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民國時期十大校花,你認識幾個?

民國時期,固然不像現今許多“戲說”中那樣充滿風花雪月,卻的確發生過不少才子佳人的故事。

當時,女性得以平等地進入高等學府求學,乃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的頭一遭,“校花”自然應運而生。這些女性多有著出眾的容貌,但之所以被譽為“校花”,卻往往並不只是因為美貌。她們有才情、有思想,有獨立的人格,在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她們並不是歷史的“花瓶”。

今日盤點10位民國校花。

燕京大學校花龔澎

龔澎出身不凡,父親龔鎮洲是辛亥革命時安徽著名的革命者,在保定軍官學校時,和蔣介石是同班同學。母親徐文通曉英語,是黃興夫人徐宗漢的堂妹。姐姐龔普生是共和國外交部國際條法司司長,首任駐愛爾蘭大使。姐夫章漢夫是共和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她自己的丈夫則是外交部長喬冠華。

龔澎讀書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後加入共產黨,來到延安,當過毛澤東的翻譯。在重慶時,在周恩來的長官下,她成為中共第一位新聞發言人。當時,龔澎負責與各國通訊社記者交往,她流利的英語、縝密的思維、機智的反應、美麗的品貌都給外國記者們留下了深深的、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的良好印象。有的外國記者“因她的魅力而發狂”,有的外國人暗自表示對她的傾慕之情。

1943年深秋,龔澎和喬冠華在重慶結了婚,毛澤東讚譽他倆是“天生麗質雙飛燕,千里姻緣革命牽”。文革期間,龔澎受到批鬥,雖然得到了周恩來的全力保護,仍在1970年不幸因病去世。

培華女中校花林徽因

林徽因的名字本身就是一段傳奇。她出身書香門第,祖父進士出身,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叔叔是林覺民。林徽因與徐志摩“人間四月天”的戀情故事人盡皆知,她常常參加新月社的文藝活動,曾登台演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流利的英文和俊秀的扮相令在場人傾倒。多年以後,林徽因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林徽因與梁思成婚後,夫婦二人共同投身於建築學研究,卞之琳曾評論說,人們以為林徽因不過主要是梁思成的得力協作者,實際上,她卻是他靈感的源泉。抗戰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對她的健康造成了難以逆轉的傷害。解放後,林徽因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1955年,林徽因去世,她的墓碑採用的便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紀念她的貢獻。

聖心學堂校花陸小曼

提到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感情糾葛,就不能不提到陸小曼。陸小曼出生於1903年11月7日的上海,母親吳曼華是江南的名門閨秀。她15歲進入北京聖心學堂,兼有上海女子的明麗活潑與北京女子的秀美端莊,校園裡都稱呼她為“女皇”。在那時,陸小曼就顯露出繪畫天賦,一次,一位外國人來聖心學堂參觀,看到一幅陸小曼的油畫作品,心下慕之,當即付了200法郎,作為學校的辦學經費,將畫買了回去。

可惜的是,很長一段時間裡,陸小曼沉迷於自己的美貌帶來的光環中,迷戀歌舞聲色,還染上鴉片,也不肯好好學畫。直到徐志摩意外身亡,她才幡然醒悟,深居簡出,重新拾起畫筆。

恰恰是繪畫挽救了陸小曼。解放後,陸小曼生活潦倒。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在一次畫展中看到了她的畫作,十分驚訝,為她安排了一份研究員的工作。1964年的春天,62歲的陸小曼在病痛的折磨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北京大學校花馬玨

在北京大學風花雪月的歷史裡,馬玨恐怕是最沒有爭議的一位“校花”。據吳組緗先生回憶:“上世紀20年代,故都的兩所美國氣味濃厚的燕京與清華盛行選舉‘校花’或‘皇后’。北大沒有沾染這一風氣,而北大政治系女生馬玨卻被公認為‘皇后’,名滿北京九城,燕京、清華的校花不免‘粉黛無顏色’的愧感。”

馬玨出生於1910年,父母都是官費留日學生,因此她是在東京出生的。馬玨的父親馬裕藻1913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1年任北大國文系主任,是魯迅好友。魯迅很喜歡馬玨,曾當面讚她文章好,兩人維持了多年的通信。在馬玨心目中,魯迅一直是她的良師益友。

馬玨的美貌在當時的北平十分著名,以至於有人開玩笑說:馬裕藻對北大有啥貢獻?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北大生了個漂亮的女兒。據說馬玨在北大讀書時,每天收到十幾封情書,甚至有裝訂成本的 。

清華校花楊絳

楊絳先生以文學家、翻譯家著稱於世,但在中學乃至到清華讀書時也是追求者眾,堪稱“校花”級別。

1932年,楊絳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學系研究生,並認識了錢鍾書。錢鍾書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身為才子,錢鍾書曾經給她寫過許多情書,但楊絳愛上他的理由很簡單,她覺得錢鍾書“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與她的追求一致。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錢鍾書的這段自白,是對他們愛情故事的最好概括。2011年,進入百歲之年的楊絳,開始整理自己的作品,閉門謝客,做一個安靜的老人。

浙江女子師范學校校花王映霞

王映霞,中國浙江杭州人,當年“杭州第一美人”。在當時有“天下女子數蘇杭,蘇杭女子數映霞”一說。

王映霞本不姓王。她本姓金,學名金寶琴,小名金鎖。“鎖”,由金、小、貝三個字組成,意為金家的小寶貝。童稚時,她被過繼給外祖父王二南做孫女,易名為王旭,號映霞。外祖父是江南名士,琴棋書畫俱精,滿腹經綸,王映霞由此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的熏陶。

王映霞一生結過兩次婚,兩次都轟動全城。她的第一任丈夫鬱達夫,在與她邂逅後念念不忘,苦心孤詣地苦苦追求,最終打動了王映霞。然而,熱戀時越是轟轟烈烈,分手時越是刀槍箭雨,兩人最後落到了在報紙上公開互相指責的地步,只能離婚收場。

王映霞在新加坡與鬱達夫分手後,由香港轉道至重慶。由前外交部部長王正廷牽線搭橋,與他的學生、時任重慶華中航運局的經理鍾賢道結成連理。結婚時,鍾賢道許諾:“我懂得怎樣把你已經失去的年華找回來。請你相信我。”婚後,王映霞“三日入廚房,洗手作羹湯”。

王映霞晚年回憶稱:“如果沒有前一個他(鬱達夫),也許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沒有人會對我的生活感興趣;如果沒有後一個他(鍾賢道),我的後半生也許仍漂泊不定。歷史長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頭的愛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懷念。”

中國公學大學校花張兆和

在中國公學,當時18歲的張兆和擁有無數的追求者。單純任性的她索性給這些追求者編了號碼:“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作為老師的沈從文當時也身在“青蛙”之中。張兆和找校長胡適投訴,胡適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張兆和馬上頂回去:我很頑固地不愛他。然而,沈從文一封又一封文筆優美的情書,最終還是打動了張兆和。

1933年9月9日,二人宣布結婚。“青蛙”最終成了“青蛙王子”。張兆和對沈從文的創作影響很大,在《邊城》等小說中,更是直接把她作為文學想象的原型。而她本人,也曾發表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

複旦大學校花嚴幼韻

嚴幼韻是不折不扣的富家小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925年,嚴幼韻考入滬江大學。1927年,她轉入複旦大學商科,成為首批入該校的女生。

身為富家女,嚴幼韻生活講究。父親所開老九章綢布莊內的各種衣料隨她挑,因此每天更換的服裝總是最時髦的,再加上她美貌出眾,當時紅遍了整個校園。她在複旦時有轎車接送上課,自己也會開車,因為車牌號是“84”,一些男生就將英語“eighty four”念成上海話的“愛的花”當做她的外號。1929年9月6日,嚴幼韻與楊光泩舉行婚禮。後者同樣出身大戶人家,一表人才,也很有才學,兩人稱得上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他們婚禮照片成為當時上海灘眾多青年男女向往的風尚。

1938年,楊光泩擔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嚴幼韻隨之前往。1942年初,日軍攻佔馬尼拉,4月17日,楊光泩和留守總領事館的另7位外交官為國壯烈捐軀。身為3個女兒母親的嚴幼韻毅然挑起重擔,召集其他七位外交官的妻兒共同面對生活驟變。這位從沒吃過苦的上海灘名媛學會了自己動手種菜、做鞋、養雞、養豬,甚至學會了做醬油、肥皂。

1945年後,嚴幼韻定居美國紐約,至今已是五世同堂。幾十年來一直沒變的是她仍然穿高跟鞋、用香水。其女兒楊雪蘭說:“我們覺得她就是一個明星一樣的人物。”

上海務本女學校花湯國梨

1905年秋,湯國梨入上海務本女學求學,初次接觸新思想新文化,眼界大開,思想更為激進,誓作女中之豪傑。從務本女學畢業後,她開始從事教育工作。起初,她應吳興女校的聘請到吳興女校任舍監,後任教師,不久提升為校長。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湯國梨同各界婦女100餘人,發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協濟社”,提出“婦女參政要求”,得到孫中山的讚賞與支持。不久,該社創辦神州女學,湯國梨在編輯部工作,並任女校教師。同時又創辦《神州女報》,向民間宣傳婦女必須學習知識,經濟自立,參與政治,謀求與男子同等的地位。1980年7月27日,湯國梨97歲時,病逝於蘇州。

上海市立體育專科學校校花沈懷球

體育校花沈懷球就讀於上海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這是近代上海惟一公辦體育學校,首批學生為兩年製專修科,主要培養體育師資,之後因日軍入侵上海而停辦。照片上的沈懷球或許是該校第一個也是30年代僅有的一次校花獲得者。

好書推薦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故事集》 林漢達 雪崗 編著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

《中國歷史故事集》是一部連續的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為止,前後兩千多年。

由林漢達先生編著的前5冊,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由雪崗先生編著的後5冊,從西晉滅吳續寫,一直寫到帝製歸終,民國成立,共一千六百多年。

精選了從春秋到清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的有名事件和人物,寫出了二百多節故事,採用“一線貫穿”的寫法串聯起來,上下鉤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

這套書另一個突出特色是熟練運用口語化的語言,把這些故事娓娓講述出來,如道家常一般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林漢達和雪崗兩代作者都對帶“北京味”的國語的口語很熟悉,有多年的寫作經驗。

在故事裡,一個個歷史人物都鮮活起來,有聲有色,令人過目不忘。出版家葉至善說:“這部書念起來很順口,讀著就跟聽故事一個樣,所以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林漢達先生在書裡,沒有就事論事地照搬正史去講歷史,而是從春秋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精心選擇出數百個故事,講給小讀者聽。

這些故事裡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金戈鐵馬、波瀾壯闊的戰爭大場面,也有綿裡藏針、鬥智鬥勇的小細節,方方面面,把這段歷史中,少年兒童應該了解知道的人物和事件,都囊括在裡面。

相信,這套書是你分分鐘喜歡上歷史。

作者介紹:林漢達、雪崗

林漢達,教育家、語言學家、翻譯家。曾任教育部部長。常年從事通俗讀物的寫作,尤以寫歷史讀物見長,並嘗試語文和歷史的結合。著有《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前後漢故事新編》等。1960年後,應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約請,為該社策劃組織的《中國歷史故事集》寫了《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因為根林漢達遺稿《三國故事新編》(50萬字),寫出了《三國故事》(8萬字),被稱為“小林漢達”。2011年到2014年,寫了《晉朝南北朝故事集》、《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使得《中國歷史故事集》得以完成。

目錄介紹:《中國歷史故事集》

《春秋故事》、《戰國故事》、

《西漢故事》、《東漢故事》、

《三國故事》、《晉朝南北朝故事集》、

《隋唐故事》、《宋元故事》、

《明朝故事》、《清朝故事》

尊重事實是歷史的根基,我們應該對歷史懷溫情和敬意。本書選材嚴謹,書中故事均來源於史書記載,內容扎實不戲說。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聽到原汁原味的歷史故事,學到靠譜的歷史知識。

中國歷史故事集(修訂版 全10冊 )

推薦價:158元/套(包郵)

重要提醒:由於新疆、西藏路途偏遠,運費較貴,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購買,每套書需補收40元運費差,請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單,感謝您的理解!

優先合作順豐快遞或德邦快遞,一定不讓您久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