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日軍師團序列號和兵力部署分析二戰抗日主戰場到底在哪裡?

(一)、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師團分布資料(空軍和海軍除外)

1937年底 總共24個師團

中國;21個

東北;5個(1、2、4、7、12師團)

華中;9個(3、6、9、11、13、16、18、101、114師團)

華北;7個(5、10、14、20、26、108、109師團)

朝鮮;1個(19師團)

國內;2個(近衛8師團)

1938年底 總共34個師團

中國;32個師團

東北;8個(1、2、4、7、8、12、23、104師團)

華中;10個(3、6、13、15、16、17、22、101、106、116師團)

華北;12個(9、10、11、14、20、21、26、27、108、109、110、114師團)

華南;2個(5、18師團)

國內;1個(近衛師團)

朝鮮;1個(19師團)

其中11師團的去向最值得考究,.因為有些正統資料顯示11師團沒有在華北呆過,11師團到華南去過。由於我所引用資料中華北有12個師團,排完其他師團後發現華北還缺一個師團,於是11師團就推測放在這裡的,沒有實際證據.所以需要再考證。

1939年底 總共40個師團

中國;34個師團

東北;9個(1、2、4、7、8、11、12、23、24師團)

華中;11個(3、6、13、15、17、22、33、34、39、40、116師團)

華北;9個(21、26、27、32、35、36、37、41、110師團)

華南;5個(5、18、38、104、106師團)

朝鮮;1個(19師團)

國內; 5個(近衛師團,另外9、10、14、16、20師團中有1個複員,未知)

1940年底 總共49個師團

中國;38個

東北;11個(1、8、9、10、11、12、14、23、23、25、28師團)

華中;13個(3、4、5、6、13、15、17、22、33、34、39、40、116師團)

華北;9個(21、26、27、32、35、36、37、41、110師團)

華南;5個(近衛,18、38、48、104師團)

朝鮮;2個(19、?師團)

國內;9個

1941年底 總共51個師團

中國;35個

東北;13個(1、8、9、10、11、12、14、23、24、25、28、29、57師團)

華北;9個(21、26、27、32、35、36、37、41、110師團)

華中;10個(3、6、13、15、17、22、34、39、40、116師團)

華南;3個(38、51、104師團)

朝鮮;2個(19、20師團)

國內;4個(4、7、53、54師團)

太平洋;10個(近衛,2、5、16、18、21、33、48、55、56師團)

1942年底 總共58個師團

中國;37個

東北;14個(1、8、9、10、11、12、14、23、24、25、28、29、57、71師團)

華北;9個(26、27、32、35、36、37、59、69、110師團)

華中;13個(3、13、15、17、22、34、39、40、58、60、68、70、116師團)

華南;1個(104師團)

朝鮮;1個(19師團)

國內:5個

太平洋:15個(2、4、5、6、16、18、20、21、33、38、41、48、51、55、56師團)

(關於太平洋戰場之4師團為推測存在,實際根據有些資料說他已經複員,待查)

1943年底 總共70個師團

中國;38個

東北;15個(1、8、9、10、11、12、14、23、24、25、27、28、29、57、71師團)

華北:8個(26、35、37、59、62、63、69、110師團)

華中:14個(3、13、22、34、39、40、58、60、61、64、65、68、70、116師團)

華南:1個(104師團)

朝鮮:2個

國內:7個

太平洋:23個

1944年 總共99個師團

中國:38個

華北:8個(59、63、69、110、114、115、117、118師團)

華中:15個(3、13、27、34、39、40、47、58、60、61、64、65、68、70、116師團)

華南:2個(22、104師團)

東北:10個(11、25、57、71、107、108、111、112、119、120師團)

台灣:3個(12、50、66師團)10師團?

太平洋:37個

衝繩:4個(9、24、28、62師團)

朝鮮:2個

國內:18個

10師團已經從東北調出,調往台灣軍,但是資料這裡沒有注明。而在這份資料中45年注明10師團到台灣軍。待考證。

1945年 總共168師團(日本資料為169師團)

中國:53個

東北:22個(39、63、79、107、108、112、117、119、122、123、124、125、126、127、128、134、135、136、138、139、148、149師團)

華北:5個(47、110、114、115、118師團)

華中:18個(3、13、27、34、40、58、60、61、64、65、68、69、70、116、131、132、133,161師團)

華南:3個(104、129、130師團)

台灣:5個(9、12、50、66、71師團)

朝鮮:9個(59、96、111、120、121、137、150、160、320師團)

東南亞及太平洋戰場44個:

菲律賓:12個(1、8、10、16、19、23、26、30、100、102、103、105師團)

緬甸:6個(18、31、49、53、54、56師團)

越南:4個(2、14、21、55師團)

其他:22個(近衛2、4、5、6、15、17、20、22、29(覆滅)、32、35、36、37、38、41、46、48、51、52、?師團)

國內58個:

(近衛3、7、11、25、42、44、57、72、73、77、81、84、86、88、89、91、93、40、142、143、144、145、146、147、151、152、153、154、155、156、157、201、202、205、206、209、212、214、216、221、222、224、225、229、230、231、234、303、308、312、316、321、322、344、351、354、355師團)、小笠原1個(109師團)

(二)、日軍師團序號解讀

(A)、日軍師團按建立時間可分五個檔次。

(1)、自明治維新起日本大力學習西方,在建軍方面,日軍的一個師團,最初完全仿製德國一個師的編制,約1.8萬人。但是後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作了多次改動,有的擴大,有的縮小,分為很多等級。188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鎮台改稱師團,序號從第1至第6,1891年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師團編制采取兩旅團、四步兵聯隊(相當於團)再加炮兵、輜重和騎兵聯隊,平時兵額1萬人,戰時足額則超過2萬人。甲午戰爭前成立的七個老牌師團,後來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為第一等師團,裝備優先保障。

(2)、從甲午戰爭起至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成立了第7至第18師團。佔領朝鮮後為彈壓當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師團。序號從7至20的師團,被日軍視為第二等師團。“大正裁軍”時這類師團解散了四個,剩下10個同原有的一等師團共十七個,是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在抗戰爆發時,日軍這十七個常設師團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部門製,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製,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一是挽馬製,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編制為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3)、戰前日本財力有限不能多養兵,卻要多訓練兵員,為此陸軍服役期僅兩年,複員官兵稱“在鄉軍人”編為預備役。各師團管區預備役人員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訓練一個月,並有庫存裝備,臨戰可迅速組成一個新師團。1937年侵華戰爭開始,日軍的多數常備師團便立即由一變二(此外還恢復了裁撤的4個二等師團),至1938年陸軍師團數發展為三十四個。這些新建的序號100之後的師團稱“特設師團”,如第101師團、第114師團便是分別由第1師團、第14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組建。在日軍建制中,這類部隊屬第三等師團。

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製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製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製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4)、隨著侵華戰爭擴大,從1938年至1941年間日軍主要采取從常備師團中抽一個精銳聯隊為基乾再征集補充兵的方式,陸續組建了序號以20打頭的新建師團、序號在30至40之後的“治安師團”、序號在50以後的“補充師團”。這類師團采取國際通用的“三聯製”(師團內不設旅團直轄三個聯隊),兵額也只有1.4萬人。序號從21至57的師團被視為第四等部隊,不過因其軍官出自常備部隊,兵員也年輕,戰鬥力往往高於第三等師團。

(5)、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感到已有的五十一個師團不夠用,由混成旅團擴編或從老部隊抽調骨乾作基礎,建立了大量“增設師團”,序號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後。這類師團在日軍中屬於第五類師團,缺乏重裝備,兵員年齡少至16歲,老可至45歲,卻因其軍官、士官都有戰鬥經驗尚能有效組織作戰。至日本投降前,陸軍作戰師團(不含航空和戰車等特種兵)達一百六十九個,增設師團成為軍中主要成份。

日軍侵華時後方遇到廣泛的遊擊戰,感到重炮、汽車較多的師團不太適應“治安戰”,便從各師團中抽調軍官、士官為骨乾組建了幾十個獨立混成旅團,直屬各軍。混成旅團下轄五個步兵大隊,另有炮兵隊(下轄三個中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編制為4900人。這類部隊重火器少,主要配備騾馬,比較適合山地和輕便行動,從戰鬥力看另有特點。

(B)、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又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

(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2)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

(3)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

(4)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隻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

(5)獨立混成旅團:與師團一樣是獨立的戰略部門,一般有2-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的人數比丁種師團還少,大約有6000-8000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 1937年以前,日本全國只有20個師團,1-20師團的是老部隊,後來多數成為甲種師團,每師團番號的數字加100,即101-120的師團分別是他們的預備役師團,編制與老師團完全相同,但是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多數建成乙種師團,也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製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了三部門製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部門製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部門製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部門製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部門製師團改為三部門製。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製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部門製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部門製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部門製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製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製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制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6)從日文資料中摘錄的日軍師團的一些基本情況,由於1944年和1945年(昭和19、20年)日軍大肆擴充番號,實在太多(最大的號到355,不過161後就開始大量跳號),師團種類基本上是按該師團最後的情況算的。

除了步兵師團,還有4個戰車師團,4個高射師團,13個航空師團。步兵師團除了挽馬、馱馬、機械化師團外,昭和17年以後還編了一些警備師團,昭和19年以後又編了幾個島嶼防禦、沿岸配備師團,以及所謂的挽馱混成師團,昭和20年的時候還編了一批叫做起動打擊師團

另外,日軍每個師團還有自己的代號。比如第1師團是玉,第2師團是勇,第3師團是幸等等。 那時侵華日軍的編制最高的級別是“軍”級。軍轄幾個師團(3、4個)如:11軍。不過,日軍的“軍”的最高首長不叫“軍長”而叫“司令官”。日軍的這種“軍”似乎大體相當於國民黨軍隊的“兵團”,而師團相當於“軍”,旅團相當於“師”,聯隊相當於“團”,大隊相當於“營”,日軍一個大隊有1000人左右,大隊長是中佐或大佐。中隊和小隊分別相當於“連”、“排”。軍銜依次為:軍司令官——大將或中將(大將很少);師團長——中將或少將(少將比較少);旅團長——少將;聯隊長——大佐(相對於我國的“校”級軍銜,日軍相對應的是“佐”。中隊長是中尉或大尉。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二戰日軍的兵力部署情況,毫無疑問,中國是抗日的主戰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