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癲癇」卻不像癲癇 癔症與癲癇區別

一位15歲的小夥子在老家診斷出為癲癇。父母表示孩子已有5年癲癇病史。父母擔心說:「醫生,我的孩子病得很嚴重!」

然而,通過詳細了解病史及住院觀察,醫生卻覺得小夥子的病史有些蹊蹺。真的是癲癇嗎?

是「癲癇」卻不像癲癇

小鄒入院後,劉曉蕊醫生髮現,他的癥狀和別的癲癇患者不大一樣。

典型的癲癇大發作病患發作時完全喪失意識,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也不能回憶發作的過程。其它還會有眼睛上翻、牙關緊閉、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舌頭被咬傷等癥狀,一般發作起來也就一兩分鐘。

而小鄒的「癲癇」發作時,意識是清醒的,他能知道周圍發生的事,只是自己無法去回應。而且小鄒「癲癇」發作時間達幾分鐘到幾十分鐘。

更令劉曉蕊醫生感到奇怪的是,癲癇患者通常無法控制自己什麼時候發病,可小鄒的「癲癇」發病時間似乎可以由他自己控制。

「他平時跟正常人一樣,一到會診時候,他就發作得特別厲害,好像表演給我們看似的。此外,經過我們幾天的觀察,發現他伴有焦慮、抑鬱、疼痛、失眠等癥狀,還經常說身體不舒服,卻說不出哪裡不舒服。我們反覆觀察癥狀,確定小鄒得的並非是癲癇。隨後我們開展多學科聯合會診,最終確診他是癔症。」通過以上案例,我們一起來區分一下癔症與癲癇。

癔症與癲癇區別

心理誘發因素

癔症多發於青壯年期,起病突然,可有多次發作,尤多見於女性。癔症病人的主要性格特徵有「三高一豐」,即高度情感性、高度暗示性、高度自我顯示性和豐富幻想性,可以考慮是癔症性病態人格。

有癔症性人格特徵的人在正常情況下,日常生活良好,但如果由急性精神創傷性刺激或持久的難以解決的人際矛盾或內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氣憤與悲哀不能發泄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突然發生。

如果發病後患者的生活環境不能得到改善,常會提高發病率,所以癔症的精神癥狀常常由明顯而強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軀體癥狀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

癔症病人大多數第一次發作都有明顯的心理誘發因素或較強烈的精神刺激,如生氣、著急、親人突然發生意外等;

而癲癇往往沒有明顯的情緒波動誘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