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明風華》圓滿收官,古裝歷史劇的一次大膽創新

由優酷、好酷影視、悅凱影視、北京世紀夥伴、吉翔影坊共同出品,姚昱竹擔任總製片人,張黎監製,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領銜主演,吳越、梁冠華主演,張藝興特別出演,俞灝明特別主演,王學圻友情出演的古裝歷史劇《大明風華》於2020年1月23日正式收官。

《大明風華》於2019年12月17日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和優酷平台同步播出之後,收視率和網絡討論度不斷攀升,穩居優酷劇集熱榜第一,csm全國網、城市網雙網收視持續第一。在播出的一個多月期間,《大明風華》長期佔領晚間黃金時段收視榜第一梯隊,並蟬聯收視榜榜首31次,收視率多次破2;新媒體平台,多次佔據微博劇集榜首位,微博話題#大明風華#閱讀數達33億,討論量達193.7萬,在豆瓣、知乎等平台上,網友對劇集的自發討論分析也源源不斷,形勢熱烈。

開播以來,《大明風華》在VLinkage電視劇數據榜單上多次蟬聯榜首,昨日大結局仍穩居TOP 1,成績矚目。

《大明風華》以朱棣建立永樂朝為開篇,以朱祁鎮建立天順朝為結尾,歷經近半個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整部劇從不同人物角色視角出發,跟隨既定歷史軌跡,將真實歷史與藝術化的戲劇創作進行了融合,虛虛實實之間,延展出不少讓人拍案叫絕的劇情。昨晚上演的大結局也延續了整部劇的風格,明英宗朱祁鎮的二次登基、皇位更迭對應了曾祖父明太宗朱棣入繼大統的經歷,首尾呼應,歷史因果與劇情邏輯的雙重力量破屏而出,震撼人心。觀眾也通過歷經半生、心懷大局的孫若微的視角,俯瞰朝野百態,直到她內心的信仰隨著忠臣於謙隕落、歷史輪回而傾覆,觀眾能在深刻共情孫若微心中的悲憫的同時,看穿封建王朝的荒唐本質。

在賀歲檔大劇扎堆、百花齊放的情況下,《大明風華》在這個冬季穩扎穩打,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即便同檔期中不乏多部強勢作品,《大明風華》仍以過硬的品質、豐富的故事線、動人的情感和值得深思的價值觀輸出,打破框架,讓觀眾了解到歷史劇的新類別,更是為行業注入了一股創新力。

創新敘事,以家寫國引起共鳴

歷史劇通常以歷史人物為線索,跟隨歷史發展線索,交織成波瀾壯闊的史詩傳奇。然而,《大明風華》起初並不把重點放在朝堂戲或權謀戲上,反而從朱家人內部的家庭戲出發,從小家見大國。以輕鬆化、日常化的敘事方法來講述朱家人之間,即朱棣、朱高熾、朱高煦、朱祁鎮和朱瞻基等父子爺孫的大事小情,剝掉了廟堂高遠的外衣,下沉地讓觀眾產生共情,想之所想、感之所感。

製片人姚昱竹也透露,製作這部劇的過程中,主創團隊是帶有“批判思維”的,希望觀眾通過共情的方式感受到封建社會對人的情感的摧殘。因此,《大明風華》找到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一普世情感。從而,角色的成長變化能邏輯貫通地被觀眾所捕捉,其命運的跌宕起伏也牽扯著觀眾的情緒。

如劇中朱瞻基的“帝王養成記”,成長經歷是從最初的紈絝少年,到中期陷入爭鬥旋渦中、嘗試接受命運的“小老虎”,到最後逐漸成為權力機器的一部分,如願以償“成龍”。觀眾感受過“少年瞻基之煩惱”,自然能夠理解朱瞻基之後身為儲君、身為帝王的身不由已,更為他命運中的悲劇元素而動容。

另一方面,《大明風華》打破敘事框架,以明朝老朱家的親情關係為主要篇幅,實際上表現了“人、家、國”多位一體的結構,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放在朱家子孫身上,“家”即是“國”,“身修天下平”。舉足輕重的人物關係與國家命運、歷史變遷息息相關,家事國事難以區分,這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屬性。《大明風華》正是明智地選擇了“家”這個切入點,構建出中國人本身能意會的脈絡體系,也就能更好地與國人骨子裡深埋的家國情懷相呼應、相投射。

打破框架,一次對歷史劇的探索與實驗

除了以家寫國的敘事手法之外,《大明風華》在切入歷史事件的橫截面、挖掘歷史人物的縱深、透視角色的人性上,也做出了一次大膽的實驗。

對待歷史戲劇創作的態度,導演及編劇張挺始終秉持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劇中,他以九個重大歷史事件為支柱,即: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朱棣北征死於榆木川、朱棣秘不發喪(皇位繼承危機)、朱高煦樂平造反、喜峰口之戰、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九個大歷史事件貫穿了五位皇帝的命運,除此之外,人物角色就能在其中有很大發揮空間。

《大明風華》作為講述歷史群像故事的文本,沒有刻板地從既有印象出發,反而深刻而平等地討論歷史角色人性的內驅力,找到他們身上更符合“人”的那一面,用邏輯和人物關係去滲透、織就成一個立體的角色。所以說很多時候,歷史角色所發之言,是符合其歷史背景與預設人性雙重邏輯的。他們的榮耀與傷痛、高尚與卑劣,像硬幣的兩面,不時反轉,不時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歷史劇歸歷史劇,作為具有內涵的藝術作品,如果隻談歷史、脫離價值觀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大明風華》嘗試創作既具備歷史邏輯,也擁有現代人所能體會到的價值觀的藝術戲劇作品。我們能在劇中看見朱棣國土分寸不讓的凜然氣節,能夠看見鄭和下西洋歸來、萬國朝拜的空前盛景,能夠看見明朝忠臣“三楊”、於謙等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烈,也能看見皇家爭權奪利的殘酷。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也能從中一一感受。

張挺也曾直言:“現在不少歷史劇是拚命製造歷史幻覺,我是打掉歷史幻覺,最好別當歷史戲看,當現代戲看,對情感呼應、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更深入。”

這次的實驗算是收獲頗豐。即在劇集的播出方式上,《大明風華》被批準為以網台聯動的方式播出,從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圓滿落幕。在大多數古裝劇播出方式受限,只能在網絡平台上播出的現狀下,《大明風華》的播出形式無疑是古裝劇播出的最高待遇,這體現了優質的內容和創新的模式對市場的撬動,也體現了廣電總局對《大明風華》的價值觀的強勢認可。

藝術表達,和解與放下的高遠立意

除了敘事手法的創新和歷史特徵的遵循與創作,《大明風華》的內涵與藝術表達可以說是相當透徹。在眾多朝堂戲注重權謀相爭、鬥贏上位,把得到權勢視為人生最高獎賞的時候,《大明風華》卻站在更高的位面帶觀眾參透權力爭鬥的可笑與荒唐。張挺在採訪中曾表示,自己寫帝王不重點寫榮耀,而是更在乎傷痛。全劇在“皇帝是龍”的探討中一點點將天子化神為人,最終擲地有聲地得出“皇帝不是龍”的結論。朱家人對王座的征伐,仿佛言靈一般多次應誓,幾代人的歷史輪回,繁華俗世中,即便是天子也對權力、對命運的無法掌控,這些演繹給觀眾帶來了極致的戲劇觀感。

而另一方面,女主角孫若微的終生信仰與對命運的領悟,是作為紛擾爭端的對立面而存在。同時,劇中很多角色都會經歷與世事的和解與放下,與人和解、與世界和解、與命運和解,放下仇恨、放下恩怨、放下貪欲,像陽光透過重重屏障,撥雲見日。

正如孫若微心懷大局,放下復仇嫁入宮中,是為大明存續文脈;建文帝看破世俗後覺得往事了了,“我以前還打扮過皇帝模樣呢”;朱棣與建文帝的和解;朱棣臨死前入夢朱高熾,父子靈魂呼應;朱高煦一生都在追求朱棣的認同,最終在他的畫像前放下執念;道士對胡善祥講述的“黃粱一夢”寓言,無一不是在紛爭與強求的對立面,耕耘出來的一畝三分清淨地。

大結局時,信仰崩塌的孫若微恢復初見的少女面貌揚帆出海,這可以說是她在深宮中被桎梏已久,臨終前對自由的一絲遐想,也是對權力與制度的一種看破。從入世到出世,回到最初的簡單,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放下與和解的觀念。

化躁為靜,化戰為和,這不僅僅是人物角色的領悟,更是現代人要用一生完成的課題。“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導演耗費半部跌宕起伏的明朝史,用朱家幾代人無謂的爭鬥揭開繁華俗世的一葉障目,看清名與利的醜惡,不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種藝術視角與價值立意在影視劇中仍然是超前的。

《大明風華》堅持自己的內容與節奏,冒險挑戰觀眾的觀劇習慣,顯然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創作者的風骨。劇集以家與國的情感震撼人心,從歷史中借古喻今,傳遞出世放下的價值觀,展現了一部有創新力的作品。

不論是否能被積極地看待,至少《大明風華》是一次信仰之躍,對觀眾來說是,對行業也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