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常有“女扮男裝”,為何卻很少有“男扮女裝”?

我們應該都有過這種看劇經驗,尤其是在古裝劇中,我們常看到有“女扮男裝”和“男扮女裝”的角色形象,以“女扮男裝”居多。通常,我們看到這兩類角色扮演會給出極具反差的反應,當看到“女扮男裝”的形象,我們會認為這很平常順眼,而且會覺得這個形象很酷;然而,當我們看到“男扮女裝”的形象,多會覺得很搞笑,很滑稽。

面對都是打扮成異性的角色,我們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反差態度呢?且在古代,為何“女扮男裝”比“男扮女裝”多呢?這樣的現象背後會是什麽在影響的,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談起歷史上比較知名的“女扮男裝”的人物,大多想到的都是動機純正、行為端謹、可歌可泣的巾幗女傑。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花木蘭,因為她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而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隱瞞女生身份,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而這麽多年下來,軍中也沒人知道花木蘭其實是女人。

花木蘭之所以只能扮成男人進入軍隊,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是遵從“男尊女卑”的思想,認為女人只能待在家裡做家務事,外面的打仗還有政治上的事務女人是不能接觸的,女人的地位很低。花木蘭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改變一些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如果從深層次來看,女性也希望自己的地位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男人平等,因此女扮男裝也暗示了女性的願景。

另外,“男扮女裝”的事例卻多屬於動機不軌、舉止怪誕、心理扭曲的可鄙可憫之人所做的,當然,這並不包括戲曲表演中的“男旦”這類。

比如在明代史料中,記載許多青年男子自幼女裝,以教習女工針黹為幌子,出入民家閨閣,趁機騙奸良家婦女,這種事情被劇作家馮夢龍改寫為入話部分,寫在其話本小說《劉小官雌雄兄弟》中,可見這種事情在明代是被唾棄的。男性在古代地位本就較高,去裝扮女子定會被認為有所企圖,而事實也是如此。其實,男扮女裝從審美上來看,便也不太符合人的審美。

男性身材本就高大,而且皮膚粗糙,打扮成女人形態上就不達標,讓人們在視覺上無法接受。而女性不同,女性膚質細膩,身材柔美,裝扮男性最多讓人覺得比較像“小白臉”。這是最基層的原因,外表是最形式的一面,這個打扮能不能被接受,外表也佔有一定原因成分。

以上所述的兩方面能夠用來解釋“女扮男裝”比“男扮女裝”更常見的現象,除此之外,也會有一些其他原因,但這兩方面是比較重要的。到了我們現在這個現代社會,大家思想也比較開放,雖然稱不上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風格、性格不同,在穿著打扮上也有偏向,所以現在這種現象也是比較普遍的。

參考資料:《劉小官雌雄兄弟》、《中國通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