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母式審美,其實比年輕人的有趣多了

當下的中國,很多人窮,可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審美。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這是吳冠中先生對美育的呐喊。

因此,物道君策劃了“中國美學十問”的專題。

我們試圖從偽文青、偽匠人、假大師…十個熱門話題中去尋找答案。

木心先生曾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因為美,我們才可以繼續前行。

中國美學十問第八期:

父母式審美真的醜嗎?還是我們太苛刻?

說起中式審美,年輕一代就忍不住吐槽爸媽的土味宮殿式家裝和紅木家具、大叔的衝鋒衣和大媽的絲巾,還有他們拍板通過的奇葩建築方案、色彩妖豔的海報和廣告……

似乎中式審美變成今天這麽醜,都是父母式審美犯的錯。

為了提高父母的審美水準,防止他們沉迷手機、整天看一些謠言文章,年輕人“砸鍋賣鐵”“連哄帶騙”給退休的爸媽報了各種老年大學。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卻把爸媽逼得使盡花招逃課、不做作業、上課聊天開小差。同樣是跳舞,為什麽他們在廣場上如魚得水,到了課室卻變了煎熬呢?

同事的母親跟他說:“跳廣場舞很自由,跳錯了也沒人在意。我們不是為了臭美,就退休以後找人聊個天,順便活動一下身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絲巾也好,廣場舞也好,父母的審美是他們對那個時代的感悟,透露著對生活的積極和熱情。我們從來只會苛刻地嫌棄他們,卻很少試著去理解和包容。

圖片|Yvonna_Zhao-攝

〖 實用 〗

也是對美的一種思考

中國有句老話:“倉廩實則知禮儀,衣食足則知榮辱。”在那個填不飽肚子的年代,父母買一隻碗或一件衣服,只會想到耐不耐用,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念。

這句話也不全對,人都有一顆不由自主的愛美之心。

美國作家賽珍珠從1892年開始,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看到的,當時中國人生活雖然困苦,但日子裡依然散落著美的碎片。

(左)賽珍珠(右)《大地》電影海報

賽珍珠的鄰居王媽媽,又老又聾,可憐的寡婦中更可憐的一個,整日裡靠辛辛苦苦為人縫衣換碗飯吃。

然而,她桌上那個有缺口的瓶子裡,整個夏天都插有她不知從哪兒弄來的鮮花。當珍珠硬是送她一個碧綠的小花瓶時,更是高興地流出眼淚。

還有煙草店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樂地侍弄陶盆裡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街頭“小野孩兒”也常常害羞地把臉貼在珍珠門上,向她討一束花兒。

圖片|原色茶陶-攝

父輩的這種樸素的審美宛如細碎的星屑,微弱得連他們自己也察覺不到。當閑暇安定下來以後,恍然看到生活閃閃發亮,他們能為之滿足許久。

今天我們倒是有了買花瓶的錢,缺少了養花的那份閑情雅致。

圖片|原色茶陶-攝

〖 父母式審美 〗

充滿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

周周末是長沙的一位年輕攝影師,他做了個“老年人街拍計劃”,將鏡頭對準胡同巷子裡那些被我們嫌棄的大叔。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不覺得中老年人審美土氣低級,有時還有一種“高級時裝感”。因為喜歡,他經常去淘寶買相似的衣服。“有一次買過一條100多塊的‘中老年喇叭褲’,簡直太好穿,和一些獨立設計師的款式差不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兩個法國女孩Elsa和FeiFei出了一本叫《迷妹》的雜誌,從大媽時尚,到各種生活小妙招,全面深入記錄中國大媽。

法國女孩Elsa和FeiFei

她們在上海遇到的大媽,脖子系小絲巾,胸前別新鮮玉蘭花做胸針,總是美美香香的。FeiFei還自己做了款袖套,拿到公園問大媽們的意見。一群阿姨主動湊上來:“你這樣做不行,沒有圖案太單調,不好看。”

她們還從大媽那兒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女生的生理期叫“大姨媽”。有次Elsa生理痛,保潔阿姨給她衝了一杯紅糖水,喝完就不疼了。她們還在雜誌裡專門用一頁介紹中國大媽治大姨媽的妙招,泡腳、喝熱水、熱敷等等。

《迷妹》的雜誌內容

還有一位阿姨,傳授了她們一招婚姻致勝秘訣:要始終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要自己主宰事業和生活。

她們覺得中國大媽喜歡展示自己,當一個人很自信地表達自己,想穿什麽就穿什麽,這就是時尚。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無論是周周末鏡頭下的大爺,還是法國女孩雜誌裡的大媽,都能感受到中老年人對自己審美的自信。

周周末說中老年人穿衣心得往往只是最基本的“得體”,而就是這樣一個最簡單的標準,誕生出無數美妙而令人驚喜的搭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反倒年輕人的審美被網紅審美、大牌時裝限制了獨立思考,都等著“潮流”告訴他們穿什麽時尚、怎麽穿落伍。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群體都有專屬自己的審美,無所謂優劣,做到自知、自信、自得才是屬於自己的最佳答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父母式審美〗

是重建美學的起點

別看現在大叔的衝鋒衣和大媽的絲巾都是大紅大綠,他們年輕時並不這樣。

那時放眼望去,基本就是工人藍、軍人綠、百姓灰。這三種顏色穿了洗,洗了穿,一家大小輪流穿著以後原先的顏色不明顯了,看起來灰蒙蒙的。

在過去,紅黃綠紫是皇親貴族獨享的色彩,皇帝走了以後才慢慢百姓才能自由用起來。所以在他們心裡,大紅大綠的生活才是殷實的。

圖片|知了352-攝

圖片|張寳楠-攝

那時信息也不發達,父母他們也只能通過老路子去學習審美,那就是模仿以前的有錢人。

在過去許多朝代,社會的時尚標杆通常都是皇室貴族和文人精英。

好比宋朝的極簡風,從皇室開始推崇,士大夫和文人階層用他們的文學作品、繪畫作品,將極簡推廣至全社會。宋徽宗愛點茶,為了品清楚茶湯顏色,偏愛用黑釉茶盞。宋人茶道、黑釉茶盞,也成了宋朝美學的代表之一。

圖片|原色茶陶-攝

但就像嫌棄紅木家具,年輕人總覺得中國風到了父母手裡就特別俗氣。但笨拙粗劣的模仿,就是他們學習美的開始。

在審美面前,父母比我們更像一張白紙。但是他們喚醒了我們對美的追求。

我們認為他們不夠美,是因為我們的審美水準在提高,才會發現一些“不夠”的地方。重建審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是我們的一個起點。

年輕一代在審美觀這個問題上,真的要少一點諷刺和鄙視,不要在消除了那些落後髒亂,失去了那時中國所擁有的許多美的特質。

圖片|多爸-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