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濕氣存在的三個因素 該如何祛濕?

瀕湖山人

您的私人健康顧問

濕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濕,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癥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髒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祛濕大法

1、泡腳

最簡單的補血法——晚上泡腳,泡腳之後別忘了按揉湧泉穴。腳是陰血的大本營,三條陰經都彙集於此: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春天泡腳,開陽固脫;

夏天泡腳,祛濕除熱;

秋天泡腳,清腸潤肺;

冬天泡腳,丹田暖和。

2、艾灸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溫散寒邪、活血止痛、補中益氣、溫陽補虛、排毒邪熱、消瘀散結、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能。

取穴:艾灸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裡、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裡感覺寒涼,這些部位就應該是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

灸法:艾條溫和灸或隔薑灸。每穴15分鐘左右。使用艾灸罐、艾灸盒的話,要適當延長時間(一定要根據年齡、體質不同調整好時間)。

3、通膀胱經

膀胱經起於睛明穴,止於至陰穴,循行於後背部和下肢後面的正中線,是人體循行路線最長、穴位最多(左右兩側共134穴)的一條經絡,掌控著我們身體尿液、汗液等正常水液代謝,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經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剌激膀胱經,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把人體的濕氣等廢物從尿液和汗液中排出去。

現代科學證明,按摩等中醫療法能有效地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汗腺分泌能力,對治療高血壓、肌肉酸痛等效果極佳。下午申時3~5點為膀胱經當令時間,正適宜疏通膀胱經,但要注意按摩過程不可用力過猛,以免造成損傷。

瀕湖山人微商城鏈接

或直接進入公眾號首頁微商城購買

偷偷告訴大家,微商城會不定時推送優惠券哦,快來搶購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