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曉春:技術越進步 越是會將人類的工作簡單化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劉曉春

  你的工作技術含量高嗎?

  對,我問的是你所做的工作技術含量高不高,不是你本身的技術含量高不高。有區別嗎?區別大了!你博士畢業,知道這,知道那,會研究,會分析,這是你的技術含量。你的工作,主要是匯總報表,並且這些匯總都是計算機系統自動完成的,然後你對數字做一些文字說明,這是你工作的技術含量。

  01

  銀行櫃台,在還沒有計算機的年代,櫃員基本需要這些技能:快速點鈔;識別真假幣;各種業務的會計分錄;流水账、分戶账、明細账、總账之間的關係;各類業務的利息計算,並能向客戶進行解釋;清分、捆扎現鈔;清點並保管零頭箱;填寫各類憑證並分類保管;保管好業務章、名章;清掃營業場所;按照營業時間準時開門、關門;庫房管理和守庫值班;快速、準確地打算盤;耐心、熱情、專業地與客戶交流。

  現在銀行櫃員只要知道客戶需要辦理什麽業務,然後把客戶名、账號、業務種類、金額等基本要素輸入電腦、收付現金、列印憑證;另外是清點並保管零頭箱、業務章和名章;熱情接待客戶。其他都由電腦、點鈔機、捆扎機、保安、現鈔押運公司解決了。

  從技術含量看,現在銀行櫃員比以前的差遠了。從管理上說,現在也比以前相對簡單。櫃員都辛苦,都希望調離這個崗位,但以前的業務技能要求高,很難找到替補人員,現在則相對容易。同樣原因,以前櫃員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也比現在複雜而困難。現在的櫃員可以不懂會計、不懂核算、不懂科技,如果這些都不懂,所以也就很難作案。

  但奇怪的是,以前銀行招櫃員,高職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都可以;現在基本上都要大學本科。可以說,櫃員個人的技術含量高了,工作的技術含量卻低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許多業務客戶不需要到銀行網點辦理,自己可以在網上、在手機上辦理。這不是客戶的技能提高了,而是科技讓業務辦理所需要的技能降低到一個外行只需簡單操作的程度。那麽,今後對銀行櫃員,或銀行網點工作人員技能要求會是什麽?我覺得應該是高科技基礎上的高技術含量技能。

  02

  黑格爾辯證法三大規律,其中一個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即所謂正反合,認為一切事物發展過程都可以分成三個有機聯繫的階段:首先是發展的原始狀態,是“正”;其次,是對立面的出現,是“反”;第三,對立面的統一,是“合”。“合”是“正”與“反”的升華,不是“正”的簡單恢復。銀行櫃員技能的演變,可能正是遵循著這麽一個規律。在沒有應用計算機前,操作技能的要求高而且多;有了計算機以後,操作技能的要求低而且少;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業務的發起和操作都由客戶和系統完成了,這個時候如果客戶還要到網點,所要辦理的業務一般不會是簡單操作類的業務,一定是他自己在網上和手機上辦不了的業務,當然也是網點自助設備辦不好的業務,比如,大型項目的融資安排、家族資產的傳承方式、企業或個人家庭資產的整體配置、保險方式的選擇、複雜理財產品的原理等等。這些業務所需要的技能,是手工條件下的技能不可比擬的,真的是需要大學生、研究生的素質。這個時候,工作本身的技術含量和員工所具備的技術含量,或許可以達到一種相對吻合的境界。

  這是一個銀行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趨勢。不僅銀行營業場所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其他業務部門也有這樣的趨勢。比如清算部門,以前大量的記账、對账、憑證管理等工作都被科技系統解決了,表面看,這個部門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員,更何況以前需要的主要是簡單重複的操作性技能。但實際上,這個部門留下的少量人員,需要有更高的業務技能。清算部門是銀行的心髒,所有部門的業務最後都要通過這個部門入账、收支、核算,需要懂得每一筆業務的每一個記账環節和規則,隨時應對業務創新和調整,並依據這些來調整業務流程和規則,提出系統更新和升級的業務需求。在手工條件下,許多業務細節可以由相關環節的員工學習和掌握,但在科技條件下,留下來的業務人員就必須懂得所有環節的細節,但他們已經沒有手工操作的機會去體驗這些業務細節,因此需要對各類業務,包括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有很強的領悟能力。

  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問題:技術代替的是人的低技術含量工作嗎?顯然不是,技術實際上是讓人可以低技術門檻的進入工作,同時需要少部分人掌握更集中、更高含量的技能,以使技術進一步降低工作的技能。所以,個人技術含量高,不一定做的是技術含量高的工作。

  03

  再來看傳統技術條件下江南農民的技術含量。他可以不識字,但他必須會使用鋤頭、鐵搭、鐮刀、鐵鍬、犁、扁擔、耙、脫粒機等農機具;要會揚谷、脫粒、曬場;雖然不懂物理學,卻知道挑水挑糞時液體表面要放一塊小木板或一些竹葉,以便挑擔途中液體不會潑灑出桶外,當然他也會利用扁擔的彈性以減輕肩膀的負擔;他不懂天文學,卻會看雲識氣象,會看日頭估算時辰,也會看日頭辨別方向;他不懂植物學,卻懂得麥子、稻子、棉花、油菜、玉米以及各種素菜和雜草的脾性、生長、養殖規律;他不懂動物學,卻會養雞、鴨、豬、狗、牛、羊、魚類,並且知道它們的脾性,比如趕牛犁地,是需要和牛有交流有默契的;他在使用農具、挑擔、搬運、開渠、駕車等作業中,各種動作都是符合我們所學的力學原理的。改革開放、現代農業的發展,許多農民離開土地,進城打工,許多打工所需技能的技術含量,與一個農民的技術含量差距太遠了,許多純粹是體力活。然而,農民工的收入卻比當農民多多了。

  紡織車間同樣如此,現在紡織車間的工人,只要按按鈕就可以了,與以前沒有文化的紡織女工相比,現在才是真正的簡單重複勞動。

  有一種說法,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物聯網等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標準化的、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崗位,將被技術和機器所代替,這會造成大量這類崗位的消失和人員的失業。所以,人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能,才能適應新技術條件下激烈的就業競爭。是這樣嗎?恐怕不一定。

  從技術的發展看,就是不斷地將人類工作標準化,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但並不是挑簡單的、重複的工作替代。事實上,技術更希圖解決的是複雜的、單純靠人類肢體完成不了的工作。所以,技術越是進步,越是會將人類的工作簡單化。這和資本的動力是同向的,資本希望市場有大量的中產階層,可以消費資本的出產品,但就企業內部,資本希望擠出企業內部大量的複雜工種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技術越發展,將創造越多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壓縮中、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從經濟現象看,就是低層沒有上升的通道,中層分化,貧富差距拉大。

  04

  昨天和搞金融科技的朋友聊天,談到了數字經濟替代了大量線下商戶的就業崗位,創造了大量快遞小哥的工作崗位。我們仔細想想,技術發展並不會造成失業,只是一定時期勞動崗位轉移過程中的結構性失業,但新就業崗位的技術含量確實降低了。不是說快遞小哥完全沒有技術含量,他需要會開車,有高超的行車技術,會與交警周旋。但與商店營業員相比,技術含量是要簡單許多,更不要說與農民、與工廠的電工、機修工相比。還有科技公司,他說,碼農一詞,是這個群體的自嘲,一定意義上說,他們是科技公司的藍領工人。碼農們每天沒日沒夜做的就是簡單的重複勞動,他們工作的成果很有科技含量,但他們的勞動本身並沒有多少科技含量。我說,科技公司用他們大量簡單重複的人工勞動乾掉了其他行業的簡單重複勞動。

  在學校和學生交流,學生最常問的問題是,在銀行,哪些崗位比較有發展前途。和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交流,最大的煩惱是,在大學學了許多知識,以為工作後可以大展身手,卻發現工作崗位每天是簡單重複的工作,枯燥乏味,所學的知識無用武之地,看不見未來。

  科技和分工的發展,毫無疑問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同時,也確實使工作簡單化了。但同時,我們勞動人口的知識結構在這幾十年來有了巨大變化,即識字率、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越來越高,這從一個方面產生了勞動人口知識結構與勞動崗位技術含量結構的錯位。這應該也是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產生民粹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技術進步,帶來了勞動的簡單化,但並不一定能帶來勞動輕鬆、愉快,這種理想的實現。996階層的產生,是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古代有士、農、工、商的劃分,我們可以把它們定義為階級,也可以定義為就業崗位的層次。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社會不可能拉平就業崗位的層次。也就是說,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含量一定是有差別的。同時,人自身的技能含量也一定是有差異的,因為這樣的差異,他對就業崗位就會有相應的訴求。如果大部分這樣的訴求能夠得到基本滿足,這就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否則,難免會產生社會動蕩。因此,在科技進步高歌猛進的今天,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要關注科技進步對就業的影響。要研究科技進步創造就業崗位的數量,還要研究科技進步對就業崗位結構的影響。關鍵是,在科技的進步中,要研究預案,怎麽處理好不同層次就業崗位的比例,不同層次就業崗位的結構與就業人口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的匹配度,減少轉換過程的震蕩。

  (本文作者介紹:浙商銀行原行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