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君健

編輯|姬政鵬

近期,一系列關於抗美援朝的影片在志願軍入朝作戰七十周年之際上映和投拍。在這些類型豐富、形態多樣的影片中,《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是唯一的一部紀錄片,也是內容和形態上最為獨特的一部。這部歷史文獻片中的百分之九十的素材來自於影音檔案,很多內容屬首次披露,具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和獨特質感。

跟隨著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我們走進中國新聞電影製片廠的資料庫,看到了一排排貼著標簽、得到精心保護的新聞紀錄電影。隨後,被這些膠片封存起來的歷史影像在七十年之後再次進入到當下人們的視野中。

演員張涵予擔任本片解說

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中飾演過重要角色的演員張涵予擔任本片解說,以1950年的國慶節為起點,講述了抗美援朝的決策過程和戰爭始末。《保家衛國》還使用了來自中、美、朝、韓不同國家的影像資料,努力在短短的90分鐘內還原歷史的厚重場景。同時,主創團隊採訪了新影廠仍在世的參加過抗美援朝新聞紀錄片拍攝的離退休老人們,他們讓黑白膠片上的凝重歷史有了更多的人性溫度。

歷史文獻片的傳承創新

這部影片給人帶來的第一觀感是,眼前流動的每一幀畫面都是珍貴的。《保家衛國》確實達到了導演郝蘊所期待的、用新聞紀錄片這樣的“國家相冊”傳遞“原汁原味”的真實。

在史料的獨家性、披露性,以及綜合廣泛信息建立時代情境的方面,本片延續了傳統的文獻片和政論片的思辨力量和歷史視野,張涵予的音質和解說方式與影片的歷史敘述氣質也不謀而合。

另一方面,在大量的首次披露影像之外,影片中佔比很小的幾段走訪內容讓人印象深刻,甚至成為這部歷史文獻片的點睛之筆。正是這些歷史與當下之間的呼應和互文,更新了歷史文獻片的視聽方式,提供了看待歷史的多元視角,也讓當代觀眾更加容易形成共鳴。

影片走訪對象是仍然健在的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新影廠攝影師群體。他們既是這些歷史影像的直接生產者,也是歷史本身的直接親歷者。

對他們的採訪,不僅幫助我們還原出歷史檔案資料的生產過程,也具有很強的口述史的價值,體現出個體在歷史中的位置,呈現了對於歷史的切身經驗和微觀敘述。

抗美援朝攝影隊攝影師王瑜本

當年逾九十的老戰地風雲攝影師被問及是否還會想起在朝鮮的日子,他並沒有立即回答,而是陷入了沉默;等待良久,有些渾濁的雙眼漸漸濕潤和發出光芒,才緩緩地說出:“不待想了,不待想了……”。當時赴朝的攝影助理楊中耀老人,在鏡頭前打開了從未給別人看過的戰場日記本。

經過這麽多年,紙面上的字跡已經消褪得很淺,但是他仍然從這些發黃的頁面上讀出了自己當時的心境:“為了保衛祖國,為了保衛和平,貢獻出自己的一生,才能真正算是一個最可愛的人。”

影片的末尾,幾位在世的老人被劇組邀請到了一個放映廳中,他們看到了久違的埃姆攝影機,立即熟練地操作起來;而這台機器的側面鐫刻的文字則記錄了一位八一廠戰地風雲攝影師的姓名和犧牲時間,攝影機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它本身也成為了烈士的豐碑……

由於創作時間有限,上述內容所體現出的將史料作為主角的創作思路還應當更加徹底地得到貫徹。實際上,這些年來,圍繞新出現史料而展開的紀實創作已經逐漸成為一股潮流,今年剛剛獲得金鷹獎肯定的電視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就是最新的案例。

抗美援朝攝影隊翻譯李永傑

在這些作品中,老的影像資料不僅再現了鮮活的歷史、提供了確切的信息,對它的尋訪、修複和重新評估使用也成為影片不可缺少的敘事要素、甚至是主要的故事動力。這種圍繞歷史檔案而展開的當下行動的紀實段落,代表了我們今天對這段歷史的態度和認識;歷史也通過影像這一媒介成為了今天的社會思想資源和當代知識形態。

因此,這部影片還可以展示出更多的對史料的尋訪、修複、辨識的過程,用紀實性的力量更好地展示出歷史對當下的價值。例如,導演在接受採訪時提起了影片中首次披露的一段毛澤東關於抗美援朝的公開講話,這部分素材最初是沒有聲音只有畫面的。但是導演堅持認為,這麽重要的會議,只要錄像,一定會有錄音。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當時的同期聲終於找到,並通過膠轉磁和手工比對,最終配上了畫面中的口形。對同期聲的不懈尋找,聲畫同步的技術處理過程中逐漸合二為一的歷史浮現,都會是很好的影像素材,也能夠為我們認識這段歷史提供一個獨特窗口。

重回大歷史,傳遞正義感和價值觀

雖然歷史文獻片早已不是當下電影甚至是紀錄片的主流,但這一體裁在歷史呈現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回“大歷史”,將史料、敘事、史識統一到一個總體敘述框架中。

由於戲劇性敘事的要求,不論是《敦刻爾克》《1917》還是《八佰》《金剛川》,改編自真實事件的主流戰爭影片的主要敘事視角是微觀和個體的,即使在視聽還原和歷史質感上纖毫畢現,也很難全景展現整場戰爭的來龍去脈。而歷史文獻片則能夠很大程度上彌補這種敘事的局限。如果說劇情片主要傳遞了基於個體視角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的話,那麽歷史文獻片則長於呈現總體視角下的理性思辨和歷史觀念。

攝影術的機械複製的特徵,讓來自於歷史現場的真實影像具有可信度很高的史料價值,歷史文獻片正是利用了歷史影像的這一特徵去重建當下觀眾對於遙遠歷史的認知和信念。

不論是看《金剛川》還是看《保家衛國》,當“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的旋律響起時,穿越歷史而來的震撼都能夠不約而同地讓人潸然淚下。但雖然如此,現實主義電影或真實改編電影,它和真實影像之間所帶來的歷史認識和歷史情感,仍然具有質的區別。

我們盡可以討論《金剛川》在改編過程中的真實性和藝術性之間的競合關係,但當面對這些來自於歷史情境之中的真實影像時,儘管我們能夠看出若乾剪輯敘事上的春秋筆法和光影呈現上的現場搬演,但它所透露和傳遞出的在場目擊的特質,仍會立即讓觀眾肅然起敬,迅速地進入到那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思考微觀和個體之上的抽象話題。

在歷史敘述方面,《保家衛國》充分發揮了歷史文獻片的上述特質,在宏觀歷史進程和微觀個體切片之間取得了很好的統一。來自中外戰地風雲攝影師拍攝的真實歷史影像,包括對這些新聞片中的中、英、朝等不同語言的原聲解說詞的使用,把觀眾迅速地拉入到歷史現場,去體會當時的不同國家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和認識,傳遞出多元豐富的意涵。

在大歷史框架下的個體故事,則使歷史影像檔案有了現場感和溫度。其中既有我們從小就熟知的戰鬥英雄,也有我們不那麽熟悉甚至是第一次聽到的來自歷史現場的心聲。

在影片開頭後不久,我們體會了剛剛入朝的緊張氣氛:“大橋像一雙臂膀,抱著兩岸,我伸手就能摸到它。士兵們前行地非常安靜,但我聽到有人在計算距離:朝鮮,離祖國僅一千零五十步。”

通過戰士的書信,我們也得以進入到他們的心扉,直接觸摸他們的情感世界:“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愛打仗;可敵人要剝奪我們的幸福,我沒有別的選擇。”影片還通過90年代發現的被鄭重珍藏的毛岸英的遺物,展示毛澤東這一歷史偉人的家庭情感。

當無數的“小人物”被結構到這個“大歷史”中,歷史文獻片所強調的史識和觀念也得到了建立。雖然對這段歷史的研究不斷深入,各種觀點持續爭鳴,但《保家衛國》有力地呈現出歷史的正義和犧牲的價值。

我們理應繼續探討歷史的細節,不斷推進對於歷史真相的認識,讓人道、和平、交融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但當面對歷史時,我們仍然應當充分地認識和肯定具體歷史情境中的正義和價值。

這部紀錄片不僅呈現犧牲,而且呈現犧牲的原因和犧牲的價值;不僅描摹個體情感,也展示出情之所由的歷史情境。正是對於新建立的共和國的信念和力量,讓這些剛剛放下槍的老兵和十七八歲的孩子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匯聚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篇章。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聲明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