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肽對腸胃疾病的調理作用

胃腸疾病基礎知識

胃腸病是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約佔人口的20%左右。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入更為多見,男性高於女性,如不及時治療,長期反覆發作,極易轉化為癌腫。常見的有胃炎、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

胃腸疾病的病因


1、胃炎(50%)

(1)、現已明確Hp感染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有人將其稱為Hp相關性胃炎。但其他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長期反覆作用於易感人體也可引起本病。沙門菌、嗜鹽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可導致急性胃炎。

(2)、年齡愈大,胃黏膜功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損傷。

(3)、過冷、過熱的食物和飲料,濃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調味品、過於粗糙的食物、藥物(特別是非甾體類消炎藥如何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均可刺激胃粘膜,破壞粘膜屏障。

(4)胃內異物或胃石、胃區放射治療均可作為外源性刺激,導致本病。情緒波動、應激狀態及體內各種因素引起的變態反應可作為內源性刺激而致病。


2、腸炎(30%)

(1)、病毒性腸炎

病毒性腸炎見於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貓冠狀病毒等引起的腸炎。在病毒性腸炎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因,而諾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齡兒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

(2)、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見大腸桿菌、沙門菌、耶爾森菌(引起小腸結腸炎)、毛樣產芽胞桿菌、空腸彎曲桿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腸炎)等引起的腸炎。細菌性腸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桿菌最常見,其次為空腸彎麴菌和沙門菌。

(3)、真菌性腸炎

真菌性腸炎見組織胞漿菌、藻狀菌、麴黴菌、白念珠菌等引起的腸炎。真菌性腸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多。

(4)、寄生蟲性腸

寄生蟲性腸炎見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鉤蟲等引起的腸炎。寄生蟲引起的腸炎以溶組織內阿米巴較為常見。

(5)、飲食導致的腸炎

汙染或腐敗變質食物、刺激性化學物質、某些重金屬中毒,以及某些變態反應等都能引起腸炎。

(6)、抗生素導致的腸炎

濫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或出現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腸炎。

3、胃潰瘍(10%)

(1)、遺傳因素 胃潰瘍有時有家族史,尤其兒童潰瘍患者有家族史者可佔25%~60%。另外A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易患此病。

(2)、化學因素 長期飲用酒精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生,此外長期吸煙和飲用濃茶似亦有一定關係。

(3)、生活因素 潰瘍病患者在有些職業如司機和醫生等人當中似乎更為多見,可能與飲食欠規律有關。工作過於勞累也可誘發本病發生。


4、十二指腸潰瘍(10%)

十二指腸潰瘍仍被認為是一種終生疾病。不過近來這種認為多種生物和環境因素僅對易感者發生有害作用的看法已逐漸被以下認識所取代。

胃腸疾病併發症 Vol.03

胃腸疾病併發症


1、胃出血

粘膜萎縮變薄、血管顯露、粗糟食物磨搓、粘膜糜爛出血,以黑便為主要表現,若出血量大時可突然吐血,重者頭暈,心慌、眠黑、大汗、甚至休克等。


2、胃潰瘍性穿孔

消化性潰瘍穿孔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其發生率為5%~10%。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高於胃潰瘍。綜合國內外文獻,前者與後者之比,在我國約為6~15:1,西方國家1953年以前為12~19:1,而60年代以後為6~8:1。潰瘍穿孔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50歲多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多見於40歲以下的青壯年,而胃潰瘍穿孔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居多。

3、幽門梗阻

潰瘍病患者約10%可能並發幽門梗阻,其中80%發生於十二指腸潰瘍,其次為幽門管或幽門前潰瘍。潰瘍病並發幽門梗阻老年人多見,以男性為主。幽門梗阻有器質性和功能性兩種。前者是因慢性潰瘍引起黏膜下纖維化,導致瘢痕性狹窄;後者由於潰瘍周圍組織炎症引起充血水腫和幽門反射性痙攣所致。


4、癌變

胃潰瘍癌變常發生於潰瘍邊緣,癌細胞可浸潤於潰瘍瘢痕結締組織之間。

肽對胃腸的作用


肽是介於蛋白質與氨基酸之間的一種物質,它是小分子、高營養、高活性的,它不經過消化直接通過小腸就到細胞裡了,對人體達到百分之百吸收和利用。我們體內每一個細胞都與肽有關,一切活性物質都是以肽的形式存在的。可以說,人體沒有肽,生命也就終止了。肽的補充直接影響人體生命的品質與長短,它是人體生命的統帥。而國肽膠原蛋白肽,作為一款符合人體飲用的肽,不僅富含18種氨基酸,能夠滿足人體每日所需。此外,還能夠快速被人體吸收,轉化為人體內部的營養原因,有效的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