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畢業季:作為一座城市的“美學基礎”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亞裡士多德

營造“城市之美”、“城市之質”,是城市化進程中廣大建設者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既要保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更需關注如何在“美”和“功能”之間取得一種平衡。1984年,日本美學家今道有信最先提出“城市美學”這一理念,今天的城市美學已經涵蓋了城市與自然、城市與文化、城市與個性及城市品牌傳播等方面。

當我們說一座城市、一條道路、一個建築群“很美”時,往往是受其視覺衝擊力的影響。色彩,本是自然現象,就像光線和空氣一樣,隨處可見;但當它與城市特色營造、與人的意識和社會相關聯,便複雜起來。

美術學院作為一個城市的“美學基礎”,也就自然而然扮演著“美學普及”的基礎工作。就單從近年來每年的美院畢業季來說,我們不難看出,一座城市是如何和它的美院畢業季彼此磨合得越來越好。

青年藝術周和生態鏈的打造

大概從2010年開始,中國美術學院便以“畢業展示周”的全新形式,全面展示“像哲人一般思考,像匠人一般勞作”的育人精神的教學成果。經歷十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季已然成為整個杭城每年5月的藝術嘉年華。

今年,中國美術學院不同於以往的是,將畢業季改變為包含美院畢業生創作展示在內的城市青年藝術周的全新升級,升級後的藝術周動員了超過3000名青年藝術家、設計師、作家、學者參與,以象山藝術公社為核心,開啟整個杭州的城市文化盛會。這便是“2019首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

在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季執行團隊看來,2019首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本身既是一場大遊戲,也是一場沉浸式戲劇。它有劇情、道具、主線、副本,接通線上線下、古往今來,將跨界的聚會變為一場無盡的遊戲。在這次的整個項目中沒有策展團隊或策展人的說法,根據遊戲的特性提煉出NPC的概念。所謂NPC既非玩家角色,中國美院副院長高士明表示:“整個項目沒有策劃團隊,我們的主題是‘青春·觀·世界’,在青春觀下整個世界的內在構架和驅動力是遊戲。以遊戲的概念做本次項目,所以以往的所謂策展團隊的定位應該叫‘NPC’”。

而之所以選擇之江,是因為之江地處杭州轉塘核心地帶,位居湖山與城鄉多重關係的交匯處,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從這裡起始,龍山、象山、獅山三山在這裡環聚。之江藝創小鎮由中國美院、浙江音樂學院和西湖區政府共同創建,目前已獲評杭州首批市級特色小鎮,並申報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旨在打造全球最大的藝術教育社區、全省最強文創設計航母、全民共享的藝術生活家園。而這也正是中國美院多年來從城市色彩研究開始,結緣杭州等城市規劃設計的最新實踐。

“我們旨在以‘藝術+’為核心,聯動藝術和科學兩大創新力量,圍繞象山、龍山、獅山三座山體,依托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和西湖大學三所高校,通過‘美育塑造’、‘文創智造’和‘生態織造’三種策略,構建‘全球最大的藝術教育社區、全省最強的文創設計航母、全民共享的藝術生活家園’三大目標。”在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世明看來,“築巢引鳳”是許多特色小鎮的慣常做法,但之江藝創小鎮的優勢在於,經過中國美院的十年耕耘,使藝術資源大量匯入,文創產業噴湧集聚,全國第一個以藝術創意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已在此蓬勃發展;近來,“鳳”隨風來——浙江音樂學院正式啟航,雲棲小鎮比鄰而建,加上即將落戶的西湖大學,一個“藝術+科技”的創意驅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展開。

“與杭州、與西湖的情緣和文化的自覺,使中國美院成為了一支推動城市發展的文化生力軍。你也可以說我們是一個特殊的文化集群,區別於政府、社會、市民——一方面,我們要體察城市特性、堅守城市品格,把城市的核心理念以美育的形式傳播出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接地氣’,代表老百姓向城市決策者提出問題。”許江說到。

在中國美術學院這裡,一個美院的畢業季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將作品“抬出”門口去展示,而是通過文創社區的“智造”,在一座城市的生態鏈中展開更細致的工作。畢業季在此生態鏈當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驅動程序。

開放的展示平台和市場化趨勢的再升級

在國內的幾大美術院校中,四川美術學院也是較早嘗試將畢業展與社會對接的院校之一。早在2006年,學校就啟動了“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遊”活動,目的在於將學生的畢業展的影響力擴展到更大的社會層面。“每年川美的畢業展吸引了上十萬的重慶市民參觀。”

在川美副院長張傑看來,這些市民其中不乏有許多的收藏者,而且這一現象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許多社會大眾及藝術機構都十分關注每年的畢業展,今年初步統計有二、三十萬觀眾來觀展。看展的人在美術館前面排起了長隊,這是之前沒有的現象。”

自去年以來,四川美術學院聯合重慶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聯合主辦了畢業季。由重慶文投集團發起啟動“重慶藝術大市場”項目。該平台既提供藝術信息發布、展覽活動介紹、行業資訊等服務,又具有藝術品展示交易、藝術家在線工作、藝術經營機構在線運營等功能。優秀畢業生的作品可通過網絡進行展示與銷售。

據悉,在去年推出的項目中,川美對學校畢業生作品的銷售情況做了一個不完全的統計:在展出了近2000名本科畢業生,200餘名研究生的作品,銷售的作品量的金額達到了三、四百萬。“許多國畫專業的學生,一米大小的作品,價格可以賣到一萬左右。而獲獎作品成為收藏的焦點,大部分購買的人都是普通的重慶市民,通過作品旁邊的二維碼標簽,許多人親自聯繫學生與他們協商作品的價格,而且不斷有人給他們打電話。”川美副院長張傑說到。

重慶文投集團也觀察到,首次通過網絡進行展示及銷售的畢業生作品受到了很多的關注,而且有部分作品是通過網絡渠道銷售的。作為“重慶藝術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川美畢業展在未來將成為其推廣的重要內容。

而在今年,除了“重慶藝術大市場”的項目,重慶市副市長潘毅琴為川美授以“重慶文化藝術產業研究院”和“重慶城市形象設計研究院”的授牌,旨在把川美的畢業設計和重慶產業發展、城鄉規劃設計、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等重大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以設計服務重慶經濟社會發展。

“本年度,我們也探索把一些專題性藝術展覽送到主城有關藝術機構、繁華商圈和社區展出,便於市民更好的走進藝術、欣賞藝術,讓廣大藝術學子的學習成果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檢閱。”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說到。

在一座並沒有太多美術館和畫廊配套的城市,向來和市場接軌,最接市場地氣的川美正在扮演著市場的催化劑和培育者,只有當這座城的“美學基礎”課持續不斷的發酵,才有可能產生出更多的業態基礎配套設施。這樣,重慶這座城市的藝術氣質才會更加凸顯自己的面貌。

一校展演,全城盛宴

5月20日上午,“器與維度:詩意的營造”當代手工藝與實驗建造展在南京德基廣場開幕。這只是南藝每年畢業季全城嘉年華盛宴的其中一個部分。來自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師生作品共計50余件,策展團隊把手工和機器兩種看似是對立矛盾的造物方式,放到了同一個空間裡面來做並置對話和展陳,這是在空間上非常大的探索。展品中10件來自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實驗藝術中心的師生共同的設計成果“詩意的機器”特別引人注目。

據悉,“詩意的機器”這樣的嘗試,去年第一次做,今年在德基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是第二次嘗試,作品受到現場觀眾的喜愛和好評,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鄔烈炎在談及這批作品教學、創作的過程時說到:“我們的實驗藝術中心的同學是來自不同專業的。有學平面設計、也有學首飾設計、還有學室內設計的。這次我們同學分了11個組,做了11件東西,這裡展示了10件作品。它們既脫離了原始的一種方式,也不是完全是現代的,它們是夾在中間的一種形態,所以它本身就很能說明我們實驗中心的這麽一種工作性。今天我們把它們呈現在這裡,也請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見。我想我們明年、後年會做得更好,會把更多的要素,比如:聲音、影像的方式都結合進去。”

通過連續三年的精心打造,南京藝術學院的畢業展演嘉年華也已成為一張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名片”。

今年南藝的520畢業展演並沒有舉辦開幕式,南藝主會場與五個分會場聯動呼應,僅5月20日當天就有各項展演活動40余場。而在與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江蘇電視台荔枝文創空間等公共文化空間,以及河西金鷹世界、景楓KINGMO、德基等南京主要商業空間同步展開的,達近百項展演活動。

嘉年華活動開展期間,整個南京儼然成為一個超級“文化藝術公園”。比如,歷屆嘉年華活動的重頭戲——服裝設計畢業作品秀移師大報恩寺,與琉璃塔呼應成景。而多個頗具“匠心”精神的特色專業畢業作品在河西金鷹世界聯合亮相,是南藝優秀創意作品長期進駐商業空間的一次預演。

在景楓KINGMO舉辦的室外交響音樂會、戶外場域舞蹈秀等則讓江寧市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高水準的專業藝術展演。時尚文創產品的摩登氣息和江蘇電視台荔枝文創空間和諧一體。

“今年的南藝520畢業展演的嘉年華,是第四個年頭的活動了。第一次是在2016年5月20號。2019年的520嘉年華有一個創新和亮點,除了在學校的主校區之外,還在五個不同的場所分別來進行展演。我們選擇了這樣一種走出校園進行展演的方式,我想不管是對於學校學生,還是對於我們的藝術空間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我們也希望藝術能走出校園,走進更多的藝場空間,能夠讓藝術去接近百姓的生活,讓新鮮的藝術的創意和理念能接受大眾的審視,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實現藝術引領生活,點亮城市。”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張捷說到。

很顯然,點亮南京這座城市的不只有繁華的霓虹燈,至少每年的夏季,年輕的藝術之光更像一道道雷射或星光,掃射或閃爍在這座古都的各個角落。

福利:

今天的你,畢業多久了?

TA們都老了吧,TA們在哪裡呀?

幸運的是我,曾陪TA們開放。

又到畢業季,今天的你,不當學生多久了呢?

#有沒有一些話,想對那年的自己/TA說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