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接生娘說開去

從古代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農村孕婦都是在家裡分娩的。60年代中期前,每個村裡都有一位或幾位略有或相當有接生經驗的中老年婦女幫助孕婦分娩,叫「接生娘」。

她們沒有行政任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她們以老帶新或在實踐中摸索,無師自通。她們是迎接新生命的使者,手裡捏著母嬰的安危。因而這個職業意義非凡,責任天大。誰家婦女要分娩了,就根據對方的技術和親近度進行選擇,有時候,也有幾位接生娘同時進行合作會診的。她們不分白天黑夜,隨叫隨到,以前裹著腳,真有點難為她們。她們大多心地善良,經驗豐富,在簡陋的條件下,用天使般的雙手,迎接了無數新生命的降臨。有些人的技術不比醫院的婦產醫生差,如我鄉胡村胡裕康的母親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大多疑難癥狀,經過她的玉手,嬰兒便呱呱墜地,化險為夷,功德無量。也有一些接生娘的所謂經驗,其實沒有科學道理,比如難產,她們認為兒袋(子宮)口未開,而未開的原因是由於不夠潤滑。所以她們就要求產婦吃大量的豬油,說食了豬油,產門就唰唰唰地就開了。其實在以前,生活困難,產婦缺乏營養,突然食了大量的豬油,補充了能量,因而對分娩有利也說不定。但有些方法也很有效,如嬰兒落地後,不會啼哭或沒有氣息,就倒提腿腳,輕輕拍打背部,或摳挖出口鼻裡的堵塞物等。生第一胎的新娘恰巧碰上新手接生娘,往往要走一些彎路。比如還不到時候,就要你拚命地送氣,結果在需要送氣的時候,孕婦卻沒有力氣送了。現在孕婦分娩時,往往要喝幾罐紅牛飲料,不知是補充體力還是別的什麼作用。

我家兄弟姊妹6人,有5人便是這些接生娘接生的。6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對接生領域稍作規範,一個村或幾個臨近的村指定一位接生娘接生。嬰兒出生,發一張出生證,上面畫著一個胖嬰兒,有「新法接生,母嬰平安」的字樣,需要填寫出生時間和母嬰、接生娘姓名。憑此證,才可以買到6斤紅糖,補發1.5丈布票。我家小弟在1965年出生,就是由這類接生娘接生了。當然,以前也有些產了多胎且分娩快便的老娘也不需要接生的,只是要接生娘辦一下手續而已。

那時我村沒有接生娘,很是不便,尤其在晚間。婦女分娩,都要去章村請章寶奇妻子來接生。有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我村陳某妻子臨產,肚痛甚急。陳某急起,想點燈,由於心急,怎麼也找不到火柴。只好拿下掛在布晾上(那時農村家家戶戶在床後邊都按一小竹竿,可掛衣服等雜物)的「短褲」來穿,可不管怎麼努力,就是穿不進去,甚感奇怪。因事急,只好手拿著「短褲」,開門上路。外面漆黑一團,又沒手電筒,好在路熟,也不礙事。等他走到招序嶺頭,天才微微放亮,才發現手裡拿著的並非短褲,而是一隻抽筋袋(一種小布袋,口上有線索穿著,可收縮),真是「事急更添亂」耶!只好沖回家來穿褲子。

農村的這些接生娘,良莠不齊,除技術差異外,素質也不一。有些人往往會好奇地說出產婦的許多隱私來,以致產婦們在日後相互之間打起口水戰來的時候,你來我往,沒有幾個回合,便把雙方的隱私都毫無保留地抖落了出來,得以人人皆知,成為全村的笑柄。

那時候,她們也用土法算計預產期:就是從最後一次「身上(月經)」來算起,過10個月。如到時候,還沒有要分娩的跡象,叫「加月」,就被懷疑是否踩踏了水牛糞了,因水牛要懷胎12個月。碰到此類現象,就需要催生。孕婦親近的女性,在孕婦不知情的情況下,燒一碗爽面卵,端給孕婦,如孕婦站著,說明近日就要臨盆了;如坐著,說明近期還沒有戲,但可以促使其早日分娩。據說,此法很是靈驗。如真的延期得比較離譜,那就要用藥物催生,或舉行請神幫忙等儀式了。當然早產也很多,有農村有「七上八下」之說,也就是說,懷七個月的孩子可以成活,而懷八個月的孩子反而會夭折。

那時候的孕婦,可沒有像現在孕婦的嬌貴,一般都勞動到臨盆。我的一位鄰居,剛放下肩上的桶擔,就上床生孩子去了,未等到滿月又開始勞動了。

孕婦在分娩時,由於疼痛難忍,往往會大喊大叫甚至罵人。這等事例,不勝枚舉。我村曾有一位弱智產婦,也明白疼痛的前因後果,在分娩時直埋怨:「娘娘(的)哥哥害人!」縉雲南鄉,稱丈夫的姊妹為「娘娘」。她的疼痛確實是「娘娘的哥哥」造成的!她算是找對了根源,罵得實在有道理。有個別孕婦臨盆時肚子不怎麼疼痛,只是感到有下墜感,還以為需要排便,結果把嬰兒產在桶裡了。

嬰兒(尤其是第一胎)落地後,女婿要去丈母娘家報生,禮物是一壺的黃酒。如果是男孩,就用紅紙鑲在壺嘴上;若是女孩,就用紅紙剪一個圓圈或一朵花,鑲在壺蓋子鈕的周圍。是男是女,人家一目了然。丈母娘要回尿片、孩子衣物、雞蛋之類的禮物。

那時候,嬰兒落地,產婦的家人要燒落地面慶賀,除在場的人享用外,還要一碗一碗地端給左鄰右舍,與大家一起分享增添人丁的快樂。「懂行」人接生,嬰兒一落地,就馬上就把嬰兒口中的血塊挖出,認為這樣孩子長大後就會很聰明,如果嬰兒一啼哭,那血塊就吞咽下去了。挖出血塊後,立即用調羹喂進一些黃蓮湯,意為「先吃黃連,後吃甘草」。這些當然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而產婦以前做月裡(坐月子),一般會受到呵護,儘可能得到優待,並有專門的護理方式,清規戒律甚多,如不經風,不洗澡,不刷牙,不煽扇,不大叫大喊,不論春夏秋冬,身體都要捂得嚴嚴實實,頭上還包裹著棉布圍巾之類,等等。還有特供的飲食,如一天喝2~3次紅糖老薑湯是必修課,有條件的人家還吃雞蛋燉黃酒;不吃時鮮蔬菜;娘家要專門做豆腐,加梅乾菜燜煮成噴香的「豆腐鹹」;主食基本是泡飯,等等。現在已經徹底改變了這種陳規陋習了。產婦原有什麼小毛病,可以借坐月子之機進行調養,得以痊癒;如果奶水不足,一般吃豬蹄煮豆子;特別是在坐月子期間如落下什麼病痛,那在以後的歲月裡就很難治癒等等,這些倒是確鑿無疑的。

那時,家裡添了孩子的重頭戲,就是「三朝」,也偶爾有人講「洗三朝」的,但縉雲話的「洗」與「死」諧音,以為不吉利,因而一般都講「三朝」。「三朝」主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清洗嬰兒,另一件是置辦酒席。酒席在第三天舉行,叫「三朝」或「食三朝酒」,也有在滿一個月時舉行,叫「食滿月酒」。

嬰兒剛落地時,用溫開水簡單擦洗一下。第三天,正式清洗。洗前,在木頭腳盆(高筒腳盆最好)放進用菖蒲煎成的沐浴湯,準備好足量的豆腐,冬天還要用鐵鑊或火生好炭火取暖。先用乾淨的軟布,蘸著沐浴湯,潤濕全身,然後從頭部開始,接生娘用手把嬰兒的每一個部位都要用豆腐擦個夠,然後用沐浴湯清洗擦乾,換上乾淨的衣服。據說用豆腐擦洗,皮膚就會細膩粉嫩,且不怕霜風,不會皸裂,等等。有些人怕孩子以後手腳多動,還要用一根紅線,兩頭系住兩隻手腕,叫「包肘」。後來人們認為包肘後,孩子與人家孩子相處的時候往往腳手太規矩,大多吃虧,自縛手腳的事就不做了。有些孩子比較頑皮,用手無故撩人,或到處攀摸,人家就會罵:「你爛手弗包肘呀」。

第一胎的三朝酒或滿月酒是必定要擺的,二胎三胎等可擺可不擺。有些人重男輕女,如前幾胎都是女兒,難得生了個男的,那不管是第幾胎都要擺了。客人除男方的親戚和鄰居外,主要是產婦娘家的人。娘家的親戚和鄰居幾乎都可以來做客,來的客人越多,產婦的面子就越大。而娘家的人是「上門親」,接待要特別的客氣,用縉雲話說,就是要「至尊至敬」,剛到時要茶水果子招待,正筵後,還要吃了點心回去。回禮還要肥皂、毛巾、果子等。而送的禮物,以前絕大多數是2尺印花布,外加2~3斤麵條或粉乾,客氣一點的外加幾枚雞蛋。後來送布換成送0.25斤或0.5斤毛線。一般主家把布和毛線收下,其他作為回禮。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水準的提高,後來大家基本上都送一件或一套童裝,或送小毯子小被子鞋子帽子玩具等等。再後來就是送紅包了,而且紅包越送越大。

在舊時的農村,人們大都以生「男孩」為福,以「快便」為幸,以嬰兒「大個」為榮。哪家孕婦生了嬰兒,在小小的山村裡也算是一大新聞,親朋鄰居在相互問訊的時候,總是先問是「細尕倪(兒)」還是「媛妾倪(囡)」?如是「細尕倪(兒)」,對方就祝賀:「哦,快活哈,有福氣呢,八字(四柱)好哈」;若是「媛妾倪(囡)」,便寬慰:「哦,一式呢,也好哈」。這「一式」「也好」兩個詞用得實在傳神。有些人為了避免生女兒的尷尬,就委婉地回答:「生個大饅頭」,聊以自慰或調侃。因女兒出嫁的時候,男方要向女方進貢大小饅頭的。再問「快便否」?在那時候,孕婦分娩,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也算是走了一遭鬼門關。最後問「大個否」?而「大個」也沒有嚴格的標準,因而在回答的時候,沒有一個不「大個」的。也因為如此,在新娘過門的時候,大家為了能多討些果子,就討好地預先祝賀:「果子大大把,生兒大大個!」雙方皆大歡喜。

那時候,大家都會根據孕婦肚子的大小和形狀以及孕婦在妊娠反應階段的食物喜惡,來判斷是男孩還是女孩。大多準確。此外,大家常用一種三菱的「掰兒草」的草芯,為孕婦預測是生男還是生女。在預測前,念念有詞,講明為誰預測,祈求準確無誤等等。兩人分別從兩頭拉撕開,在中間會合。如果草芯剛好掰為兩半,女孩無疑;如果形成「N」形,必定男孩。

縉雲俗語雲:「兒要親生,田要親耕」。就是現在絕大部分人仍然有這種思想。個別夫妻不孕,並把責任毫無爭議地強加在女人的頭上,受盡奚落和冷眼,甚至隱藏著婚姻危機,因而女人以能生育為榮,深以不孕為恥。抱養他人孩子是一個辦法,但有些不孕婦女為了撐面子,證明自己能生育,先在其他地方物色好對象,在對方懷孕後,自己與之同步「懷孕」,直至分娩時進行移花接木,以此掩人耳目,大多成功。也有少數人不小心露了餡兒的,假大肚子用棉花衣服之類裝點還可以,有人竟用一個大木杓充當,結果一次在小溪邊跪著洗衣服的時候,不爭氣的大木杓耐不住性子,當眾「啪」的一聲自動提前「分娩」了,宣告了幾個月來的假戲落下了帷幕。真是弄巧成拙,尷尬羞愧,無地自容矣!

以前人們常說:「男人擔不怕,女人生不怕」,這其實也是很無奈的調侃。男人不挑擔,生活就難以為繼;而女人在分娩時,疼痛難忍,發誓再也不生了,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和在固有生育理念的環境中,你不想生育,又能怎樣呢?

縉雲南鄉有一句俗語,叫做「借死弗借生」。意思就是說,有人死在你家,會把風水或福氣留給你;如果有人在你家分娩,那你家的風水或福氣就會被帶走。話雖這麼說,但如果兩者供你選擇,一般還是會選擇後者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孕婦都被要求去醫院分娩了。開始時是鄉、區、縣醫院均可接生,後來一律要求起碼要區級以上醫院了。這樣,婦嬰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疾病隱患大大減少,只是費用大大地增加,剖腹產率也大大地上升了。

中國人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觀念,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計劃生育,好些民眾,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和對抗行為。最典型的就是賦予了「逃學生」這個詞語以新的含義:躲避鄉鎮工作人員或計生人員的圍追堵截,寧可房屋被扒,家產被抄,東躲西藏,輾轉他鄉異地,歷盡風霜雨雪,堅持把孩子生下。一旦被逮住,一律在臨近醫院或臨時處所進行人流或引產,外加罰款等處罰,因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而丟掉飯碗的工作人員,也不在少數,這恐怕是古今中外歷史上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現在生育政策放寬了,計劃生育工作也不斷人文化。由於40多年來計生工作的慣性,生活和教育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轉變,許多人都不願生二胎了,有些地方甚至還頒布了鼓勵生育二胎的獎勵措施,這是始料未及的事。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技術的發展,如今縉雲各地鄉鎮都設有醫療機構,現代醫療技術的提高可以保障孕婦和嬰兒的生命安全。所以接生婆這個民間職業也退出歷史舞台,接生婆這一職業漸成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