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話英達:我幹嘛要超越《我愛我家》?

【開腔】編者按:

對話熱門人物,了解新聞背後的故事。一人一面,還是一人千面?開腔,不只是語言的交流,更是靈魂的觸碰。在這裡,新聞主角變得更加立體。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6日電題:對話英達:我幹嘛要超越《我愛我家》?

記者 宋宇晟

25年後,當英達再次回望《我愛我家》這部作品時,內心似乎有一種糾結——這部劇既是他最亮眼的成績,也成了不得不背上的包袱。

到了快60歲的時候,英達似乎開始與自己妥協,或者說是一種和解。

英達。受訪者供圖

“好多人說,您當年這麽年輕就拍出了《我愛我家》,後面應該超越這部。我是超了好多年,也沒超越。後來我把這事想清楚了,我超越它幹嘛?我拍另外一個東西去,我超越完了不是還是我自己的嗎?這要是別人的,我超一超……”

日前,他在接受了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時,談到《我愛我家》,聊起了情景劇的現狀,也說到了自己的家庭。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1

鏡頭慢慢從整個客廳拉近到正對電視機的沙發上。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圓圓吵著要看動畫片,志國要看連續劇。

1993年的電視可以用遙控器控制,也可以在電視上手動調台,所以志國每次換台都被圓圓輕鬆地用遙控器換回來。

吃飽喝足的志新,還不忘教導小保姆,“今兒的菜可有點鹹啊”,然後從煙灰缸中挑出一個煙屁股,窩進沙發點著嘬起來。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平時住校的小凡說自己“一禮拜才見一回葷腥”,並要求看《動物世界》。和平從廚房出來摘下圍裙,坐下開始織毛衣。

這是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第一集的開頭,賈家的場景。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多年以後,這部劇成了一眾網友仰望的對象,還催生了一個“我愛我家全球影迷會”。

影迷們將這部120集的情景喜劇比作120回的《紅樓夢》,劇中的賈家好像是曹雪芹筆下的賈府,甚至有人還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分析。

“我愛我家”貼吧中,有影迷這樣寫道,《我愛我家》“反映了大量社會熱點,歷史和人生百態從中折射而出”——具體來說,劇中有“機關商場演藝圈、知青民工舊藝人、出國下海婚外戀、追星曲藝練氣功,初戀小三私生子、兒媳如何哄公公、人情冷暖搞內鬥、九十年代好時光,簡直包羅萬象”。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2

“當時其實就是試著乾。而且因為它還未發生,所以期許反而相對高一些,覺得什麽都有可能。” 談及拍攝《我愛我家》時的心境,英達這樣告訴記者。

三十多年前的中國,情景喜劇還不為人知。英達也是在美國留學時才接觸到情景喜劇這種形式。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他曾不止一次對媒體回憶起自己最初的那種興奮——“我當時看到這個覺得太好玩了,天下還有這麽好的東西,中國觀眾居然沒有看過”。

也有文章寫到當年拍攝的種種不易——在與梁左合作時,英達把自己從美國背回來的錄影帶一盤盤拿給他看,還要兼任翻譯、講解。多次討論後,才有了螢幕上的六口之家。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扮演賈志國的楊立新曾這樣回憶自己剛看到劇本時的反應——“一看劇本,晚上躺在床上就樂,看了三行就‘哈哈哈哈哈’,再看三行‘哈哈哈哈’,我愛人在旁邊問:‘怎麽了這是?’完了我就憋著笑,在床上直抖,最後讀劇本時候就得跑廁所看去。”

可這部劇並沒有如英達等主創所想的那樣,一舉走紅。

3

1994年,《我愛我家》開播,但似乎並未獲得預期的反響。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開播後,《當代電視》雜誌刊發了這樣一篇報導——《“沒啥好看,沒啥不好看”——﹤我愛我家﹥上海觀眾10個即時電話採訪錄》。

文章作者在上海電視台開始播出《我愛我家》第八集數分鐘後,電話採訪了10位電視觀眾,以了解該劇的“即時收視情況”。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採訪中,有觀眾表示,“這個電視劇不好看,每一集都像在開會”;有人覺得“表演有些做作”,並說自己“喜歡看表演自然的電視劇,像《過把癮》《京都紀事》,它能留給人思考”;還有人說“沒啥好看,沒啥不好看,具體講就是沒有好看到非要看下去不可,也沒有難看到看不下去的地步”。

當然也有受訪者持不同看法——大學畢業不久的小夥莫某、中學畢業待業在家的女孩莊某、哲學專業畢業的女研究生段小姐和一位35歲左右的雜誌副主編都對這部劇有所稱讚。

可見,當年還算“新事物”的《我愛我家》還並沒有讓所有觀眾接受。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對這樣的結果,英達一度很困惑。這和他的預期並不一樣。

直到英達“快把《我愛我家》忘了”的時候,這部劇才開始火起來。

4

在隨後的幾年間,這部劇持續火爆,直至今日。同時也讓“情景喜劇”四個字傳入千家萬戶。

2019年是《我愛我家》播出的第25年。年初,有人用硬紙板按照1:40的比例還原了當年的拍攝場景。

有網友用硬紙板按照1:40的比例還原了當年的拍攝場景。微博截圖

25年間,回憶這部劇,成了英達不少訪談中的主題。誰記台詞最準,誰笑場最多,扮演傅明的文興宇曾在桌布上“打小抄”,扮演志新的梁天忘詞後有什麽反應……英達都曾一一細數。

不少網友也將其封為“神劇”,但接著的一句話就是“我愛我家之後再無我愛我家”。

對於網友的這種說法,英達其實是認可的。

“我當時回來點了一堆火,我覺得很快就能成燎原之勢了,可後來這火就半死不活的,一會兒成灰燼了,一會兒又著一下子。我現在的任務是把這堆火重新再給吹起來、吹著了,再添柴。”

他認為,雖然情景喜劇之火始終沒能“燎原”,可自己一直在這個領域“耕耘”。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這25年來,太多地被人提及《我愛我家》,或者隻提《我愛我家》。我認為這對我很不公平。所以你如果把英達形容成,就做了一個《我愛我家》,然後我睡在這個成績單上25年……絕對不是這麽回事。”

“我們中間不光一直工作,而且中間我們的工作成績,其實比任何人,甚至跟《我愛我家》相比,都毫不遜色。舉例子說,我在這期間拍了《候車大廳》《東北一家人》《閑人馬大姐》、《地下交通站》。我們還發掘和啟用了不少青年演員,比如鄧超、黃曉明、劉濤……”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英達也試圖總結一些能讓情景喜劇受歡迎的因素,包括貼近現實、關注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但《我愛我家》之後的經驗告訴他,即便具備了這些條件,“能不能火起來也是很隨機的事,我只能去做”。

5

如今,當英達再回過頭來看情景喜劇時,他已不覺得“所有的事都有可能”。

他也知道,很多人覺得情景喜劇太費勁。“費挺大勁也掙不著多少錢,還不在黃金時段播出。得了,乾別的去吧。”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但他還有自己願意堅持的東西。

“有人說情景劇要盡量年輕靚麗時尚。我說難道是要照著韓國那樣弄嗎?人家韓國的情景喜劇也是很接地氣的,不是描寫空中樓閣。所以我的情景喜劇不可能離開這樣的風格。”

英達覺得自己已經“看夠了華爾街式的生產和中國小作坊”。

《我愛我家》花絮中能看到觀眾席上的陳凱歌。視頻截圖

“剛開始的時候,不光我,跟我一塊開始的一批人都剛起步。”他點了很多今天知名導演的名字,當年這些人都曾出現在《我愛我家》的觀眾席上,包括陳凱歌、馮小剛。

“最初每個人都是靠自己特殊的東西打動觀眾,以奠定自己的地位。但我看到的是,一步一步地,資本的雪球越滾越大。裡面有才華的、有意思的東西,被買下來成批地包裝,最後變成平庸。”

《我愛我家》觀眾席上的王朔和馮小剛。視頻截圖

他覺得,在戲劇影視領域,這個社會還是需要“特殊的作品”,而不是成批的產品。

雖然英達自認並不排斥這種“工業化的產品”,因為“排斥也沒用”,但他還是覺得,“能多保留一點個人的東西、個人的色彩、個人的風格,會稍微好一點”。

6

而除了情景喜劇帶給他的困惑,這25年間,《我愛我家》也始終影響著他的家庭。

25年後,北京台春晚的舞台上,《我愛我家》一眾演員再次聚首。

《我愛我家》劇組25年後重聚。北京台供圖

現場,英達的前妻、《我愛我家》中扮演和平的宋丹丹坦言,當年全劇組戲裡戲外都是幸福的一家人,每一個人就像是“專業的親戚”。她也感謝英達將這一類型劇帶到中國大陸。

英達也已完全不是當年的心境。

對於宋丹丹的感謝,英達用了《我愛我家》片尾的一句歌詞做了回應——“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他說:“我們當年確實共同做了一些事情。以後是不是還能一塊再合作?關於《我愛我家》或情景喜劇的未來,我們之間任何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這些年,英達的小兒子英如鏑成了冰球職業選手。

英達現身冰球賽場觀賽,為兒子英如鏑加油。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我過去十年二十年,因為有孩子所以一直在做各種規劃。現在回頭看失敗得可笑。”

他告訴記者,自己曾希望小兒子能成為一名鋼琴家。“老師也說他資質好,可也不能總彈,業餘時間放鬆就打個冰球調節一下。最後他完全打冰球去了,鋼琴徹底放棄。”

因此,他已不再做什麽規劃,對自己也是如此,“往前走一步是一步”。

可同時,英達相信自己“還沒有老化”,只是“心氣可能不比年輕時”。“腦子裡新的想法還是在不斷機甲狂潮,但具體要做一件事的話,我依然會有無窮無盡的想法。”(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