過影展的放映費用回收成本。

比如今年出現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的哥倫比亞電影《猴子》,便是從聖丹斯電影節開始了自己的競賽、展映之路。

聖丹斯電影節之後,《猴子》又去了2月份的柏林電影節,但因為世界首映放在了北美,在柏林電影節便只能進入次級競賽單元。

一位在柏林觀看了影片的影迷觀影后感慨:“聖丹斯世界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果然炸裂的片子!!!這片絕對是柏林主競賽前三名的水準啊!去聖丹斯首映也不知道是怎麽設計電影節路線?”

對於這種疑問,一位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L告訴我們,其實選擇哪個電影節做起點,要看片子的訴求。如果電影的定位就是銷售,那麽去聖丹斯,賣出北美市場的版權,就要比去其他影展重要的多。

“《猴子》一看就知道,是作者電影,但是有商業相的,製片成本肯定也不低,所以地區發行肯定是他們很重要考慮的一塊。”L說。

但在此之前,曾有傳言《猴子》鎖定了去年坎城電影節的一席之位,但最終失之交臂,不少人判斷可能是後期的原因。

但有觀眾會產生這種疑問,則是因為不少片方選擇在一個相對弱勢的電影節進行了放映。這種錯誤讓電影失去了參加更具影響力電影節競選的機會。

電影節挑選影片時,通常都會設有詳細的挑選標準和規則,部分選片標準中還包含對影片首映情況的限定,如全球首映、國際首映、所在大洲首映或所在國首映等。

因此,一定要提前研究好每個備選電影節對參賽影片的要求,按實際需求,有秩序地依次放出影片的首映,千萬不要因小失大。

設定電影節起點,首要因素就是電影基本完成初步後期的時間,也就是能給選片人看的時間。L介紹,很多電影節提前半年就開始進行選片,如果遞到選片人的手上,時間會更早。

小麥也印證了這點。他告訴我們,如果接到選片邀請,那往往會比較快速地確定下首映的電影節。而導演和製片人,也會盡量趕在1月份前完成電影的後期,這樣就可以在3月份坎城選片截止前試一試。

“直到坎城出結果之前都不會報別的,如果坎城進了就都很好,如果沒進,就能趕威尼斯的截止,威尼斯不行,下一輪就是柏林。”小麥說。他表示,三大電影節如果都沒入選,那可能會在第二年開始,考慮下一批的影展。

不僅是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不少成熟的大導演,也要考慮電影節的路線問題。例如吳宇森的《追捕》,明顯瞄準了海外市場版權的小說,因此在進入威尼斯電影節展映單元後,立刻又去了多倫多電影節進行展映。

在九月的這兩個電影節結束後,《追捕》立刻有前往10月初的釜山電影節。相當於在歐洲、北美和亞洲與潛在的買家打了個照面。

和《追捕》類似,張藝謀的《影》也走了幾近相同的路線。9月初亮相威尼斯之後,便馬不停蹄地前往多倫多,而10月中下旬,《影》又入圍了倫敦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畢竟和釜山這樣隻頒發給新人新作的電影節不同,倫敦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對於電影的首映限制更小。因此《幸福的拉扎羅》《日暮》等剛從坎城、威尼斯歸來的電影也都出現在了倫敦電影節上。

“每部片子有每部片子的命,好的四五十個(競賽+展映),慘的話5個左右吧。”一家針對海外發行公司的主管柳鶯這樣說。在她看來,華語電影這種路線的選擇,就是為了發行渠道的拓展。

她用楊明明的《柔情史》舉例子,這部電影便是以年初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為起點,一年走了近40個影展:“《柔情史》去柏林,也是因為成片的時候趕得上時間。

每一個大的電影節有固定的亞洲或者華語區的選片人,他們會很經常地來中國看新片,《柔情史》也是這樣被選片人看中的。”

這部電影目前在國內將由藝聯發行。從2018年亮相柏林開始,《柔情史》走得便是希望多展映、多拿獎的路線。2月柏林全景單元之後,3月便去了香港。6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前,又去了首爾的國際女性電影節。

柳鶯說,這樣的影片,海外電影節的路線,在確定了七點之後,就開始以大洲為部門,進行大洲首映,或是地區首映。綜合考量,則是電影節的時間以及是否會進入競賽單元等等。

而像這種小體量的片子,走電影節的另一個好處,則是盡快地回收成本。“我們的策略還是盡可能地去更多的電影節,因為電影節放映版權費,也是海外發行的一部分很重要的收入。”柳鶯說。

對於如何開始影展之路,一位法國選片人給了非常中肯的意見:“第一,拍一部好電影。第二,要選擇合適電影節進行首次曝光,電影節策略是很重要的。第三,給你認識的不認識的所有選片人看片子。

/ 開獎/

恭喜“晴天寶寶”、“死侍來了”、

“濃霧散不開”

獲得《祈禱落幕時》電影兌換碼

/ MORE /

/ HOT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