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苗人的毒箭有多厲害?雍正皇帝竟要下旨鏟除

編者按:在各種文藝作品中,“毒箭”是一個很常見的暗器。特別是西南少數民族的毒箭更是幾乎成了一種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大殺器”。而根據記載,毒箭在古代確實存在,而且曾經是製式裝備之一。比如明代發送邊軍的軍用物資中就有“藥箭”。那麽,毒箭到底一種什麽存在呢?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734年),清軍和準噶爾部激戰於烏爾圖河。正紅旗漢軍都統張廣泗順利化解了準噶爾人的攻勢,斬殺四百,俘虜三十六人。而在張廣泗給雍正皇帝的報捷奏折中,提到了一種“箭藥”,“黔省解到箭藥時,署大將軍臣查郎阿會同臣等再三試驗無異。因思此種箭藥原議備今歲行走進剿之用,若分發各營,誠恐安放不能如法。未及敷藥分給,是以此次殺賊未經施用”。

這種箭藥就是之前,貴州苗疆爆發起義時,起義者所掌握的一種令滿清朝廷聞之色變的秘密武器——塗在弩箭上的毒藥“撒藥”。

清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貴州管理,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由於政策推行十分強硬,並且和當地複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於是,大清官兵在西南山區大大體驗了一把治安戰的殘酷,各種暴亂和襲擊連綿不絕。這其中,官員對毒箭的恐慌尤其扎眼。在雲貴官員的奏折中,苗人能夠用“見血封喉”的“撒藥”高效地殺傷大清官兵。這藥發作迅速,中毒者死狀淒慘,十分可怕。這些情緒被奏折放大後統統匯聚到了雍正頭上。千言萬語一句話,苗人有生化武器,我們不敢亂動。

權力這東西看起來來自上方,實際上來自下方。下面的官不配合,上面的皇帝就是空架子。下面的官兒平定叛不利,產生了畏難情緒,皇帝就得解決這種畏難情緒,不然你自個兒當光杆司令去吧。再說,劇毒無比的“撒藥”還是有線索的。雲貴總督高其倬在說了一串撒藥的可怕後提了一句:“聞此撒藥系毒樹之汁滴在石上凝結而成,其色微紅,產於廣西泗城土府,其樹頗少,得之亦難。彼處蠻人暗暗買入苗地,其價如金,苗人以為至寶。”

古人印象中,廣西宛如墨菲斯托治下的庫拉斯特,專出各類玄而又玄的劇毒生物。既然撒藥出自廣西,那就去找出撒藥的撒樹唄?然而,事情沒那麽順利。廣西提督韓良輔派人密訪之後得出結論:“此藥土人呼之曰撒,而漢人則名為藥母。其樹出於左江,時有土人攜來貨賣,並非泗城所產。故撒藥易購,而撒樹則難於尋覓”。就這樣,線索斷了……

但之後清廷運氣不錯,泗城內有個廣西兵認識這東西。清廷這才得知,出撒藥的樹叫栱樹,“向在左江見過,實不產於泗城”。於是,清兵在左江隆安縣橋建村地方找到了三株栱樹,有百餘年樹齡,高約十餘丈,周圍約三抱,當地人叫做撒栱。後經多方探索,徹底搞清了毒樹的情況和製毒的方法:(1)毒樹為栱樹,產於廣西左江附近;(2)栱樹高大,皮厚葉寬,割樹皮取汁凝結,即為撒;(3)將撒與浸泡毒蛇的液體混合,即撒藥

箭毒木,又叫“戈貢”。應該就是栱樹

發現栱樹後,清政府隨即秘密派人予以鏟除,使其‘舊後不致發生”。雍正三年五月十三日,奏報鏟除栱樹157株;八月十八日,奏報“於南寧、太平二府各州縣及各土司境中續查出撒栱毒樹288株”;十一月十四日,奏報鏟除栱樹464株;雍正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查出138株。據史料載,此次鏟除栱樹共計1047株。雍正帝稱此舉“為一大陰德事也”。故事到這還沒完,因為哪怕按照武俠小說的套路,有毒物,那得有解藥呀。現實中也是這樣,面對毒箭造成的傷害,有人獻出了土方。雍正三年五月十三日,守備夏進忠等訪獲解毒藥方,一共兩方,均有內服、外敷味藥。

其方如下:

個得馬、菖蒲、旦金銷、班藤、錠皆結、三哆、秦牆、賴龍、金梟、官藤、喇藤、堆結、鬼棉花根、品藤、勞藤、黃藤、圈藤、星巴金賴、摛龍、金哪、瓦藤、田轄、郡藤、田苞.以上二十五味每味用少許,同後開六味用燒酒一碗煎濃,先灌傷處,余服下。

陛下,太醫不認識藥方,然而,面對千里迢迢送來的藥方和味藥,太醫院諸多名醫也少有聞見,“眾大夫並藥行經紀、委官、采藥等人,俱不能認識”。鑒於前線戰事緊急,雍正將藥方及味藥發到貴州,“遇有被毒弩射傷之人令其試治”。意思就是,太醫們不會用,前線的弟兄們就得人體實驗一下了……

關於其療效,雍正四年七月十五日,時任貴州提督的馬會伯有奏報:“查攻打長寨等處箭傷貴陽營把總王起貴一員,又箭、石等傷兵丁四十七名、土兵二名。除箭傷頭面及致命處所傷重兵丁黃元正等九名陸續身故外,其余帶傷官兵俱用禦賜解毒末藥、草藥,依方服洗調治,已經全愈。”

事情結束了,嗎?那麽這種箭藥真的那麽厲害嗎?根據康勝利等人的《見血封喉樹葉急性毒性研究》一文,灌胃給藥時,水、醇提取物均未引起小鼠死亡(80g生藥量/kg)。但腹腔給藥後顯示明顯毒性,小鼠在1~3h內發生死亡。但是樹葉醇提取物中存在的、直接進入體內後能使動物發生急性中毒死亡的物質究竟為何,尚有待進一步實驗研究。

可見樹的毒性確實存在,但是普通的枝葉吃下去是很安全的,並沒有毒。而作為從樹脂中提取出的毒藥,低溫高溫都會失效,保存期限也很短,即使在大量生產“藥箭”的明代,藥弩藥箭的地位也很低。戰陣之中並無弩的位置“飛標,毒弩,槍、刀、戈、戟等名不一,皆可俾素習精熟者間或用之,不可以齊大隊,為堂堂陣也”;清代不論官民,見陣都依賴火器。苗疆眾頭領起事前的標誌性操作就是“吃血”和熔鑄鉛子,私蓄弩箭根本不是造反的征兆。大清官兵更是沒有火繩槍就不打仗。雙方絕大部分傷亡都是標槍火繩長刀造成的。讓雍正皇帝大費周章要消滅的箭毒木,主要還是在不上前線打仗的官僚奏章中顯威風。

所以,在真帶兵的張廣泗,看藥箭這玩意除了嫌棄還是嫌棄,懶得用。但怕皇帝不高興,最後還得趁著打了勝仗,找個借口,專門跟皇帝解釋一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