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河北老漢持有明朝聖旨,傳19代距今已570年,專家建議上交遭拒絕

引言

成語“奉為圭臬”是指把言行或者事物當作自己的準則。圭臬,指的是土圭和水臬,用做測量土地。文人把它比喻成準則、規則,就像現代的法律法規一樣。而在古代,什麽樣的東西同樣具有這樣嚴明的法律效力呢?

在封建社會聖旨是金科玉律,旨特指皇帝下達的命令,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效力極大,對於獲得聖旨的官員和百姓來說,則是天大的殊榮。古代社會,如果一個人或是家族,獲得了一道朝廷嘉獎的聖旨,絕對會將它視為傳家寶,世代供奉。聖旨的材料一般為絲綢、絹帛,不易保存,我們現有收藏的聖旨大部分是清朝中後期的,少許大型博物館可能保存有清朝早期或者明朝的聖旨,不過都是相當珍貴的國寶級文物了。

01

2017年,在河北出現一道罕見的明朝聖旨,震驚了歷史界和文物界。這道聖旨的持有者是一位郭姓老漢,據他介紹說,聖旨是傳家之寶,是祖上一代代傳下來的,現在傳到了他的手上。根據族譜記載,聖旨是頒發給郭家一位做官的祖先,這位祖先在做官時,清正廉潔、克己奉公,不和當時昏暗官場中的官員同流合汙,深受百姓愛戴,皇帝為了獎勵他,特地頒發了這道聖旨,到郭老漢手中,已經傳了19代人,距今570多年了。

在十年浩劫的時候,全家被要挾要交出聖旨,父親為了保護這道聖旨,差點丟了性命,他將聖旨藏到深山裡的一個樹洞中,沒有在家裡被搜出,郭家一家人這才逃過一劫。當然,郭老漢說的頭頭是道,專家還需要對這道聖旨進行鑒定,當地文物部門和郭老漢溝通,請郭老漢拿出聖旨,交給專家鑒定,郭老漢欣然同意。經過鑒定,這道聖旨確實為明朝年間的聖旨,材質為青黃兩色絹本,長度為1.9米,寬31厘米,開端紋繡“奉天誥命”四字,聖旨上的內容是用楷書書寫的,結尾落款為正統十二年並蓋有皇帝的印章“敕命之寶”。

02

在文物家的眼裡,它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在歷史家的眼裡,聖旨中的內容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對於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聖旨上面的內容來看,郭老漢祖先出生於明朝初年,在明英宗天順年間擔任南京戶部主事。當時南京市是明朝的陪都,(陪都就是輔都的意思),一般和首都並稱作“兩京”,南京作為陪都,雖然保留了六部在內的一整套機制,但這些官職大多形同虛設,因此大部分官員都吃著皇糧卻不做實事,甚至懶政怠政、貪汙腐敗。郭老漢祖先與他們不同,兢兢業業,得到皇帝的賞識和嘉獎,特頒此聖旨以示獎勵。

不過,聖旨上要獎勵的並不是郭老漢祖先本人,而是郭老漢祖先的老父親。這是明朝的一種嘉獎制度,如果官員有功,朝廷不僅會對他進行嘉獎,還會對其父母進行賞賜封蔭,以示恩典,使其父母享受榮華和榮耀。這道聖旨距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是文物界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如今,它一直被擺放在郭老漢的家中,郭老漢還特意打造了一幅托架來專門擺放聖旨。但當地文物部門觀察了郭老漢家中的情況,條件非常差,很容易讓聖旨受潮,或者遭受蛀蟲。為此,專家曾建議郭老漢把聖旨上交給當地博物館來收藏保存,但遭到了郭老漢的直言拒絕,他說:“這是祖先傳下來的寶貝,將來還要傳給子孫後代。”

網友對於郭老漢的決定褒貶不一,有人說那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留在自己手中沒什麽意義,倒不如交給博物館好好研究和保存,也算是這道聖旨發揮的余熱。又有人認為我們需要推己及人,自己家傳了好幾百年的寶貝,奉為神明的東西不交出來也可以理解,況且這也是一種家族延續的見證,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對此,你怎麽看呢?

結語

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烙印,而被悉心長久保存下來的東西,就像是穿越時空,走到我們面前,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歷史的記憶和印記。通過一道聖旨,去探究、去尋找屬於另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每一件文物都應該有其獨特的價值。

參考資料:

《郭氏族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