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方這場暴雨洪災,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麽水準?

▲濕疹皮炎肌肉損傷:在抗洪一線要面對什麽?新京報動新聞出品(ID:xjbdxw)

連日來,南方地區暴雨預警、洪水預警接連不斷,牽動全國人民心弦。今年南方水情到底如何?洪澇災害嚴不嚴重?記者通過水利部歷年《水資源年報》、中國天氣局歷年《中國氣候公報》、長江水文網等多資料綜合梳理,用數據展現南方水情。

━━━━━

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達1961年來同期最多

中央天氣台7月18日06時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7月18日08時至19日08時,黃淮東部和南部、江淮、江漢南部和東部、湖南北部、西南地區東部、雲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

從6月2日至7月18日6時,中央天氣台連續40余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 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

據中央天氣台數據顯示,6月1日以來,南方出現6次強降雨過程,截至7月12日,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達4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9%,超過2016年(395毫米)和1998年(358毫米),成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但綜合來看,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7月15日介紹,氣候中心將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從暴雨持續時間、暴雨強度兩個指標與1998年、2016年強降水分析比較,1998年長江流域主雨帶降水量超過700毫米,2016年是580毫米,今年到目前為止是600毫米。

從降水範圍看,1998年是全流域暴雨,今年強降水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沿江地區,與2016年相比範圍較廣,但比1998年範圍相對小一些。因此綜合分析研判顯示,今年長江流域的暴雨和1998年相比較弱,但比2016年強。

長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上與全國保持同步,但降水量常年大於全國水準,2016年,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峰值1205.3毫米。

長江流域面積約為180萬平方千米,涉及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貴州、甘肅、湖北、湖南、江西、陝西、河南、廣西、廣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處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再加上我國降水呈現“南多北少”的特徵,長江流域降水量一直較大。

━━━━━

副熱帶高壓較往年偏強,入梅偏早

據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介紹,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專家的初步分析,造成今年降水異常偏多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今年氣候極端性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氣象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我國處於氣候變化的敏感區。近60年的暴雨發生頻率明顯增加,這次長江流域的強降雨發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其次,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強,加之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匯,導致今年長江流域的持續強降水。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氣象氣候及旱澇密切相關。在高壓東部,盛行下沉氣流,氣象晴好,在高壓西部,低層暖濕空氣上升,形成雷雨。副高北抬西伸會帶來豐沛降水,西太平洋高壓脊線的季節性變化,對應著我國主要雨帶的位移。簡言之,副高向北挪一步,所在區域便風雨交加。

據了解,今年6月以來,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將來自孟加拉灣或我國南部海區的充沛水汽,輸送到我國南方;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且持續發生。

今年江南地區梅雨已於6月1日正式開始,入梅時間較常年偏早7天。6月中下旬至今,副高脊線一直停留在西南地區東部到長江中下遊地區,副高邊緣暖濕氣流強盛,長江中下遊地區低渦切變系統活躍,形成長江中下遊地區長時間的梅雨氣象,是長江中下遊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1951年以來,我國梅雨季節常年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2012年-2020年,江南地區入梅時間大多早於6月8日,最早日期為2016年的5月25日,與1995年並列史上最早;近年來,僅2014年和2018年兩年晚於常年。

━━━━━

2號洪水形成,三峽入庫流量遠大於出

7月17日10時,長江三峽水庫入庫流量漲至50000立方米/秒,依據水利部《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形成。當日20時,洪水以59000立方米/秒流量湧入三峽水庫,超過此前1號洪水流量(55000立方米/秒)。

自6月初以來,三峽水庫水位一直波動上漲。受到長江上遊流域金沙江、嘉陵江、烏江和三峽區間等區域強降雨影響,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從7月15日20時的28100立方米/秒、17日10時的超過50000立方米/秒,到截至7月18日8時,長江三峽大壩水位已高達160.17米,入庫流量為每秒61000立方米,出庫量為每秒33000立方米。

━━━━━

長江乾流主要水文站未超歷史水位

長江以湖北省宜昌、江西省湖口為界,分為上中下遊。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截至7月14日,洪峰已經順利通過長江中下遊乾流。九江站、湖口站等居歷史水位第2位。

鄱陽湖水系出口控制站湖口站12日20時出現洪峰水位22.49米,距保證水位僅0.01米,位居歷史最高水位第2位,距1998年7月31日的史上最高水位僅0.1米。

中遊江西九江站洪峰水位22.81米,該站歷史最高水位為1998年,高達23.03米。

17日16時,宜昌水文站水位為49.47米,對應流量33800立方米/秒,該站1998年最高水位為當年8月17日所達到的54.50米。

長江中遊漢口站12日23時出現洪峰,水位28.77米,超警1.47米,位居歷史最高水位第4位,相應流量立方米/秒。漢口站史上最高洪峰水位出現於1954年8月18日,達到29.73米。

長江下遊大通站13日21時出現洪峰水位16.24米,超警1.84米,位居歷史最高水位第3位,相應流量立方米/秒。大通水文站史上最高水位出現於1954年8月,達到16.64米,1998年8月次之,為16.32米。

洞庭湖水系出口控制站城陵磯(七裡山)站12日5時30分出現洪峰水位34.58米,超保0.03米,位居歷史最高水位第6位,相應流量立方米/秒。城陵磯(七裡山)站史上最高水位出現於1998年8月20日,達到35.94米。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7月15日上午在中國天氣局發布會上介紹,綜合來看,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強。數據來看,目前漢口站、大通站、城陵磯(七裡山)站、湖口站洪峰水位均未超過1998年最高水位。

━━━━━

鄱陽湖面積陡增,湖內多站超歷史水位

據中國天氣局7月13日消息,衛星監測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206平方公里,為近10年最大,受持續強降水和上遊來水共同影響,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迅速增大。

受持續強降雨及長江上遊來水影響,鄱陽湖星子站7月12日21時水位22.62米,超歷史0.1米(22.52米,1998年8月2日)。鄱陽湖都昌站7月12日15時水位為22.38米,距離歷史最高水位僅5厘米,超警戒水位3.38米。

7月13日,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表示,今年6月以來,全國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的洪水,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433條中南方有422條。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發生了今年1號洪水。

據預報,7月下旬,長江、太湖流域仍有強降雨過程,長江中遊乾流部分河段、洞庭湖水位將複漲,太湖水位將持續上漲。

━━━━━

湖北、江西、安徽、湖南損失較為嚴重

截至7月13日早7時,此次洪澇災害已經造成了全國27個省區市3873萬人次受災,141人死亡失蹤,倒塌房屋2.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861.6億元。但與前5年同期相比,受災人口下降了7.3%,因災死亡人口與同期相比下降了51.2%,倒塌房屋數量下降了69.3%,直接經濟損失下降了9.4%。

從受災情況來看,主要是湖北、湖南、貴州、江西、廣西受災時間長,災害損失重。

截至7月14日,江西省受災人數最多,7月6日開始的洪澇災害已造成全省642.4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65.4萬人。

湖南省房屋受災情況嚴重,截至7月12日,已有1559間房屋因洪澇倒塌。

湖北省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大、經濟損失最為嚴重,截至7月14日,全省已有超1371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面積188.813千公頃,據初步統計經濟損失達210.89億元。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中央組織部從代中央管理黨費中給江西、湖北等省區市下撥專項資金1.2億元,用於支持防汛救災工作。

━━━━━

應急部財政部累計下撥中央補助17.55億

入汛以後,國家防總、國家減災委先後14次啟動應急響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4日,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湖南和江蘇等地已相繼啟動Ⅳ級、Ⅲ級、Ⅱ級、I級應急響應。

截至7月15日,應急管理部、財政部已累計下撥中央補助資金17.55億元,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已累計調撥中央救災物資9.3萬件,用於支持受災地區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7月13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表示,國家防總向社會公開了2278名各級防汛抗旱行政責任人的名單。其中16個省區市及31個全國重點防洪城市,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指揮長和責任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先後出動了4.7萬人次,營救和疏散轉移遇險群眾7.6萬人。

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在同一會上表示,我國計劃2020年至2022年重點推進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主要包括防洪減災、水資源優化配置、灌溉節水和供水、水生態保護修複、智慧水利等5大類。總投資約1.29兆元,將帶動直接和間接投資約6.6兆元。

━━━━━

近30年我國洪澇災情損失波動下降

中國從遠古起就有洪澇災害發生及防治記載。根據《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天氣卷》,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兩千一百多年中,我國有1092年發生了較大的洪水,平均每兩年一次。

近30年間,我國洪澇災害引發的受災面積、死亡人口數量、倒塌房屋數量都呈波動下降趨勢。其中,歷年因災死亡人口和倒塌房屋數量明顯大幅下降。而隨著經濟發展,總體上洪災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呈波動上升趨勢。

據水利部《2018中國水旱災害公報》,2018年,全國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為5576.55萬人,因災死亡187人,倒塌房屋8.5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615.47億元,佔當年GDP的0.18%。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應對洪災的應急處理能力逐步增強。

據應急管理部統計,2020年上半年,我國洪澇災害造成26個省(區、市)1770.7萬人次受災,119人死亡失蹤,84.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5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393.1億元。但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上半年洪澇災害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37%、43%、75%和27%。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實習生 謝雁冰 傅中行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項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