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中醫理論探討易筋經治療失眠症的原理——安神清腦方劑

失眠症常指難以入睡、多夢易醒、醒後不易入睡、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的一種疾病,西藥治療副作用大,停葯後易反覆,故探索治療方法成為大勢所趨。易筋經通過「伸筋」「拔骨」、旋轉脊柱等方法,將導引、武術、中醫、氣功等結合統一,使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功能調達,陰陽交感,並在鍛煉時配合呼吸吐納,達到形神合一。從中醫經典理論角度來探討易筋經安神清腦方劑治療失眠症的作用機理,以期更好的指導臨床工作,提高失眠患者生活質量。

更多失眠知識,戳這裡!

失眠症

失眠症常指難以入睡、多夢易醒、醒後不易入睡、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的臨床常見疾病[1]。失眠症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45.4% 的中國人曾經歷過不同程度失眠癥狀[2]。長期失眠會影響人們的認知功能,使得生活質量下降,容易誘發高血壓、肥胖、代謝綜合征、癌症、糖尿病等疾病。臨床治療失眠症的藥物多為精神類藥物,停葯後加重甚至容易產生藥物依賴[3],故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安神清腦方劑成為大勢所趨。易筋經為古代傳統功法,通過伸筋拔骨,調節全身經筋,可以疏通經絡,加速氣血運行,安神清腦方劑從而溝通陰陽、調節臟腑,幫助失眠症患者快速改善入睡,值得臨床使用及推廣。醫生現對易筋經治療失眠症的作用機理進行初步分析總結如下:1 失眠的病因病機

更多失眠知識,戳這裡!

失眠症

1.1 古代醫家對失眠的認識 失 眠,也 稱「 不寐」「不得臥」等,究其病因病機,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1)陰陽失調致使失眠。如:《靈樞·營衛生會篇》記載:「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感則目暝;陰氣盡,陽氣盛則寤矣。」《類證治裁·不寐》篇認為:「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2)臟腑功能失調導致失眠,如心腎失交、肝失疏泄、脾胃不和、心神不安等原因。素問·逆調論篇》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劉完素認為:「水火之陰陽,心腎之寒熱,營衛之虛實,猶權衡也,一上則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清代魏之綉認為:「人之安睡,神歸心,魄歸肺……志藏腎,五臟各安其位而寢。」(3)氣血運行失常而致失眠。《素問·調經論篇》指出:「氣屬陽,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4)情志失常、神不安導致失眠。怒喜思悲恐等情志過極均可導致不寐,或者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暴怒傷肝,擾動心神而不得眠,或嬉笑過度,心神不安致失眠,或驚恐膽怯致不寐。正如《素問·六節臟象論》雲「心者……神之變也,神得守則寐,失守則不寐」,《張氏醫通》曰「平人不得臥,多起於勞心思慮、喜怒驚恐」。可見情志失常、神不安可導致失眠。可見,古代醫家將失眠症的病因大致歸納為陰陽失調、臟腑功能衰敗、氣血虧虛、情志失調、神不安等。1.2 近代醫家對失眠的認識 施今墨[4-5]認為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等皆可導致失眠,其病位在五臟及腦,辨證應首辨陰陽盈虧,次辨氣血虛實,再變髒腑及寒熱,治療時應調陰陽、治臟腑、暢氣血等合治療,提倡適當體育運動,動靜結合。周仲瑛[6]認為老年人失眠多因臟腑功能不足,氣血生化無源,或生活悠閑,閑而多思,傷及心神,導致失眠,故治療時應調整臟腑陰陽,調暢情志為主。王翹楚[7]認為「天人相應」為治療失眠的根本大法,應從宏觀角度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陰陽平衡,提倡「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治療時應調整人的起居習慣,調理五臟、陰陽、氣血等。顏德馨[8]結合「失眠從氣血論」的臨床經驗,認為 現代人工作生活學習壓力巨大,心理負擔沉重,情志失常,七情過用為失眠的主因,提出治療失眠以調和氣血為主,動態分階段調暢情志為法。故現代醫家認為失眠多由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情志失常,神志難安引起,治療應以理氣和血、調整陰陽、提高臟腑功能、安神定志為主。

更多失眠知識,戳這裡!

失眠疾病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植物神經紊亂小知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