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預警! 美國,走向封閉?

6月3日下午三點半,中國教育部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2019年第1號留學預警。預警指出,一段時間以來,中方部分赴美留學人員的簽證受到限制,簽證審查周期延長,簽證有效期縮短,2019年一季度,中國公派赴美留學拒簽率高達13.5%,這對中方留學人員正常赴美學習或在美順利完成學業造成影響。

收縮的不僅僅是簽證,也不僅僅是中國

2017年12月,美國白宮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其中公開表示將限制STEM專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留學生簽證。2018年6月,美國國務院宣布縮減攻讀航空學、機器人學與先進製造領域等理工科中國留學生簽證。最近,美國部分國會議員又提出法案,擬對申請赴美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公民加以限制,如果申請者研究學科在美國“商業管制清單”中,簽證官應將其材料寄回華盛頓進行額外審查。

對於不同國家之間的學術交流,美國也在試圖關緊大門。

紐科·克里夫蘭獎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歷史最悠久的項目,主要是頒發給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最具學術價值和影響力的論文作者。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將2018年度的紐科·克里夫蘭獎授予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34人團隊。但是,因為赴美簽證始終處於“行政審理”狀態,潘建偉最終未能出席頒獎儀式。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今年AAAS的年會主題恰恰正是“科學超越邊界”,鼓勵更多科學外交,以此推動當地科學發展。

潘建偉教授的遭遇不是個例。根據統計,2018年,中方計劃公派赴美留學10313人,其中因簽證問題無法按原計劃赴美331人,佔計劃派出人員數量的3.2%。2019年,1月至3月,中方計劃公派赴美留學1353人,因簽證問題未能成行182人。

一方面,不讓中國的科學家、學者、學生赴美留學、交流,另一方面,對於在美國學習、工作的華裔科學家們,美國的一些部門也釋放出了相當的“敵意”。

還記得去年因為一張餐館收據而被上報警方,被視為“篡改政府文件”的腫瘤教授謝克平麽? 美國有關方面檢查了謝克平教授高達40TB的科研相關文件後,沒有發現有罪證據,最終當地檢察官只能宣布謝克平無罪。

上個月,美國埃默裡大學以所謂“未充分解釋來自國外的經費,以及未充分解釋他們在中國研究所和大學的工作範圍”為理由,解雇了該校傑出終身教授、著名遺傳學家李曉江,由李曉江和夫人李世華教授共同管理的埃默裡大學醫學院人類遺傳系實驗室也被關閉。

不斷升級的限制措施,讓教育工作者和學術團體擔心更多的審查可能會阻礙科學創新,讓有才華的申請者怯步。

為什麽會這樣?在長跑的賽道上,曾經遙遙領先,甩後面的選手好幾條街,卻在某個時刻突然發現,身後的選手離自己好像沒有想象中那麽遠了。危機感的上升、優越感的降低,交織著巨大的焦慮感,心態複雜。

這也就是為什麽在美國一些政客眼裡,中國的崛起,充滿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們認為:那些去美國學習、工作的中國人,都肩負著盜竊美國知識產權的使命;那些技術發展不錯的中國科技公司,身後一定有“情報機關”支持。而中國現在在人工智能、5G技術、量子計算等多領域所取得的一些成績,是因為竊取大量美國知識產權。總之,按照一些人的邏輯,中國的現代化,“是從美國偷來的”。

所以,當中國的科學技術水準在某些方面出現了齊平甚至趕超美國的跡象時,鎖死技術發展路徑、堵死中國在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向上攀升的機會,成為一些政客對付中國的“工具”。

當然, 這樣的限制,也並不只單單針對中國的學者。今年三月,曾獲得圖靈獎的以色列密碼學家Adi Shamir就因為美國簽證被拒,無法參加 RSA 信息安全大會。要知道,這個會議名稱(也是知名加密算法RSA)中的字母 S,正是源自於Adi Shamir的名字。他對於這個大會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而過去每年,Adi Shamir都會在RSA信息安全大會上發表演講,直到今年遭遇拒簽事件。

這還並不是偶發事件。去年 7 月份,世界知名荷蘭籍信息檢索領域知名學者 Maarten de Rijke就寫下了題為“開放的科學“一文,講述自己因為曾前往伊朗出席學術活動並發表演講,由此遭遇了美國拒簽,導致無法出席信息檢索的頂級會議 SIGIR 2018的經歷。在文章的最後,他寫道:我們的門票應該是卓越的科學素養,而不是某人護照上的國家。

美國正在瓦解自身最大優勢?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就曾在自己的書裡提到:“過去幾個世紀,美國吸引了來自歐洲的頂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亞洲人——印度人、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甚至東南亞人。由於美國能接受這些移民,幫助他們融入,並為他們提供平等的機會去實現美國夢,這些不斷被吸引進來的人才也反過來協助這個國家去創造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經商方法。

而今天,美國似乎正在親手破壞這種優勢。

不久前,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就刊登評論稱,美國排擠外國學者,會威脅科技繁榮。兩位來自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教授在文章中指出,自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能成功位於全球科技的領導地位,重要的是來自研究型大學的貢獻。這些高校創造出新的基礎科技知識,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年輕人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很多人選擇留下來做貢獻,成為技術專家、學者與企業家等,這構成了美國保持科技繁榮發展的循環系統,而如今,這個系統正在受到威脅。而威脅產生的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在政治領導人的鼓吹下,不公正地貶低國外學者的成就與貢獻。這並非是美國的精神,限制學術合作簽證嚴重影響了外國優秀人才進入美國,他們原本可為美國的科技繁榮貢獻重要力量。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所長謝淑麗,曾在克林頓政府時期擔任過國務卿助理,主管中國事務。她就認為,這種過激反應,會嚴重損害到美國國內社會,也會影響到美國自己的開放程度,而最終會有損於全球經濟穩定,甚至有可能會威脅到世界和平。

開放包容才是歷史大勢

前幾天,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的一封公開信,在朋友圈被廣為轉發。

信中說,美最近一段時間對學術交流審查愈加嚴格,使得全美各地的國際學生和學生惶惶不安。即便如此,耶魯大學也仍然堅持歡迎來自世界各地有才華的學生和學者共同進行學術交流。今年以來,至少已經有耶魯、史丹佛、伯克利加大、密西根大學、加州戴維斯、特拉華大學、萊斯等7所美國的大學發表聲明,表達對包括華人在內的國際學生以及學者的支持,呼籲學術自由,反對族裔標簽。

去年,中國赴美留學生每學年有36萬人,在美國所有外國留學生中,佔到33%,接近三分之一。每年,美國來華留學生也超過了2萬人。在譚主看來,這些往來於中美之間的留學生、學者,正是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重要的中堅力量,他們橫跨太平洋,推動兩個國家技術知識的交流、社會生活的互相了解,讓兩個不同文化根源的大國,能夠有更多窗口來觀察和理解彼此,攜手向前。任何排斥或者限制這股交流力量的舉動,都將被時間證明是可笑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