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刺絡放血療法,治療牛皮癬和銀屑病

編者按牛皮癬和銀屑病是兩種很頑固的皮膚病,其概念也常常混淆,今將針對兩者的刺血療法一併奉上,供各位參考。

一、牛皮癬的刺絡放血療法

本病相當於西醫的神經性皮炎,是一種患部皮膚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的慢性瘙癢性皮膚病。因其好發於頸項部,又稱攝領瘡;因其病纏綿頑固,亦稱頑癬。

本病可分為局限型和泛髮型兩種,多見於青、壯年,呈慢性經過,時輕時重,多在夏季加劇,冬天緩解。發病部位大多見於頸項部、額部,其次為骶尾、肘窩、膕窩,亦可見於腰背、兩顴、外陰、肛周、腹股溝及四肢等處。常呈對稱性分布,亦可沿皮膚皺褶或皮神經分布呈線狀排列。

【病因病機】

本病是一種皮膚功能障礙性疾病,具有明顯的皮膚損害。目前認為精神因素是發生本病的主要誘因,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焦慮不安、生活環境突然變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覆;胃腸道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體內慢性病灶感染,也可能成為致病因素;局部刺激如衣領過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學物質刺激、昆蟲叮咬、陽光照射、搔抓等,亦可誘發本病的發生。

中醫學認為本病初起多為風濕熱之邪阻滯肌膚;或因頸項多汗、衣著硬領摩擦刺激所引起,病久則耗傷陰液,營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皮膚失去濡養而成;或血虛肝旺,情志不遂,鬱悶不舒,或緊張勞累,心火上炎,以致氣血運行失職,凝滯肌膚,每易成誘發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本病皮損初起為有聚集傾向的扁平丘疹,乾燥而結實,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有光澤,久之融合成片,逐漸擴大,皮膚增厚乾燥成席紋狀,稍有脫屑,自覺陣發性奇癢,被衣領摩擦和有汗漬時更劇,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緒波動時,瘙癢也隨之加劇。多數有局部搔抓摩擦之血痂,但少有感染化膿者。由於經常搔抓,皮膚形成苔蘚化,以致越搔越癢,皮損加重,而成惡性循環。

【治療】

1、三棱針法

主穴:發病局部

配穴:風門、陽白、天井、曲骨、血海、足三裡

操作:將患部常規消毒,用三棱針散刺出血密布,至不癢為止。皮損位於頸項部加刺風門出血,眼瞼加刺陽白出血,肘部加刺天井出血,外陰加刺曲骨出血,局部癢甚加刺血海出血,病久不愈加刺足三裡出血。1~2日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可連續治療2~3個療程。

建議出血量:每穴每次5~6滴。

2、皮膚針法

穴位:夾脊穴阿是穴

操作:頭面部用頸部夾脊穴,上肢選用頸至胸夾脊穴,下肢選用腰骶夾脊穴,對泛髮型重點用T3~T12夾脊穴。

左手繃緊病灶皮膚,先在病灶局部用皮膚針均勻叩刺,先輕後重,先內後外,使局部出血,然後在選定的夾脊穴處用同樣手法操作。可在平整部位加拔火罐,也可在局部叩刺後,在局部加用艾條灸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建議出血量:皮膚針叩刺以微出血為度;加拔火罐者每處每次出血2~5ml。

3、刺絡拔罐法

穴位:阿是穴

操作:將穴位消毒,用皮膚針由內向外、由輕至重叩刺,出血後將火罐拔扣在該處,留罐5~15分鐘。每周2~3次,7次為1個療程。

建議出血量:皮膚針叩刺以微出血為度;拔火罐每處每次出血2~5ml。

【按語】

1、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定。

2、少食辛辣食物,戒煙酒。

3、發於頸項者,可用膚疾寧膏貼於皮損處,避免硬質衣領摩擦。

二、銀屑病的刺絡放血療法

本病相當於西醫的銀屑病,是常見的慢性複發性、炎症性皮膚病,亦稱「松皮癬」,以紅斑、鱗屑為主要皮損,抓損之處可見點狀出血點,以丘疹、紅斑等反覆出現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為特徵。

本病病程長,病情變化多,時輕時重,不易根治,愈後易複發。男女老幼皆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為多,男性略多於女性,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多於冬季發病或加重,夏季則有減輕。

【病因病機】

本病發病原因比較複雜,病因尚未明確。近年來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感染、代謝障礙、免疫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因素有關。

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徵,一般分為尋常型銀屑病和特殊型(包括紅皮病型、膿皰型、關節病型三種)銀屑病兩種。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是由營血虧損,化燥生風,肌膚失養而成。初起多為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膚,以致營衛失和,氣血不暢,阻於肌表而生;或兼濕熱蘊積,外不能宣洩,內不能利導,阻於肌表而發。病久則氣血耗傷,血虛風燥,肌膚失養,病情更為顯露,或因營血不足,肌膚失養而成;或稟賦不足,肝腎虧虛,營血虧損,肌膚失養所致。

【臨床表現】

本病的變化較多,在不同時期可有不同表現。初起皮損往往是紅色或棕紅色小點或斑丘疹,有乾燥的鱗屑,以後逐漸擴展成棕紅色斑塊,邊界清楚,相鄰的可以互相融合。

皮疹小的只有針頭大,大的可以覆蓋大片部位;皮疹數目不定,有的只有1個,有的極多;皮疹形狀也不定,呈圓形、地圖形或不規則形;個人的自覺癥狀不同,有的劇癢,有的幾乎不癢,而無其他全身癥狀。

皮損的特點為表皮有大小不同的圓形、界限清楚的紅斑性乾燥鱗屑性斑片,覆以灰白色或銀白色疊瓦狀鱗屑。

鱗屑逐漸加厚,搔抓時,鱗屑呈碎末紛紛飛落,露出紅色光滑基面,稱為薄膜現象,剝去薄膜有針頭大的小點狀出血,這種薄膜狀鮮紅表面有點狀出血的情況被稱為奧斯匹茲現象。

有些病人的鱗屑又厚又硬,可以妨礙皮膚伸縮,尤其關節等處厚硬鱗屑很容易破裂並使皮膚髮生裂口而引起疼痛。皮損通常為對稱性,可以是單個斑疹,也可以為無數斑片,好發於四肢伸面、頭皮、肘膝等部。局部有瘙癢感和燒灼感。

【治療】

1、三棱針法

主穴:肺俞、膈俞、肘窩靜脈

配穴:天井委中患處局部

操作:將上述部位消毒,用三棱針點刺,擠出血液。每周1~2次,10次為1個療程。

建議出血量:肘窩靜脈每次5~10ml,其餘穴位每次每穴5~6滴。

2、皮膚針法

穴位:皮損在頭面、上肢選合谷、曲池、支溝、風池;皮損在軀乾、臀部和外陰選三陰交、血海、陰陵泉;皮損泛發全身選大椎、曲池、血海、三陰交。

操作:常規消毒後,用皮膚針中、重度叩刺,使出血。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建議出血量:少量滲血為度。

3、刺絡拔罐法

穴位:大椎、陶道、肝俞、脾俞

操作:每次選1~2個穴位,將穴位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再將火罐吸拔在該處,留罐5~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建議出血量:每穴每次2~5ml。

4、其他

操作部位:耳背後淺表毛細血管

操作:尋找耳背後淺表可見的毛細血管,揉按耳郭使之充血。局部常規消毒後,以手術刀向血管做垂直切口,不要傷及軟骨,使出血;然後以消毒紗布覆蓋3~5天,以防感染。兩耳交替使用,3~5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周。

建議出血量:以血自然止為度。

【按語】

1、治療期間忌口,包括忌酒、忌海鮮、忌辛辣之品。

2、不可抓撓皮損處。

3、一般無內臟損害,預後良好。

4、本病不具有傳染性。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資訊,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