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冠軍的心》算是楊坤獨挑大梁主演的第一部電影


1905電影網專稿  等了幾年,《冠軍的心》終於將要上映。楊坤說,自己此時此刻並不感到忐忑,唯一只希望觀眾能在觀影的一個半小時裡忘記他是一名歌手。

 

《冠軍的心》算是楊坤獨挑大梁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導演劉奮鬥找到他兩次,第一回因為行程原因,二人的合作未能成型。四年後,當劇本又一次兜兜轉轉回到眼前,楊坤沒有再猶豫,應了下來。

 

曾經“四處碰壁”的劉奮鬥十分感激楊坤傾力相助:“很多人看完劇本都哭了,但沒人願意為這個劇本又增肥又花費時間訓練。”從前期訓練到最終殺青,《冠軍的心》用了將近1年的時間。楊坤為此推掉了大量的工作:“沒法平衡(音樂和演戲),乾脆就放棄了。到現在,我覺得這部作品是值得的。”

 

首映禮上,他說,“想做的事,我都做到了”。

 

楊坤一直喜歡格鬥題材的作品,而除了“拳擊”這一載體之外,《冠軍的心》更打動他的,是當中的傳達的一種情感、態度和信念。男主角譚凱是一個頗具悲劇性的人物,有過不受認可、被人誤解、自我懷疑的坎坷經歷。在他身上,楊坤找到了一點點自己曾經的影子,這讓他很快進入了這個角色。


從前期訓練到最終殺青,《冠軍的心》用了將近1年的時間

 

拍攝《冠軍的心》的過程中,楊坤還寫下了一首《孤獨頌》。“這個歌就是給這個人物寫的。他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很孤獨的人。”一年的“朝夕相處”,楊坤說他“太理解譚凱”了,所謂的“冠軍之路”,就是他的一次自我救贖:“他在這條孤獨的路上一直走,《孤獨頌》這三個字特別恰如其分地能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這條“孤獨的路”,楊坤自己也曾走過,如今也依然會階段性的有這般迷茫的感受。再過一段時間,楊坤即將推出自己的最新唱片,“第十張還是第十一張我忘記了,”他想了想說,“我們寫歌的人常常說,四十歲以後要寫點‘不惑’的,總覺得自己活明白了。”

 

“其實根本沒活明白,沒有人能活明白,每個階段,你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悟。”當我問他現在到底是“惑與不惑”時,楊坤笑說。“越在這時候,才越會平常看不到的東西。慢慢把這些瞬間和感動放大,我這張唱片就寫到很多這種小的事情,小的人物,小的感動瞬間。”

 

以下為楊坤自述

 

劉奮鬥是一個非常極致的導演,我看過他的一些片子。一開始他就找到我演《冠軍的心》,因為那時我已經有很多工作要做,(於是)他又找了國內很多很好的演員,但是這些人也都沒有時間。三四年後,本子又回到我這,我就又把這部電影接了下來。

 

12月份簽約,1月份就開始鍛煉、訓練。之後差不多小半年的時間,每天早晨8點到11點,下午3點到5點半,連續地這麽折騰了四五個月才開始正式進入拍攝。(比拍其他戲)難很多,因為你要扮演一個拳擊手的角色,我想表現得專業一點,就花費了很多時間來訓練。

 

因為我本身就不是一個專業的演員,更不要說做動作演員,這對我來說挑戰還是很大的。剛開始時常常記住表情就忘記了動作,那段時間完全沒有這個默契,所以挨了不少拳。

 

那一年當中我辭掉了太多工作,包括一些商業演出,就是一心一意(拍《冠軍的心》),導演說了,如果你接這部電影,就要把所有工作全放掉。確實沒辦法平衡(音樂和演戲),乾脆就直接放棄了。

 

我本身就非常喜歡格鬥題材的電影,全世界所有的格鬥題材、拳擊題材電影我都看過。《冠軍的心》最吸引我之處在於,它是以拳擊為載體,更多說一些人的精神,一種說是想贏也好,對生活、對事業的一種信念,一種態度也好。設定地下黑拳完全是為了戲劇衝突的需要,顯得電影到最後的殘酷性。


看完電影你就會覺得,它其實跟一場拳賽贏不贏沒多大關係

 

看完電影你就會覺得,它其實跟一場拳賽贏不贏沒多大關係,最重要的是男主角的人性。我覺得他那種品格會影響很多人,贏不贏只是一場比賽,但是通過這場比賽,你能看出來他的人性到底是什麽樣,我覺得這種表達出來的情感是更高級的。

 

我覺得在(音樂)行業裡面,你一定要有這種想贏的心態,這個是肯定的。而且它會一直引領著我的工作,或者是我的生活。這其實沒有錯。當然如果輸了,你必須要及時調整你的心態,只想贏可能會影響你自己,所以這兩者之間一定要相互平衡。


 

譚凱這個角色剛開始經歷的被人不理解、被家庭拋棄,事業上也不順心……很多事情讓他在生活中一蹶不振。這些其實跟我早年剛來北京的經歷會有一點點相似,受到誤解,不被別人認可,你就會懷疑你自己。

 

因為做這個行業就會是這樣,無論打拳還是唱歌,包括所有依靠感覺的工作,他都是需要天賦在裡面的。譚凱在這個片子裡是沒有天賦的拳手,他完全是靠著一種信念支撐到最後。我想我可能多多少少也帶著這麽一點(信念),所以很快地就投入進角色去了。

 

我當然有時候也會迷茫。有時候寫的東西不被別人認可,get不到別人想要的點,有時候也會覺得,我到底是怎麽唱的這麽多年歌?寫這麽多年曲子,越寫越不會寫,越唱越不會唱,經常有這種感覺。

 

我所有的慢歌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些比較自我的表達,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共鳴,慢歌其實就是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放大了也好,或是潤色也好,都是跟自己有關係的。相反快歌我覺得只是一個氣氛,或者說被賦予了某種功能性。


《孤獨頌》那張專輯當時就是給《冠軍的心》寫的

 

《孤獨頌》那張專輯當時就是給《冠軍的心》寫的,這個歌確實是寫給這個人物的,給譚凱寫的。這個電影我一直跟到最後。前後一年的時間,我太理解譚凱了。譚凱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很孤獨的人,被社會拋棄,被家庭拋棄,被朋友拋棄。他在這條孤獨的路上一直走,走到最後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自我救贖。我覺得《孤獨頌》這三個字特別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這種孤獨感我內心也一直是有的,只不過會分階段。有的時候自己突然就覺得很迷茫,就會寫一寫比較迷茫的歌。有的時候心情很好,我們就放棄那些,來點歡快的。

 

我馬上要發一張新的唱片,第十張還是第十一張我忘了。我們寫歌的人老是覺得過了四十歲,一定要寫點四十不惑的(主題),感覺自己活明白了,其實根本沒活明白。我覺得沒人能活明白,每一個階段,他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越在這時候,越會看到過往看不到的東西,把它放大。我的這張唱片就寫了很多這種小的事情,小的人物,小的感動的瞬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