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電影《米花之味》FIRST青年電影展於北京舉辦“在場”沙龍

電影《米花之味》是唯一一部入圍了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的華語片,並獲得“特別提及獎”。該片還獲得了平遙國際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獎項,頒獎詞這樣寫到:“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的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米花之味》在FIRST青年電影展於北京舉辦的“在場”沙龍進行了放映交流活動,本片導演鵬飛,導演張揚和知名影評人周黎明在映後和現場觀眾進行了討論。


《米花之味》展開了一段尋找本真的心靈之旅。英澤扮演的葉喃從上海回到雲南邊陲的家鄉,但女兒喃杭不僅和她有心理上的隔閡,還染上了偷東西等惡習。在逐漸的相處之中,女兒和母親終於慢慢走向和解。


除了尋找本真的大主題,影片也反應了現代城市文明和古老村寨文化之間的衝突和奇妙的共存,比如孩子們會在寺廟門口的台階上聚坐玩手機遊戲,因為這裡有Wi-Fi。喃杭也會偷供奉給佛祖的香火錢去網咖玩遊戲。現代文明已經侵蝕了古老的信仰,但他們仍然會在村裡有人生了重病是求告巫醫與山神,會在佛前虔誠的舞蹈祈福。


雖然故事和要表現達內容聽起來苦情,但導演的表現手法輕快活潑的,眼光也不帶批判。影片色調清新明亮,富有很多非常貼近生活的幽默,整個觀影體驗是舒適的。選擇這種處理方式,導演鵬飛的理由是,他本身就是一個害怕煽情,甚至會本能地逃避煽情的人,而且他認為,有些社會問題不能依靠一兩部電影就給出答案。



  《米花之味》是鵬飛的第二部長片,也是他和英澤的第二次合作。英澤不僅是女主角的扮演者,兩人還共同完成了本片的劇本創作。鵬飛曾在法國學習導演專業,英澤也曾留學英法,兩個人都在北京長大,和雲南傣族並沒有什麽直接關係,為了該片他們在當地生活了一年。周黎明和張揚都肯定了他們體察當地生活的深度。周黎明說他這一年看了不下十部雲南題材的影片,《米花之味》完全擺脫了遊客視角。台詞非常生活化,雖然很散,但是很有回味。張揚覺得導演對影片的質感把握非常到位,和鵬飛類似,為了拍《岡仁波齊》,他也在西藏呆了一年的時間。



《米花之味》和《岡仁波齊》的另一個共同點是,片中幾乎全部是非職業演員,除了英澤之外,其他演員就是當地生活的老百姓。周黎明也肯定了扮演喃杭的小女孩的表現,認為非常自然,張揚覺得他還是能看出表演的生澀。


雖然演員都是非職業的,但《米花之味》的製作班底非常專業。作曲鈴木慶一是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和北野武的禦用配樂師。


此外,攝影師廖本榕獲得過台灣金馬獎最佳攝影和年度最佳電影專家,聲音指導杜篤之曾獲第5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大獎,同時多次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最佳音效獎,這兩位都多次和蔡明亮導演合作,而鵬飛也做過蔡明亮的副導演,他坦言自己的電影審美深受蔡導影響,映後兩位嘉賓和鵬飛也多次談到《米花之味》有甩脫不掉的蔡明亮導演的影子。


鵬飛舉例說,比如他喜歡克制的表演,片中很多幽默的地方也正來自於這種“克制”。當村民們盛裝跋涉來到一個已經開發成旅遊景區的石佛,準備在佛前跳舞為生病的孩子祈福,卻發現門口掛著一個簡陋的木牌,上面用黑色墨水寫著“今日休息”,村民們全都呆滯了幾秒。還有一場戲,村寨裡的大媽不想按照社工的安排跳民族舞,她們當時身上穿著不合體的民族服裝,說話的人語調毫無波瀾,其他大媽也呆若木雞。鵬飛說,這裡也是他壓抑住了大媽們想要表現自己的衝動。


除了表演偏愛“克制”、沒有太多表情,《米花之味》最“蔡明亮”的地方還是大量的固定機位長鏡頭,這可能和該片攝影指導是廖本榕有一定關係,他和蔡明亮合作過11部電影。張揚認為,《米花之味》的鏡頭語言如果再極致一點會更好。鵬飛也認為自己還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最後主持人還看玩笑祝鵬飛“早日擺脫蔡明亮導演的‘陰影’”。


此次放映是FIRST青年電影展在北京舉辦的“在場”沙龍的最後一場。該沙龍連續放映了五天本屆影展的獲獎影片,希望能讓更多無法來到青海參加電影節的觀眾有機會看到優秀青年導演的作品。FIRST首席執行官李子為在最後一場表示,《米花之味》為“在場”沙龍做了一個溫和的結尾,但她本人更喜歡能夠顛覆她試聽體驗的作品,並鼓勵青年人導演“再向前一步,再大膽一點”,“你們就是來書寫影史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