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類對蛔蟲的研究,是靠一次次蛔蟲盛宴推動的!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本文僅適合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成年人閱讀)

一提到蛔蟲,大家想到的是那句“某人是我肚子裡的蛔蟲”。

但其實,這種腸道寄生蟲曾經讓科學家頭疼不已。

為了探究蛔蟲如何感染人類,還上演了近百年的科學蛔蟲宴。

很多科學家不光做了自體實驗,甚至還不惜拿兒童做實驗。

別光覺得瘋狂和重口,如果沒有這些試錯,恐怕更多人被惡心的蛔蟲折磨。

縱觀人類歷史,蛔蟲病這樣的寄生蟲病一直在糾纏著人類。

無論你是貧富和貴賤,還有可能被蛔蟲所感染。

比如英國金雀花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理查德三世就飽受蛔蟲困擾。

考古學家從他的骸骨中,找到了一些僅有55微米寬的蛔蟲卵。

雖說他是在戰爭中身亡,但蛔蟲對於他的患病和死亡發揮了一定作用。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蛔蟲因食物腐敗發霉而自發產生的。

直到18世紀初,科學家才借助顯微鏡的幫助,發現了蛔蟲卵。

此時,大家突然意識過去將蛔蟲想象得太簡單了。

那麽,這些卵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在人體內過程是如何?

種種疑問,讓人類開始了異常曲折的蛔蟲研究之路。

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對蛔蟲的認識沒有很大進展。

可討厭的蛔蟲病卻常年不斷,雖不致死卻讓患者備受折磨。

科學家兵分兩路,一方面研究驅蟲藥物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蛔蟲的特性等。

德國醫生莫斯勒(F. Mosler)便是著手研究人體內為何有蛔蟲的一員。

在做了大量研究後,他發現自己的同行庫臣梅斯特曾對絛蟲進行過自體實驗。

他心想,何不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來研究蛔蟲呢?

於是,他在1860年率先打響了百年蛔蟲宴的第一吞。

這位醫生拿決定自己做實驗,吞下蛔蟲卵,靜候自己身體的變化。

在那個蛔蟲研究剛起步的年代,人們對蛔蟲病已經有所了解了。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更容易被感染,尤其是3到8歲這個年齡段。

而感染該病後最早出現的跡象,便是排出的糞便中有活的蛔蟲。

如果造成嚴重感染時,還會因為腸梗阻而引起腹痛。

同時還會出現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發燒等併發症。

可距離吞卵的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莫斯勒始終沒有感染蛔蟲病。

莫斯勒認為蛔蟲卵不會使人感染發病,便又找來了兩個小孩做實驗。

一開始,莫斯勒先是給他們餵食少量的蟲卵。

由於這樣的實驗室不道德,所以我們也沒能獲得更多的細節。

但慶幸的是,這兩個小孩都沒有產生明確的感染。

於是,莫斯勒得出了一個結論:蛔蟲卵並不能直接在人體發育了。

那麽,蛔蟲是不是像大多數寄生蟲一樣需要中間宿主才能發育的?

“中間宿主說”出現後,很多寄生蟲家想盡辦法想要找到它中間的宿主。

實際上,蛔蟲並非只有一種,不同動物有不同的蛔蟲。

比如馬蛔蟲、豬蛔蟲、貉蛔蟲、蛇蛔蟲等,大小粗細各不相同。

他們分別拿牛、鼠、狗、兔子、貓做了相關的實驗。

雖說這些實驗都沒能找到宿舍,但似乎都證實了莫斯勒的結論。

然而,另一些科學家則得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就有科學家發現,從狗身上提取的蛔蟲卵,能在貓直接發育。

面對這些模棱兩可的說法,意大利醫生喬瓦尼·格拉西也躍躍欲試了。

原本研究絛蟲的他,在一次偶然的屍體解剖中走上了吃蛔蟲的道路。

那時,他將從屍體的大腸內撈出來的蟲卵放入潮濕的蛔蟲培養皿中。

等到1879年8月30日,他用杓子從培養皿中舀出100個蟲卵後吞下。

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他的腹部開始感到不適,並在自己的糞便中發現了蛔蟲。

他成為第一個通過自體實驗,證明蛔蟲能直接在人體發育的人。

7年後的1886年,另一位醫生如法炮製地提取和吞食蛔蟲蟲卵。

奇怪的是,他既沒出現蛔蟲病的症狀,也沒在糞便中發現蛔蟲卵。

循著前輩的做法,他也殘忍地拿小孩進行實驗,結果也沒事。

就在他宣告實驗失敗後的兩個月,他從小孩的糞便中發現了大量蟲卵。

為了避免更嚴重的感染,他趕緊給小孩打了當時的打蟲藥。

隨後,他從小孩體內收集到143條成蟲。

這更加肯定了蛔蟲能直接在人體內完成整個生命周期。

有意思的是,同年有人宣稱自己找到了蛔蟲的中間宿主。

而且這個宿主居然還是一種白色的小蜈蚣蟲。

一時之間,錯誤的中間宿主說又死灰複燃了。

到了20世紀初,人們認為蛔蟲病是吃了經齧齒動物口水沾染的食物而感染了。

1922年,日本兒科醫生Shimesu Koino創下紀錄,吃下了2000個蛔蟲卵。

其目的在於,想一次性給自己全面的感染。

如他所願,從第三天起他就成功感染了蛔蟲病,不斷從糞便中發現幼蟲。

很快,他夜夜沒法睡覺,因為一直咳嗽不停。

可每當咳出幼蟲時,他還是忍受著痛苦將它們收集起來。

而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後全身發軟癱倒到了床上。

他再也沒有力氣數自己痰中的幼蟲了。

意識到自己危在旦夕之時,他才對自己進行打蟲的治療。

這一次,他已經被肚子裡的蛔蟲折磨了整整50天了。

經過治療後,他仍在大便中發現667條尚未完全成熟的蛔蟲。

幾乎在同一時間,他還給自己的兄弟喂了500隻豬蛔蟲卵,記錄了同樣的症狀。

只不過,他的弟弟既沒有從痰中找到幼蟲,也沒有染上蛔蟲。

如今我們知道人體內的蛔蟲的學名是似蚓蛔線蟲( 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aeus)。

它是一種不需要中間宿主的寄生蟲卵,但並非全部為受精卵。

如果是受精卵,它的生長髮育需經過兩個蟲卵的階段。

第一階段蟲卵內的胚胎細胞經分裂發育成為幼蟲後,蛻皮後就能成為感染期蟲卵。

這個過程是不需要中間宿主的。

而這些感染期的蟲卵極容易汙染食物、飲用水等。

如果我們不小心吃了這些被汙染的食物,就會讓感染期蟲卵進入體內。

蟲卵會率先進入人的小腸,並在那裡定居孵出幼蟲。

幼蟲從腸內逸出,穿過腸壁,侵入腸粘膜和粘膜下層,鑽入淋巴腺和腸系膜靜脈,經肝、右心,到達肺,穿過肺泡毛細血管,進入肺泡。

在經歷2到3次蛻皮後,沿支氣管、氣管逆行至咽部。

蛔蟲就待在咽部靜候著,每一次的吞咽動作都有助於它進入下一階段。

當你一吞口水時,便使它重新進入消化道。

等回到小腸以後,蛔蟲經歷第4次蛻皮,再經過數周發育成成蟲。

如果雌雄蟲一相遇,便會勾結在一起交合繁殖。

它們利用宿主的食糜為營養,交配後產出多的為受精卵。平均每天每條雌蟲可產卵24萬個。

別以為它們就此安定,蛔蟲在人體內的肆虐之旅才剛剛開始。

它們會跑到呼吸系統或者循環系統,又重新回到消化系統。

由於它們有穿孔的能力,一旦闖到了心髒瓣膜、肝髒等器官裡,就會造成患者死亡。

不過就算沒有迷路,它們也會在路途中對人體造成傷害。

當大量幼蟲路徑肺部時,這些小蟲子你推我搡地爭奪領地。

這很容易使支氣管上皮細胞脫落,引起肺部點狀出血、蛔蟲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這也是為什麽那個日本醫生會從肺裡咳出蛔蟲。此外大量蛔蟲扭結成團還可形成蛔蟲性腸梗阻等。

實際上,不必要的人體內髒之旅也會使得蛔蟲幼蟲數量大減。

蛔蟲這種損人害已的行為,一般需要約60-75天來完成。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死亡。

這也是為什麽每個自體實驗者得到的結果不一樣的原因。

慶幸的是,從資料上看這些吃蛔蟲的自體實驗者,沒有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可即便如此,蛔蟲能吸收宿主體內的營養,從而造成宿主營養不良,體力不支等。

正因蛔蟲潛在的威力,有人還試圖用蛔蟲卵來做生化武器。

不過最後只是證明了蛔蟲有這個潛力,並未投入到實踐中。

通常而言,蛔蟲在人體內只能存活1-2年。

當它們死亡後,就會攜帶者蟲卵從便中排出來。

而經過近百年的研究,我們知道最主要便是人吞入感染期蛔蟲卵而染病。

所以,過去科學家生吞蛔蟲卵是極度危險的。

如今,很多國家蛔蟲的感染率已經下降。

但蛔蟲病仍是一種主要的寄生蟲病,不容小覷。

畢竟人類每年因感染寄生蟲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多達13.5萬人。

科學家也卯足了勁去破譯蛔蟲基因組,以便找到防治蛔蟲感染的新方法。

這也意味著,科學家們不必冒著生命危險吃蛔蟲餐了。

諷刺的是,如今卻仍有人作死試圖用蛔蟲卵來減肥。

*參考資料

Ashraf HZ, Ahangar AG, Dar FA, Popliteal artery embolism by Ascaris lumbricoides: a case report.[J] 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 2009 Nov;15(6):619-20.

科學史上的“蛔蟲宴” 尋正, 教師博覽 2012年06期 , 期刊

李雍龍. 人體寄生蟲學[M].第6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年,172-175.

果殼:豪斯810:生吞蛔蟲卵真能減肥?

考古發現:理查德三世飽受蛔蟲困擾--科技--人民網 2013年9月5日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的朋友圈,很久沒有好看的文章啦

分享這篇,我知道你愛看

SME正在有償招募優質科普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