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天快過了,樹上大媽該落地了

又一年春暖花開之季到了,怎麽少得了中國大媽,連複聯劇組也去賞花了。但乍一看賞花姿勢的,只能說硬核的複聯,在中國大媽面前完敗。

由於南北溫度差異,離立夏不到半個月了,南方大媽這不剛從樹上下來,北方大媽又正往樹上爬。

是啊,每一年中國大媽的賞花姿勢都讓我們大跌眼鏡。這次不是在花樹旁手挽絲巾翩翩起舞,也不是拈花浮笑連連,中國大媽賞花3.0式,比的是身手,比的是人花合一的功力。

沒有吊床,靠身輕如燕一言不合就上樹的姿勢,博得眾彩。有網友調侃說:春天一到,千樹萬樹大媽開,這樹上的大媽簡直比花還多,笑得比花兒還豔。

人間四月天,大媽樹枝間

人間四月天,正是一年花開爭豔最佳時刻。櫻花、桃花、海棠花順著春風粉墨上場,開得總能讓遊客留戀駐足,刷刷拿起手機,找好最佳拍照角度,凹好最佳造型開拍。

但怎麽著都比不過身手矯健的大媽們,她們噔一下躥到了主乾枝椏中間,在你回過神來的時候,大媽們已經躺在了樹上,擺著各種造型,那些脆弱不堪的花枝被摟在了懷裡,花兒貼在臉邊,笑靨如花。

為了換得花海中的滿滿幸福微笑的朋友圈照片,多不容易。

上樹容易下樹難,稍不留神就踩了本就脆弱不堪的花枝,撒下的滿天“櫻花雨”,還能給大媽們做“落花仙子”背景。

這種現象不單單發生在河南鄭州的河南農業大學裡,這些大媽們也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名字,但自從爬上樹後,都有了共同的名字叫“樹上大媽”

網友還給他們看圖編了新版《再別康橋》——“春天來了,樹上掛滿了大媽,櫻花燦爛,大媽都笑了,這春天,就是你們一家的了,輕輕的你走了,正如你輕輕的來;你踏上枝頭,把雲嚇跑了,不留一絲雲彩……”

小時候,長輩告訴我不要隨便攀爬樹木,要愛護樹木;現在,在花海中悵然若失,不知道該賞花好,還是該賞大媽好。打臉現場怎麽來得那麽快。

其實賞花3.0式“樹上大媽”,早在之前就已經有國外媒體曝光過了。

尤其是在2016年的春天,日媒披露在日本東京上野公園,中國遊客拍照時爬樹摘花,還創造了“中國式賞花”一詞嘲諷這種行為。

武漢大學每年的櫻花季,都是遊客上樹的重災區,今年也不例外;在溫哥華著名的賞櫻景點女皇公園,也經常能看到不少中國大媽爬上樹拍照。還有媒體曝光了一個穿著紅色高跟鞋的大媽,踩著樹枝上樹拍照,還以這種新姿勢為豪。

上樹給她們帶來快感,可憐那些被踐踏的花樹,傷殘無人問津。為了凹個人花合一的姿勢,中國大媽們可是不顧人身安危,一言不合就爬樹折花。

那沒法啊,她們是想親近大自然,只不過用力過猛了,她們對上樹有這麽強的執念,到底從哪來?

大媽上樹,一種放飛自我的返祖

當公園保安警告大媽上樹,最無奈的就是大媽們的執念理由——“不都是為了拍櫻花嗎?”“中國人不就是喜歡親近自然嗎?”

正如大媽愛用絲巾這種審美,是有歷史淵源的。每一種審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賞花3.0式大媽上樹,其實多少回應著一種人類的返祖現象。

誠然,拋開惡意破壞等文明行為因素,大媽們爬樹非常能理解,她們不是體力太好了,需要炫耀,更多是因為出於對大自然的回歸,想要在城市裡尋找一點天真浪漫。

誰家小時候沒有個農林和繁茂的大樹,那時候,爬樹是童年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只要樹乾頂得住,手的拉力和腳的蹬力一起配合,就能快速爬上,一路仿佛雲霄飛車的快感,穿梭在枝丫間,有種脫離地面,擁抱自然的感覺。

這種爬樹的快感,更別提是身處在城市了。這在國外更流行了,爬樹不單單是小孩子的遊戲,英國的傑克·庫克曾經為在城市裡爬樹的人寫了本書叫《爬樹者指南》,他說這是從空間上把我們自己和日常生活分隔開的一種行為——

“當你連續幾天都只能接觸地鐵車廂或者電梯扶手之後,觸摸樹皮會讓你振奮,你會感覺好像被冷水驚醒。沒有任何東西的表面能夠和有生命的木頭相提並論。爬樹幫我從身邊的人造環境抽身而出,讓我回歸自然。”

大樹成了城裡人的治愈物,今年外媒曝光的西雅圖的一名流浪科迪·米勒,爬上了24米高的紅杉樹,朝著警察扔樹果和樹枝,都不願意下來,一些路人還製作了“別煩這個人!”的紙牌聲援科迪。足足僵持了24小時後,他最終才被警察帶走,被判妨礙公共安全,破壞保護樹木。

愛爬樹的還有王力宏,每年他與妻子的情人節和結婚紀念日,都成了他秀恩愛的“熟悉的爬樹紀念日”。

我們現代人愛上樹,不單單因為我們童年時期就愛爬樹。這是當人曾經遺留下來的采集文明的文化基因,某種叫“自然崇拜”的衝動。尤其是在一個高度工業化、信息化發達的今天,我們對原生態自由需求依然是存在的,大媽上樹,是因為她們心中對原生態自由的需求更加強烈。

想想大媽爬樹,不過因為看到大自然的美,美得近乎是田園牧歌那般,讓她們情不自禁產生了對這種鄉野風景的返祖回歸的情緒,激起了她們與自然超近距離接觸的一種渴望。

擺脫普通行人視角,還可以遠離陸地上的生活壓力。也就只有在那一刻,大媽們終於可以拋開束縛,在花樹上找到真實的自我,不論他人眼光,盡情放縱。

別嘲笑大媽了

說不定多年後你也成了這樣的人

老藝術家要在這裡補充一句,這裡說的“樹上大媽”,並不是所有的大媽都如此。

中國大媽們從來都不缺話題,這一群被看做是強勢強悍、喜歡扎堆跟風,有些非理性的特殊群體。

繼2013年“黃金搶金潮”之後,中國大媽就被各種調侃,炒韓國房、買比特幣、掃日本馬桶蓋、廣場舞、不文明插隊等等,似乎所到之處無所不及,已經將中國大媽推上了國際舞台。

她們大多是年齡處在50-70歲之間,或是已經退休或是即將退休的城鎮女性。以上海為例,根據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上海 50—59歲的退休女性為 116 萬人,如若加上60—64 歲,總人數都約為160萬人。

單單上海一個地方都一百萬人,更別提中國大媽是有多龐大的群體,簡直“漫山遍野皆大媽”。

相比中國大爺,通常是以一種穩重沉穩,在陌生環境面前更加克制收斂的群體,中國大媽們更能嘮家常,更願意集體出行熱熱鬧鬧的。

她們選擇出遊的方式,更多是“大媽團”,姐妹們趣味相投,時間閑著也是閑著,到這樣的風景面前,還顧得上什麽外人的眼光形象,開心就好啦。

我們嘲笑大媽們的不文明,覺得讓國人丟臉尷尬,卻不懂大媽們的處境。她們生活在集體主義精神的時代,集體歸屬感非常強,她們經歷過集體奉獻的時代,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

現在好不容易終於等到日子好了,經濟也好轉,子女和家庭負擔少了,終於有時間成群結伴到處旅遊,春暖花開的風景激起城裡大媽久違的田園鄉愁情緒,她們就是一群從傳統觀念解放出來的新“自我”。

經歷過這樣的大變革年代,她們對城市規則和文明知之甚少,單憑著一腔熱情和直覺,哪來那麽多理性和規矩呢。

她們對於旅遊文明的啟蒙,更多是大媽旅行團,因而總會生出一些不知所措的行為和習慣,比如2017年,澳洲著名的電視節目Border Patrol近日曝出猛料——一個中國大爺大媽的旅行團被海關集體扣押,海關人員從中國遊客包裡搜出來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小零食,很快堆滿了整個桌子。

大爺大媽們出來旅行,其實很少有人會把海關的禁帶清單看一遍,他們只是帶了“出來玩要帶的東西”。沒想到一下飛機就被關進小黑屋,聽著周圍人嘰裡呱啦說著聽不懂的語言,個個表情嚴肅,嚮往了很久的旅行突然成了未知數,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即便經濟條件跟上了,也不見得旅遊觀念能跟上。在她們那代,上山下鄉,沒有那麽多條條框框。所謂的旅遊,不過多得是進城看看而已。難得見到有那麽美的鄉野風景,卡在鄉村過渡到城市文明的束縛裡,這種從歷史基因過渡而來的衝動,蹦一下就出來了。

上樹的方式讓年輕人看不懂,表示難以理解,但仔細想想,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愛護樹木不要亂攀爬。老藝術家看到還有一些年輕人,在用身體力行來演示什麽叫不文明行為,大媽們大可以說這鍋我可不全背

樹上大媽,不過是在石屎森林中找尋一絲存在感和情感寄托,說不定多年後,我們成了大爺大媽,會對這樣的現象有所理解,大媽們不過做了我們內心渴望想放縱而不敢放縱的事罷了。

當然下次要是再看到樹上大媽,提醒她們要小心點,別傷著了自己踩著了花。

參考資料:

統計數據背後真實的[中國大媽]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鄭輝

理性看待“中國大媽” 王蘭 陝西日報評論周刊

“中國大媽”的高光與落寞 蘇寧金融研究院 華爾街見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