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董崢:跌破200張大關,支付牌照再減五張

  意見領袖丨董崢

  翻看央行官網,發現“支付業務許可信息公示”中的“已注銷許可機構”又添“新軍”,剛剛進入2023年,1月內就有五家企業的《支付業務許可證》被注銷。至此,在一共發放的271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中,已經注銷的達到75家,牌照規模跌破200家大關,還剩196家。

  從2015年開始有第三方支付企業牌照注銷開始,已經連續七年持續下降,2022年注銷了23張牌照,創出歷年最高記錄。在現存的196家牌照企業中,114家為預付卡牌照,2023年預計仍然會有持牌企業注銷牌照,退出支付業務。

  支付牌照注銷,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嚴重違規,被央行強製注銷牌照;二是主動申請注銷,退出相關業務;三是根據央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要求,進行業務合並。

  銀行卡成為消費支付的重要工具,在卡組織、髮夾銀行,以及專業第三方支付機構共同努力下,支付網絡建設、收單機具布設有了飛速發展,推動了中國的銀行卡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第三方支付行業出現後,通過市場化運營的優勢,以及業務開拓能力,進一步推動了支付行業的飛躍。

  央行本著支持和鼓勵支付行業市場競爭,同時對支付行業進行有效和規範管理的原則,2010年開始實施了第三方支付許可證制度,先後有271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獲得央行《支付業務許可證》,第三方支付服務被納入到行業監管體系。

  十多年來支付牌照制度實施的整體情況來看,對確立中國支付行業,特別是移動支付在全球領先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據央行報告顯示2021年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0283.22億筆,金額355.46兆元,同比分別增長24.30%和20.67%。2022年前三季度分別為7645.79億筆、250.47兆元。

  然而,在成績面前也不得不承認,“支付牌照”制度也同樣帶來了諸多問題,中國支付行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隱藏著亂象叢生,支付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很多開始曾經信誓旦旦並不惜代價獲得支付牌照的企業,由於自身經營能力有限,經營過程中難以達到爭領牌照時預期的市場目標。

  加上扭曲的利益驅使,很多支付企業從事違法違規經營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佔/挪用客戶備付金/商戶結算資金、跳過卡組織直接銀行、利用市場壟斷地位攔截客戶真實交易信息等,商戶的收單機具套碼、跳碼現象猖獗。有些持牌企業甚至成為某些違法犯罪行為的資金往來渠道,墮落成為違法犯罪的幫凶,屢次遭到監管部門的懲處。

  央行近年來對支付行業的違法違規現象進行了大力整頓,一方面取締違法違規企業的持牌資質,另一方面頒布了與銀行“斷直連”,以及“備付金”上繳央行政策,從根本上斬斷了一些中小支付企業的“財路”。無論是主動退出,還是被監管處罰,退出市場是無奈,更是必然的選擇。

  有意思的是,持牌支付行業經過十多年發展和洗牌,並沒有實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反倒是形成了“寡頭”模式,市場中一直有“支付行業前十位的企業業務佔了99%的市場份額”的說法,儘管這一說法難以證實,但是從市場中反映出來的現象也基本上與之相符。

  一些中小規模的持牌支付企業,要麽業務上難以為繼主動注銷,要麽就維持現狀待價而沽,期待其它企業出於自身業務中的海量資金涉及支付,要向其它收單機構支付手續費增加了運營成本,不如收購支付牌照的考慮,同時保護自己用戶消費數據等敏感信息這一問題的考慮,對中小持牌企業進行收購為目的。

  像華為、攜程、小米、滴滴、頭條、抖音、b站、拚多多、順豐等這些企業,正是由於自身擁有海量的交易規模,更希望自己控制支付,一來降低交易成本,二來對資金、信息的安全性更有保證。再加上一些頭部的傳統收單支付企業,實際上只需要幾十家就基本覆蓋了市場。這樣的結果,既可以讓這些企業參與市場化充分競爭,又實現規模化經營的目標。

  隨著三年疫情,也迫使一些持牌支付企業在經營上露出“底褲”,不得不無奈地放棄支付牌照,剛剛注銷的一張牌照竟然包括互聯網收單、移動收單和銀行卡收單,這樣一張當年趨之若鶩的支付牌照,竟然落得拍賣無人問津,可見支付行業中絕大多數企業慘淡的景象,與當年不惜代價爭奪牌照形成鮮明對比。

  實際上,即便現在196張支付牌照仍然還是太多,2023年第三方支付行業仍然會繼續洗牌,還會有一大批持牌企業陸續退出,最終只能形成三、四十家的“支付寡頭+企業內需”的支付行業格局,支付牌照從“寵兒”淪落為“棄兒”的局面難以改變,這就是支付行業的現實!

  (本文作者介紹:信用卡行業研究人士,多年從事獨立的信用卡與支付產業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