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句哲理老話兒: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

1、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

——明·呂坤在《呻吟語》

釋義:做事從容那麽就值得回味,做人從容就會活的長壽。

感悟:洪應明有聯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為人做事要不急不慢、不躁不亂、不慌不忙、井然有序。面對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要不慍不怒、不驚不懼、不暴不棄。雖遭挫折而不沮喪,雖成功而不狂喜,面對讚譽詆毀,順境逆境,泰然處之,這是一種大境界。

2、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

——春秋·管仲《管子》

釋義:應該憂慮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該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

感悟:《老子》中說“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捫心自問,無論別人怎麽想怎麽說,無論別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看清自己。

3、天下事未有理全在我,非理全在人者,但念自己有幾分不是,即我之氣平;肯說自己一個不是,即人之氣亦平。

——清·葉玉屏《六事箴言》

釋義:天下的事情不可能道理全在我這一邊,而別人都是無理取鬧,因此只要能想到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那麽內心就會平靜;如果能承認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那麽別人也就心平氣和了。

感悟:跟人打交道,最好的秘訣就是“將心比心”。埋怨他人不是時,想想自己也有不對,氣就不會那麽不平;讓別人不高興了,承認一個不是,別人的氣也會平。如果能這樣,還怕做不好人嗎?

4、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孔子家語》

釋義:芝蘭扎根生長在樹木深處,但是它並不因為沒人觀賞就不散發自己迷人的芬芳。

感悟:芝蘭的香味芬芳四溢,沁人心脾,用它比喻或象徵人的美德,是最恰當的了。所以,“美德如蘭”一詞,廣泛運用。

芝蘭還有一個更可貴的特點,即“不以無人而不香”,香味是本質的特性,遊人觀賞也好,無人問津也好,它們的醇香長存。這就如同一個懷抱美好情操的人一般,無論有人發現、得到鼓勵也好;無人知曉、無人讚賞也好;接受褒獎、鮮花也好;遭到冷遇、誤解,處於失意境地也好,都同樣保持美好的情操和人格。

世界萬物之中,應當有一種東西具有永久的價值,應當有一種東西值得永久珍藏,應當有一種東西永久清香四溢,那就是不因外界而改變的高尚情懷和人性美。

5、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釋義:為人處事,以什麽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呢,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行了;事業不一定要說什麽大小,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只要適合自己就行。

感悟:人生多麻煩,做人處事的原則千條萬條,但有一句說得最基本:“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過得去就是不虧心,做事有底線,做人有原則,乾乾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但求問心無愧。

許多事,做得好或壞,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有時自己做得不錯,別人卻說不好;有時別人偷懶,卻得到很好的待遇。事實上,外來的言辭都沒有一個定準,世上的許多事情也沒有道理可講。做善事的人可能會被誤會,做錯事的人卻沒被懲罰;但是,這些對於我們在面對自己時,都不應該有什麽影響。凡事但求在我,何必太在乎外在的毀譽呢?不要因為外在的影響而違背了自己的良心。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事了。人間的事業隨風而過,良心卻跟著我們一輩子。“問心無愧”與“心安理得”是一門相當重要的人生哲學。

6、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鶩。

——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釋義:如果心靈被外在的東西所驅使,那麽這個人就像是活在人世間的牛馬;如果人被名聲所束縛,那就像關在籠中的雞鴨一樣沒有自由。

感悟: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存在諸多煩惱,這很大程度上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處處受其牽累。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擺脫負累的欲望名望“冗雜”,回歸自己的本心,就會活得輕快灑脫。

7、耳不聞人之非,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

——宋·林逋《省心錄》

釋義:耳朵不去探聽別人的是非過錯,眼睛不去盯著別人的長短,嘴巴不議論別人的功過得失。

感悟:“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人多的地方,是非必定多,而處理是非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沉默,不亂聽不亂評。人生在世,沒有人是十全十美,做人要大度,不要隻盯著別人的短處,也不要盯著別人的過失不放,這樣才能與周圍的人相處愉快。

8、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西晉·陳壽《三國志》

釋義:免除寒冷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穿上厚實的皮衣,杜絕別人毀謗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加強自身的修養。

感悟: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王昶在《誡子書》中說“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又何反報焉?且聞人毀己而忿者,惡醜聲之加入也,人報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

有人非議你,應該退讓然後從自身找問題。如果自己確有讓人指責的行為,那別人的話就是恰當的;如果自己沒有讓人指責的行為,那別人的非議就是胡說了。對恰當的指責就不必怨恨,妄言胡說對自己本沒有損害,又何必報復回去呢?而且聽說別人指責自己就憤怒的人,如果心生厭惡再把醜惡的話語加到別人身上,報復回去,這只會越發滋生指責、非議,不如默默地約束自己、修養自身德行。

9、宵行者能無為奸,而不能令狗無吠也。

——《戰國策·韓策》

釋義:走夜路的人,儘管可以恪守自律,不作奸犯科,卻仍然沒有辦法讓巷子裡的狗不對著自己亂叫。

感悟:人可以恪守自律,但卻不能阻止別人對自己的議論。人情世態複雜多樣,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即使拚盡全力讓所有人滿意,則自己無法灑脫。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做最好的自己。

10、行百裡者半九十。

——《戰國策·秦策》

釋義:“行百裡者半九十”表示,百裡路程走九十裡只能算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難,因此越要堅持到最後去爭取勝利。“末路之難”形容最後一段路程的艱難,激勵人們做事時要一鼓作氣,以免功敗垂成。“行百裡者半九十”是對成功者的勸勉與讚賞,有時也是對失敗者的感慨與歎息。

感悟:在日常生活中,中華民族先哲們深深體會到事業成就之艱難,越到最後階段,往往越艱難,越容易失敗。《尚書》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要堆一座九仞高的山,就算只剩最後一筐土石沒倒上去,山的高度也達不到,仍然意味著失敗。孟子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想有所作為就好比挖井,就算挖得很深,只要見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廢井。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老子很深刻地指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詩經》中有一句話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人們多有善始,卻少有善終,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並不難,但很少有能堅持到底的。一般說來,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往往容易失敗,如果是這樣,則殊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時,人們經過此前的種種努力,往往容易產生懈怠情緒,而成功在望,驕傲情緒也往往容易滋生。事情進行到最後時,往往積聚了更多的矛盾與困難,“末路之難”是必然的。細細品味《詩經》此言,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與警示。

“行百裡者半九十”也是一種砥礪,啟示人們要突破“末路之難”的瓶頸,取得事業的成功,就要如老子所說“慎終如始”。只有不忘起始時的明確目標,以堅強的意志做後盾,百折不撓、越戰越勇,才能在最後階段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艱苦奮鬥的實力,從而取得最終勝利。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