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河唱》廣袤大地上開出的花兒,是生命的河流在歌唱

大河向東流,沿黃河順流而下,一群執著的電影人,開啟了歷時三年,跨越七十萬公里的采風紀錄之行,這便是電影《大河唱》。影片的內容顧名思義,那些閃爍著金子般光輝的民間藝術,正是孕育於河源、勃發於沃土的人間生機,宛若一條悅動的大河,引領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之脈和民族之魂,奔騰而來。

是采風,非采風,我們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整部影片,記錄了四位民間藝人:說書人劉世凱、花兒歌手馬風山、百年皮影班班主魏宗富、民營秦腔劇團團長張進來,他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為歲月吟唱。而促成這次行程的,則是著名的歌手、藝術家蘇陽。

熟悉蘇陽已經許久,由他演唱的《賢良》、《鳳凰》等等歌曲,也是朋友們在K廳聚會的熱門所選,蘇陽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民間風格,又兼顧了民謠、搖滾等現代表演形式,通過全新的演繹,汲取、融合、解構了傳統的文化藝術,這種革新式的延續,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探索了全新的道路。

當然,對於蘇陽而言,似乎他並不認可所謂的“采風”這個詞,而這般深入民間的行程,對他而言,更似將自己置身其中,來體驗和感受他們的生活,因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有時遠離,有時歸來,並無你我之分。這也正是電影《大河唱》所能帶給觀眾的感覺,影片的視角並非獵奇或者觀望,而是更深入的走進每一位民間藝人的生存,也更直觀的走進蘇陽的藝術領域,帶來十足的沉浸感。表面看似汲取藝術之養能,而深層次的意義在於,走進這些民間藝人的生活,他們的驕傲,他們的堅持,他們的挫敗,他們的焦慮。

浮躁和焦慮,對時代的兩種角度解讀

回望整部《大河唱》影片,有兩個關鍵詞,讓人印象格外深刻,一個是浮躁,一個是焦慮。

浮躁這個詞,出自與孩子一起看春晚的張進來,最後總結說,春晚不好看,沒有實質的內容,關鍵是現在的人太“浮躁”。其實,對於浮躁的評論,劉世凱也感同身受。在《大河唱》中,劉世凱作為一名孤獨的說書人,有表演時的生龍活虎,也有落幕後的不知所措。不是他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而他最終,將兩位前任妻子的墳塋遷到了一起,也在中間給自己留了個位置之後,又開心起來,總算了結了自己的一樁大事。

這樣的固守,正是對抗浮躁的一種方式。但劉世凱的生活,又在不可避免的發生著變化,比如他肩膀痛,會請神婆為自己念咒蓋符治病,但也會尋求中醫、西醫的療法,當不能確定哪一種方式最行之有效的時候,最好的方式便是全部嘗試。在這裡,我們可以窺見新時代農民的憨態可掬,甚至還有那麽一點點小聰明,但更讓人物顯得飽滿而豐富。正如“浮躁”這個如此現代到顯得有點矯情的詞,與土生土長的說書藝人劉世凱的生活相碰撞時,會略顯滑稽,但卻又並不突兀,因為“浮躁”精準的抓住了一些文化層面的蒼白與虛華。

焦慮這個詞,則由蘇陽提出。在他講到當下青年的生存態時,特別是奔向北上廣、逃離北上廣的打工群體時,他看到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焦慮。這種焦慮,可以視為時代通病,也可以視為城市通病,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我們在追隨快節奏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感到迷失與挫敗。因此,蘇陽很好地用自己的音樂理念,用自己的創作方式,來為這種焦慮進行宣泄和排解。

現代音樂邂逅傳統藝術,蘇陽的傳承與發展

蘇陽的音樂,沒有歇斯底裡的狂躁,更多的是,源發於內心的質樸力量。所以,《大河唱》作為一部紀錄片,所承載的功能性作用,與蘇陽的音樂理念,是有異曲同工的,那就是,探討在當下的生態環境中,傳統的民間藝人,和他們繼承流傳的民間藝術,該如何走下去。

《大河唱》沒有給到我們答案,去用許多的現象,來記錄了那些漸進式的變化,比如,說書人劉世凱總能進行即興的創作,隨時融入到最新的內容,比如皮影班班主魏宗富,在帶領團隊赴上海交流演出之後,回去就又訂製了一套全新的表演行當,比如民營秦腔劇團的演員們,走街串巷流動演出,讓秦腔這門藝術傳得更遠,而觀眾也在欣賞與熏陶中,找尋和充實著自己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這些現象,都在潛移默化的告訴我們,時代在變,但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沒有變。

《大河唱》沒有特別強調原生態,也沒有將變革時代中的傳統民間文化的危與機盡數展現,而是很含蓄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便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和藝術,總能不斷的適應外界的變化,並在堅持與調整中,更堅實的走下去。所以,《大河唱》不是特指,更多的似一種審視與期許,從仰望視角,到俯瞰視角,最終以天空的視角,以歷史的視角,來看待黃河流域頑強而執著的繁衍生息。

網絡時代的快手平台,啟動非遺帶頭人計劃

在這部《大河唱》中,快手的出現讓人意外又有些感動。在今年的3月27日,快手正式發布“快手非遺帶頭人計劃”,主要分為教育、加速器、社區模塊等三個部分,將發掘50名鄉村非遺傳承人入選快手幸福鄉村帶頭人計劃,通過快手的科技和資源優勢,來活化非遺技藝,為非遺的傳承注入一份科技的力量。從2018年至今,快手在非遺領域做了很多嘗試和工作,《大河唱》就是其中之一。

《大河唱》是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學生們的作品。在兩年拍攝過程中,雷建軍老師團隊發現,黃河流域上不少民俗(瀕危)音樂人都是快手用戶,於是有了和快手的更深度合作。巧合的是,此次紀錄片中4位民間藝人中3位都是快手用戶。快手在片中他們生活的露出,其實是他們真正的生活場景。快手讓他們生活更好的同時,手藝也能繼續傳承下去。其中最典型的案例,皮影傳承人,魏宗富是快手深度用戶。在用快手之前,他因為靠皮影無法維持生活,而飽受親友壓力,後來他開始在快手上表演皮影,看的人非常多。因此,我們的民間文化,未來將何去何從,答案不止一個,但有一點,總會越來越好。

讓人記憶深刻的,是片中的一枝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這樣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裡有一朵牡丹,看起是容易摘起難,摘不到手裡是枉然。”愛情如此,文化的傳承也是如此。我們常說文化革新,但卻並非只是說說而已,而是需要真真切切的腳踏實地、順應時代,做出事情。譬如蘇陽,幾十年如一日的將民間文化和自己的音樂創作融會貫通,譬如快手,給予了傳統文化以更便捷與更廣泛的傳播通路,這些,都是藝術之河的助推器。而那些廣袤大地上開出的藝術之花,也由此被灌溉得更加茂盛與茁壯,迎來一個又一個的盛放。

蘇陽 快手ID suyangmusic

魏綜富 快手ID835521006

劉世凱 快手ID LSK18309661196

馬風山 快手ID mfs1816917804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