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文幫您梳理西方古代建築發展史,尋根西方建築藝術的源頭

縱觀東西,具備偉大文明的民族們,無不同時以坐擁雄偉壯觀的建築而顯要於世。本文談及的西方建築,多指代西方人從利用原始的草葉石材或磚瓦鋼筋,經過用心設計以鑄成的一座座住宅、窯洞、噴泉、宮殿等偉大的作品。快來跟著文史君一起,瞧瞧西方建築藝術的發展史吧!

一、蘇美爾和古埃及的建築風格

要追溯西方建築的發展歷史,便不得不提起人類歷史上,也是西方歷史上最早的城市聚落的誕生。那就是閃耀在人類文明中心的“蘇美爾城邦”建築群。由於兩河流域天然缺乏石料和可利用的樹木做建材,因此蘇美爾人便天然傾向於採用泥土做原料。泥土由於取材容易,凝固周期短。蘇美爾人的聚落自從初生那天起,便以一發不可收拾的速度擴大了它的規模。

但是,泥土建築的耐久度卻沒有想象中那麽可靠。經過陽光的暴曬,泥土建築很可能在一定時間內就需要重新修葺。泥土建成的房頂經常面臨著開裂的風險,在沒有房梁架設的屋內,人們常常能感受到房屋跟隨著風暴的方向搖動。因此,原始的泥土建築過一段時間就要面臨著被拆除或大翻修的窘境。隨著時間的延續,兩河流域的城市群的地表高度也被不斷抬高。這樣的古跡被稱之為台勒(tell),《聖經》中所提到的巴別塔可能是類似的建築。

在古代埃及,建築藝術更是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埃及建築藝術的形成和延續大體上是隨著時間的腳步不斷發展的。在埃及的早王國時代,埃及人就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生死觀。古老的尼羅河如同我們今日所看到的那樣,每年都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內泛濫和收縮。埃及人認為人生也一樣會經歷著同樣的高潮和低谷,在不斷的輪回之中人們便在不知不覺間走向死亡。埃及人把對死亡的紀念看得很重,由此才會有了舉世著名的金字塔的誕生。

埃及最開始的金字塔其實並不能被稱之為“塔”。最初的金字塔是一種像板凳形狀的建築物。一層一層累積起來,阿拉伯人稱其為“馬斯塔巴”(mastaba),意思是石凳。馬斯塔巴是埃及古王國前王室墓葬的主要形式,墳墓多用泥土建造,呈現出梯形或者倚疊狀。再往後,不同時代的帝王對墓室的奢侈要求越來越高,原始“金字塔”的層級就變得越來越高。馬斯塔巴就演變成了階梯形金字塔,階梯形金字塔最終變為了我們最為熟悉的角錐狀金字塔。

二、古代希臘羅馬對西方建築藝術的傳承

時間到了古希臘時代,西方的建築藝術發展到了又一個高峰。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是追求華麗、完美、和諧和崇高。希臘人常常用巨大的、雕刻精美的石柱來表現出獨特的美感。舉世聞名的帕特農神廟便採用了這種風格。帕特農神廟的柱廊上,原本就被配飾著華麗的雕塑。建築雕塑分為多類,大多分布在牆面、門楣和柱子上。這些在雅典隨處可見的神雕刻藝術品,描摹了雅典人古老神話中的特定場景。

古羅馬建築家維特魯耶的經典作品《建築十書》提出了建築藝術的三個標準:一注重堅固,二注重實用,三注重美觀。也就是說,建築首先是為人類服務的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堅固是其最主要的部分,沒有堅固的屬性,建築物造的再美好,其容納的人口再多,也終將會毀於一旦的。

但是,建築的實用價值其實從一開始便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羅馬人從共和時代開始便十分傾慕希臘樣式的廣場和神廟,並且早早地便開始模仿希臘建築的樣式建造自己的建築物。羅馬時代的皇帝幾乎每一上任便要大範圍翻修羅馬城,這種做法極大地刺激了羅馬的建築市場。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算,幾乎在每一次新皇帝走馬上任之際,羅馬帝國的GDP都會在短時間內創下新高!

羅馬建築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羅馬萬神廟、維納斯神殿、太陽神廟,以及我們所熟悉的羅馬鬥獸場,羅馬凱旋門等等都是羅馬建築的標杆。在羅馬王政時期到共和時期,由於對外戰爭的需要,羅馬人用來運兵的公路、競技場和軍營建築不斷增多。羅馬世紀帝國,在帝國繁榮期間,有許多歌功頌德的建築出現,比如一些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和神廟。

三、中世紀和近代歐洲建築藝術的發展和突破

到了羅馬帝國之後時代,西方文化的中心逐漸的從地中海和拜佔庭轉移到了西歐。羅曼建築是10到12世紀歐洲地區流行的一種基督教建築風格。它的風格是對羅馬建築風格的一種延續,也是希臘羅馬建築文化在薈萃了各民族文化之後的又一次複興。其建築風格是擁有巨大而厚實的圍牆,門窗巨大且屋內光線通透,鍾樓和眺望樓常高聳在建築中央。羅曼建築的歷史貢獻就在於:它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牆體突破”和“對稱美學”結合起來,並且第一次成功的把高塔組織羅織到建築物的內部。

說到歐洲留給世界建築藝術史的巨大遺產,便不得不提到哥特式建築。哥特人是歐洲原始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羅馬語中的的含義是“粗俗和野蠻”。文藝複興時期,歐洲建築界出現了一大批複古思潮,哥特式建築便由此蓬勃發展起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纖瘦、尖峭、樣式誇張的哥特建築的出現,不失為是歐洲建築史上的一顆重磅炸彈。哥特式建築樣式最初被大量運用在教堂中,高聳的牆體和色彩繽紛的玻璃窗結合起來,能夠使教堂的室內環境呈現出一種極其空靈和玄幻的神秘感。高高的吊頂和尖銳的邊角,似乎是要引領著信徒們不斷升騰,直到天堂的門口。

時間到了17到18世紀,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在各國皇室的引領之下,最終“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巴洛克的原始意思是“大小不一的珍珠”,它的發展特色起初就是追求跳動、新奇和突破。巴洛克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文藝複興時期藝術風格的反叛。

被神學思維籠罩下的西歐,在17世紀人的獨立思維崛起之時還在頑強的維系著同一個調調。巴洛克風格多以其華麗的紋飾和技藝精湛的雕刻聞名於世,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天主教堂和美國別墅的內部裝飾,便多採用巴洛克藝術來粉飾妝容。

文史君說:

各民族的建築藝術,無疑是文化史上能夠代表各自風格的一大標誌。從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人古樸的自然建築樣式,直到現代文藝複興之後的自由主義、浪漫主義建築風潮。人們的文化表現力總是以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能力為基礎的。欣賞不同時期各民族的建築藝術,不僅僅能夠提升我們自身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更能夠將我們的歷史視野和現實存在結合起來。這對於我們走入歷史和深挖歷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吳寅:《西方建築史的傳承與反叛》,《美術教育研究》,2012年7月刊

楊濤:《建築形態演進的科技動因》,天津大學博士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账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