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州德江:烏江岸邊唱新歌

秋風過烏江,吹彎了水稻,拂黃了菊花。日前,記者走進貴州東北角的德江縣桶井土家族鄉,瓜果飄香,豐收在望,群眾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桶井變了。記者第一次聽說桶井時,伴隨的是“桶井石窩窩,出門就爬坡;望著烏江水,就是沒水喝”的順口溜。長期以來,該鄉一直是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極貧鄉鎮,沒土地、沒資源、沒交通、沒資金、沒產業,不少群眾對脫貧沒想法。

2016年,桶井鄉被確定為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在省級層面成立由省委常委出任指揮長的桶井極貧鄉脫貧攻堅定點包乾指揮部,決心排除一切困難,啃下這塊“硬骨頭”,一場前所未有的決戰在烏江兩岸展開。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2016年以來,桶井以農村公路“組組通”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實施了縣城至桶井的二級路改造等外聯、內聯主要乾道建設,新修通組路56條,優化產業路37條,實現了組組通公路。

同時,動工新建、改建山塘24座,蓄水池35口,水窖200口及攔山溝配套管道。2019年6月,投入8500餘萬元建設的引水渠正式通水,38公里之外長豐水庫的水引入桶井,全鄉2萬餘名群眾的人畜飲水難題、9000余畝耕地的灌溉難題得到圓滿解決。

桶井巨變是德江縣決戰脫貧攻堅成效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德江縣先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項目504個,建設配水管網共3599.86公里;實施農網改造項目288個,全縣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建設農村通組公路2660.8公里,建成連戶路2008公里,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戶戶有連戶路。

產業是農民穩定脫貧增收的保障。德江縣按照“地不荒、圈不空、人不閑”和“長短相結合”的要求,圍繞市場需求選擇產業,大力實施產業就業扶貧,最終形成了“2+N”產業發展格局。

據了解,“2+N”產業發展格局,即打造肉牛、花椒2個主導產業,茶葉、烤煙、天麻、核桃、臍橙5個特色產業,蔬菜、食用菌2個“短平快”產業,帶動生豬、肉羊、禽蛋、油茶、竹子等產業融合發展。

桶井大力推進“村社一體”,盤活“沉睡”的近2萬畝土地,探索形成了地上經果林(中藥材),經果林下套種紫蕃薯、金絲皇菊,或養烏雞等複合種植養殖模式。今年,該鄉23個村種植花椒1.64萬畝,同時在花椒林下育苗金絲皇菊2000畝、育苗套種紫蕃薯5000畝,還發展200畝羊肚菌、80萬棒黑木耳,農民收入來源由過去的單純務工拓展到土地租金、盈利分紅等。

產業不斷壯大,為德江縣減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0元,同比增長10.9%,增速略高於貴州全省水準。今年2月份,貴州省正式宣布德江縣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戰,我們已經取得了決定性成果,但產業發展仍需發力。”德江縣委書記商友江表示,該縣的產業發展還存在產業鏈條不長、附加值不夠高等短板,一些深度貧困村連片規模化發展扶貧產業還有難度,必須加大力度采取超常規手段,推動裂變式發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作為支柱產業,德江縣計劃今年冬季再新增花椒5萬畝以上,並逐漸增加至30萬畝,力爭到2022年再引進花椒加工企業5家以上,產品加工轉換率達85%以上。

桶井還將目光瞄向旅遊。在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的幫扶下,該鄉引進國內知名旅遊投資企業,高標準開發烏江風光。目前,在烏江岸邊打造的“新灘夢嶼”景區已初具雛形。

“鄭家梨,竹園李,場壩的臍橙遍地起;同心菌,黎明菇,長江的肉牛叫咕咕;下坪花椒,新灘旅遊,玉竹山花紅彤彤……”桶井群眾唱上了新山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新偉 吳秉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