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學家在世界頂級糖尿病大會告訴世人飲食控糖的最佳方法

6月7日-11日,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舉辦第79屆糖尿病年會。該會議是世界糖尿病研究和治療領域的頂級大會,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球各地上萬名科學家、學者、醫生來此交流。今年的大會上,科學家關於糖友最佳進食時間、進食方法等的論述獲得了與會者的極大關注。下面就請來聽聽學者和醫生給糖友們打開正確飲食方式的建議吧!

間歇性斷食有助控糖

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專家科特尼·皮特森闡述了「關於時間生物學在體重、代謝和血糖控制中的影響」,即糖友到底何時吃飯最好的問題。

皮特森提出了間歇性斷食(Time-Restrict Feeding,簡稱TRF)的概念,她認為這種飲食方式比較適合糖友。TRF指的是每天保持一定時間(一般必須大於12小時)不進食食物,比如先一天晚上6點以前吃飯,次日早上6點以後再吃飯,就做到了12小時以上的TRF。當然,前提是吃完晚飯不再隨意加餐、吃零食等。TRF比起「辟穀」等較為流行的斷食法似乎更容易堅持。

皮特森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間歇性斷食可以讓體重下降更多、血糖控制更好、氧化應激水準降低、壽命更長。

皮特森提醒,有多項研究發現,在不該吃飯的時間吃飯,尤其是接近睡覺時間或者在本該睡覺的時間吃東西,比在更早的時間點吃飯更能增肥。換句話說,吃晚飯太晚或者吃夜宵,特別能讓人長胖。因此勸誡大家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吃飯。而TRF一般效果比較好,就是因為TRF基本上都會比較嚴格地規定好吃飯時間。目前,在人身上進行的TRF研究一共有9項,這9項研究指出的大方向是——「把進食時間壓縮在白天較早的時段」。

為什麼晚上進食太晚後果嚴重?因為我們的身體遵循著自然的晝夜節律。這套節律系統受到兩個方面控制,一方面是身體內在的因素,比如激素調節,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比如接受日光照射、吃飯情況、睡-醒節律以及體育鍛煉情況等。兩方面必須相互協調,這套節律系統才能正常運作。一旦不能協調,比如外在因素中,吃飯時間不對,則會導致代謝紊亂。

皮特森認為,下午3點以前把晚飯吃了是最好的,但很多人可能做不到,因此她尋找了另一個替代方案——早飯吃大餐,晚飯減少進食且早點吃。她認為,早中晚的食物配比應該是50%、30%、20%。這樣做的好處非常多,因為早上吃得多的人的飢餓感要低得多,體重下降也更快。同時,在2型糖尿病患者試驗中,早上吃大餐的患者血糖控制水準明顯更好。

早餐應該什麼時候吃好呢?首先,人們應該在正常時間起床,不要賴床,早上接受日光照射,能幫助協調晝夜節律。一般在起床後1-2小時內進餐比較適宜。通過「不吃早飯來實現斷食」完全行不通。相關研究顯示,這樣做會增高全天血糖水準,不論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

吃飯順序:最後吃碳水化合物

來自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副教授阿爾帕納·蘇卡拉則告訴大家,吃飯時應該特別講究對各種食物攝入的順序,即吃飯的時候先吃蛋白質(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效果更好)和蔬菜,吃完這兩樣再吃米飯、麵食等碳水化合物。

蘇卡拉設計並完成了相關臨床試驗。她把糖尿病患者分成三組:第一組先吃主食再吃蛋白質和蔬菜;第二組先吃蛋白質和蔬菜再吃主食;第三組則是混合著吃。

(註:不同組別餐後3個小時的血糖變化情況。圖片來源網路

試驗研究的結果令人震驚:只有最後吃碳水化合物組(第二組)的餐後血糖水準是降低的,主要體現在餐後30分鐘到90分鐘降低明顯。針對普通人比較容易混著吃主食和蛋白質、蔬菜,研究結果證明,這種習慣導致的結果和先吃碳水化合物沒有多大區別,依然會明顯升高餐後血糖。

「吃什麼」仍是影響血糖的主因

會上的專家最後都申明:對於糖友來說,什麼時間吃,按什麼順序吃,固然重要。但是吃什麼,是影響力更大的一個核心因素。比如,阿拉巴馬大學的專家科特尼·皮特森在對小鼠食用高脂肪飲食的試驗中發現,儘管進行間歇性斷食(TRF)會影響同樣飲食結構的小鼠的健康,但是小鼠採用高脂肪飲食結構還是普通飲食結構則更為關鍵。也就是說,如果糖友又吃薯片又喝含糖飲料,TRF也無法讓體重下降得更多,無法將血糖控制得更好。

(本報綜合整理)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