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部大量呈現黑白影像的紀錄片為何收獲高關注?

時值中柬建交六十周年。悠悠歲月,肝膽相照,歷經兩國老一輩長官人的精心培育和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中柬關係繼往開來,成就了國與國合作的真誠典範。

為致敬和紀念這份國際友誼,《國家記憶》《中柬友誼之路》於近日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傾情奉獻。鏡頭中,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西哈努克親王親切會晤的歷史畫面,以及他們經受國際風雲艱難考驗的珍貴過往,令許多觀眾肅然起敬。

一位微博網友衷心點讚這檔節目的意義:“你可以看到曾經新中國的實力,和她傲立於世界東方的氣質,更可以看到她的氣魄與魅力。”

作為中國第一檔國史節目,《國家記憶》於2016年10月3日起每周一至每周五晚20:00在CCTV-4和廣大觀眾見面,時長30分鐘。它以“為國家留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為宗旨,融合珍貴的歷史資料、逼真的三維動畫和極具科技感的歷史場景穿越等多種視覺元素,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觸摸有溫度的歷史。

誠然,放在整個娛樂內容領域來說,國史節目只是一道“佐餐”,它無法滿足人們追求短平快的感官刺激。但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對歷史的敘說承載著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對過往的感懷與傳承。為了不容忘卻的紀念,《國家記憶》走入塵封歲月,撥開重重迷霧,讓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風雨兼程的崢嶸跋涉、可歌可泣的傳奇人物一並為大眾所銘記,端上一份蕩氣回腸的熒屏“正餐”。

讓黑白影像鮮活起來

借用豐富生動的表現手法,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

2016年《國家記憶》一亮相,就創造了開播兩個月內有近3億中國觀眾收看的紀錄。以8月22日播出的《中柬友誼之路》專題為例,其在酷雲上的實時收視為0.808%,遠超過同檔期播出的娛樂節目和絕大多數熱門劇集。

一部大量呈現黑白影像的紀錄片,居然能收獲如此高的關注,靠的是什麽?

開播將近兩年來,《國家記憶》以翔實的史料、細膩的還原、生動的講述以及貫穿始終的人文溫度,俘獲了一大批忠實粉絲。在許多觀眾看來,《國家記憶》名副其實達到了“為歷史著書,對國家立傳”的高度,它的高立意、大全景和權威性,在當下的內容領域是極盡稀缺的獨家呈現。

從內容層面來看,《國家記憶》通過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黨的奮鬥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進程史。

於千頭萬緒中抽絲剝繭,《國家記憶》自《新中國1949系列》講起,回望了秋收起義、會師井岡山、廣州起義、解放石家莊、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屯墾南泥灣、保衛延安、決勝淮海、渡江戰役等歷史大轉折,關注錢學森與中國航天、中國首登珠峰、征戰南極、萬裡長江第一橋、大國之盾、大三線、大國鯤鵬等篳路藍縷的前行關鍵點,重現1954日內瓦、中美1972、周恩來訪問非洲、援建坦讚鐵路等跌宕起伏的外交風雲,更歌頌了大一批在時代的波濤中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偉人、英烈和楷模。

讓不為人知的過往重見天日,讓日益模糊的細節變得清晰,更讓逐漸遺忘的苦難與輝煌重新被喚醒、被銘刻,幻化為更多人繼往開來的力量與勇氣。有觀眾說:“《國家記憶》第一次讓我了解到祖國一步步走向繁榮的背後,竟是那麽的艱辛!”

從製作層面來看,《國家記憶》打破傳統歷史紀錄片的沉悶單一,進行了多重創新:一批德高望重的藝術家焦晃、馬少驊、鮑國安、候勇、劉勁等在節目中擔任主講人,他們要麽具有很強的表達感染力,要麽是片中人物的特型演員,進而讓觀眾快速沉浸到歷史情境之中;為避免黑白影像的乏味,節目引入虛擬技術、三維動畫等多種視覺元素的融合,輔以先進的後期製作技術,使得作品有故事、有場景、有人物、有細節,生動可感。

一場挽救性的記憶修複

踏破鐵鞋,餐風宿露,滿懷敬畏之心為國家存檔

一檔國史節目能獲得觀眾廣泛認可,這很不易。製作這檔節目的幕後過程,更加艱辛。

兩年來,《國家記憶》製作團隊最為強烈的感受,就是沉甸甸的使命與責任。它是不容出錯、不容怠慢的壓力,更是克服困難、不斷出發的動力。

不久前,節目組收到了一份備受感動的觀眾來信。一位小姑娘在看了《國家記憶》之《中國首登珠峰》系列前面的內容後,發現少了一位叫劉連滿的登山英雄,又傷心,又著急,立即給央視台長寫了一封信,期望這位英雄能在節目中出現。央視總編室第一時間把來信報給慎海雄台長,並暖心回復了一封《致小觀眾的信》,解釋了關於劉連滿英雄的內容因為是系列片的高潮部分、所以放在第三集體現,還為孩子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感謝對節目的關注與支持。

一個看似“烏龍”的事件,實則體現了在全國觀眾特別是青少年心目中,《國家記憶》有著怎樣非同尋常的份量——任何一點細微的疏漏和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對歷史的不公。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平台高度,決定了《國家記憶》必須具備國家格局和國際視野。所以,和一般紀錄片僅從個體或群體入手相比,它在製作上的難度是直線攀升的。

在中央特科成立九十周年之際,《國家記憶》推出第一部全景展示中央特科的紀錄片《紅色堡壘》,攝製組歷經半年的時間籌備和策劃,隨後又集中前往上海、南京、武漢等地,拍攝了70多處中央特科以及國民黨特務機構的舊址,查閱大量珍貴歷史檔案和資料,走訪了幾十位中共隱蔽戰線情工人員成員的後代,也採訪到了當時唯一健在的中央特科成員姚子健老先生,講述九十年前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建立紅色堡壘的隱秘往事。

選題策劃上,《國家記憶》尤為追求和重大事件紀念節點的契合度。例如為配合建軍九十周年,先後採訪10餘位參與抗美援朝空戰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後人,包括年過九旬的空軍一級戰鬥英雄王海和張積慧,推出五集系列節目“空軍一級戰鬥英雄”;為紀念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七十周年,《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系列紀錄片隆重推出,首度揭秘三大戰役密電內容、七屆二中全會幕後故事等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為觀眾還原一段前所未見的西柏坡往事。

出現在《國家記憶》中的大量文獻、照片和影像,都是首度通過電視媒體曝光。某種程度上,它進行的是一場挽救性的記憶修複。為了真實還原歷史現場,節目必須找到那些數量已經極度稀少的見證者。過程中,他們發動一切手段打通資訊管道,為了一個電話往往要打幾十上百個電話。每一條珍貴的資訊,都讓他們如獲至寶。

節目組回憶,當時在製作英烈邱少雲的當期節目時,他們去到邱少雲的家鄉重慶銅梁邱少雲紀念館進行拍攝,偶爾從當地一位親歷者口中得知,邱少雲當年所在班的班長、也是最後親眼目睹了邱少雲犧牲經過的鎖德成老人如今還健在,就住在甘肅省隴南市的一個小山村。獲得這樣一個重量級消息後,他們當即改變回京行程,轉道甘肅隴南,由於時間太緊,沒有直達車票,一行人分段乘坐綠皮火車,一度拖著行李就睡在車廂之間的過道上,馬不停蹄趕到了老班長的家。

在製作團隊眼中,這就是一個做學術研究的過程,必須沉得下心氣、耐得住煎熬。說起錄製的辛苦,《國家記憶》團隊早已習以為常,“為了尋找親歷者,從極寒到酷暑,我們基本都在路上,全國幾乎都走遍了,有時一天之中要經歷各種惡劣氣象的考驗,為了避免拍攝機器受損,就在頭上套一個黑色塑料垃圾袋,餓了就忍著,困了隨地一躺湊合一下……辛苦還是辛苦的,但是我們拍攝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溫歷史的過程,但凡想到那些前輩是如何歷經磨難成就了今天的一切,何況你從事的還是一份如此有意義的工作,一切苦和難都煙消雲散了。”

嚴謹的工作態度,更是體現在工作的全程,每做一期專題,他們不僅有相關領域專家的保駕護航,也要先把自己磨成相關領域的專家。自策劃開始,團隊要求每個人對史料全面涉獵,從權威的黨史、國史、軍史書籍中把內容鑽研個透,保證選用的素材一定是最真實、客觀、全面的。每一期節目成片之後,從編導、到主編、再到製片人,反覆考證和推敲,一期節目前後加起來要經歷很多次的精雕細琢。

滿懷敬畏之心為國家存檔,《國家記憶》製作團隊始終被一種精神所感召著:“有人說,今天的我們對過去的榮耀與苦難看得太輕,要知道,苦難是奮進的勇氣,榮耀是家國的自信,我們理應給予足夠的尊重,讓它們永生。若是不先走進歷史,我們又拿什麽擁抱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