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博“潮州木雕展”裡的木作潮韻

觀眾在展廳參觀“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攝影 | 余冠辰)

2020年7月,“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公眾見面,這些來自廣東東部沿海潮汕地區的木雕作品,現已成為廣東地方博物館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潮州木雕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東南一隅到廣府省城,從省城到京城,得以歷百年而跨千里,離不開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和潮州市博物館三館的通力協作,其自身所具有的精湛技藝、深厚歷史以及豐富文化內涵也必然會讓觀眾心生讚歎、獲益匪淺。

通體鏤空的多層鏤通雕和金碧輝煌的髹漆貼金是潮州木雕最大的工藝特點,前者體現了潮州木雕的技藝水準,後者形成了潮州木雕的視覺特徵。木雕藝人們善於在一塊完整的木料中雕刻出多層次的空間形象,在方寸之間呈現出豐富的故事情節與對象關係,這種獨特的技藝滿足了更為繁複的敘述需求,也使木雕的內容富於故事性與戲劇性,仿如凝固的戲曲舞台。而髹漆貼金的技藝則讓潮州木雕有了一種熠熠生輝的金屬感,金箔與木雕表面的黏合度,考驗著木雕藝人的髹貼水準。展覽中的某些作品甚至被觀眾誤以為是金屬雕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潮州木雕藝人們髹漆貼金技藝的精湛程度。潮州木雕的髹漆貼金工藝以加入銀朱的熟漆髹塗於作品表面,再以純金箔粘貼。若金箔脫落或被洗去,則會露出呈朱紅色的底漆,這也是展廳內某些作品呈朱紅色的原因所在。而之所以洗去金箔,一方面是歷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與民間將金箔洗去淘金有關。這些痕跡留在了被洗去金箔的潮州木雕之上,為我們講述了一段關於潮州木雕的工藝與往昔的故事。

“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展品細節(攝影 | 龐道瓊)

潮州木雕原本存在於潮汕人的建築、家居與生活之中,融審美與實用於一體。但隨著歷史的變遷,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人為拆卸等原因,如今的潮州木雕大多已脫離了原來的生存空間,成了博物館的藏品。本次展覽中的展品,據其原來的功能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建築或家居陳設的構件,或為建築上的橫梁、柱頭,或為門窗上的花窗、神龕上的門肚;一類為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如紙媒筒、燈芯筒,壽屏、香爐罩,以及祭祀用具等。生存空間的轉變使這些木雕的作用與價值,從原來的實用性、裝飾性轉變成了歷史的承載物、文化的記錄者,由中可見處處保留著潮汕地區的生活印記:木雕中的形象既有潮劇中的經典橋段,也有吉祥寓意的象徵物象;既有日常生活所用的工夫茶櫃,也有祭祀活動時的神轎饌盒,這些痕跡詮釋了潮汕民眾對儀禮祭祀的虔誠、對美好生活的祈禱,以及精耕細作的生活狀態,在木雕的題材、符號與器用之中交融了潮汕人精神與生活中的多重文化因子。因此,從潮州木雕的有形物態中逐步構建出潮汕地區的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態,是本次展覽的最終目的。

“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展品細節(攝影 | 龐道瓊)

文化基因往往在一些不經意的地方得以保留下來。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潮汕,三面靠山一面臨海,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人文景觀,歷代的人口遷移所帶來的文化融合在潮汕地區積澱與發酵,由此形成了潮汕文化中既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性,也保留了來自中原的文化屬性;既有接受外來文化的開放心態,也有認祖歸宗的傳統心理。這些文化基因都可以在潮州木雕中找到它們各自的符號表征,或只是某一個人物形象,或只是某一個題材內容。而在我看來,欣賞潮州木雕需要靜心慢讀,細細揣摩其中樸質的形象所具有的民間性,以及形象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蘊。希望觀眾在展廳暖調色彩氛圍下,伴隨著《寒鴉戲水》的潮州音樂,以及那來自潮州的傳統手工竹編燈籠,從視聽的雙重感官中體悟潮州木雕的技藝精髓與文化內涵。(本文作者吳爽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策展助理、內容設計。)

(本文原刊載於《人民政協報》2020年8月10日第10版。配圖源自國家博物館。)

【展覽信息】

海報設計 | 袁曉璐

展覽: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8展廳

展出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