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冷兵器歷史上劍為什麽最終被刀取代?

刀劍都是冷兵器時代的單兵武器,劍比刀出現得更早,後來劍漸漸沒落,而刀卻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其中原因比較複雜。從考古方面看,刀劍出現在青銅器時代(主要是商周戰國),諸多的出土文物青銅劍就是明證,而青銅刀卻是少見。究其原因,開始的刀劍製造工藝都是澆鑄成型之後打磨而成的,青銅刀因為材質較脆不利於砍以及費用高昂失去了實用價值,故而沒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廣泛應用。

而青銅劍一開始出現就是王侯貴族文人們佩戴的,是身份的象徵,它的主要功能是刺,不象青銅刀那樣容易缺損,所以青銅劍得到了更好更廣的發展機會,製造工藝由澆鑄打磨向精心鍛造發展,最著名的就是越王勾踐劍了。

所以,在青銅器時代,劍的無比輝煌是刀無法比擬的。因為鐵器比銅器更具韌性,使得刀的主要功能(砍)得到極大發揮,也因為鐵礦比銅礦儲量更多、鐵器比銅器更加容易加工鍛造,所以到了秦漢以後,鐵器的出現讓刀迎來了強勁的發展機會。從此,劍雖然也還作為武器使用,但是已經日漸式微了;刀在實戰中得到普遍應用,就一直穩據著冷兵器時代的一哥地位。

刀劍發展史出現這種變化,我認為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從製作工藝來說,劍的製作要比刀難度更高、過程更加繁複

劍是雙刃的,身窄而薄,前頭很尖利,所以造劍的材質和冶煉工藝要求都很高,否則的話劍就會容易折斷、缺損而且不易修複,從而失去使用價值;而刀身較寬,刀背較厚,一般不會折斷,就算刀口缺了,它也不會失去砍的功能,所以造刀只要把刀刃做好就行。

有句話叫“十刀一劍”,意思是製造同等質量的刀和劍,造劍花費的時間是刀的十倍,刀更加適合大規模隨時隨地生產。在戰場上,刀劍作為武器使用,都是易耗品,需求量很大。所以,從規模戰爭的武器需求量來說,劍已經不能用作主戰武器了。

二、刀和劍都是單兵武器,劍更適合單挑,刀更適合群體作戰

戰場上,兩軍相遇,都是見敵就刺,見敵就砍的,刺殺是一條直線過來,很容易被對方閃開,一擊不中自己的命就掌握在敵人手上,砍殺是一條橫線掃過來,敵人難有閃避的機會。在春秋戰國以前,士兵的盔甲裝備不是太好,劍的刺殺功能可以得到較好發揮,青銅刀由於其自身的缺點局限,未能在戰場上佔據主導地位。

秦漢以後,比銅器更具韌性和硬度的鐵器出現了,使刀的砍殺功能得到了充分體現。從騎兵作戰的特點來看,砍殺比刺殺更具殺傷力,所以秦漢以後組建的大規模騎兵隊伍使用的武器都是刀而不是劍。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的騎兵隊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也是戰鬥力最強的,就連馬背上的民族——強悍的匈奴騎兵也對漢騎聞之色變、退避三舍。就算是步兵作戰,刀也是比劍具有更大優勢。因此,刀比劍得到了更加廣泛的使用和更好的發展。

三、從刀法和劍法比較來看

劍法以刺為主,還有削、劈、點、掛、撩、挑等,講求靈動飄逸變化多,鑄劍難學劍更難。

四、從刀劍的結構特點來看

刀刃鋒利,刀背寬厚,沉穩有力,一刀砍下去,刀痕深而開口闊,敵人更易失去戰鬥力甚至斃命,刀也更加容易拔出來對付下一個目標;而劍身較輕較窄,一劍刺過去,創口較小,除非刺中要害,不然敵人還有戰鬥力的,如果是用劍來砍,則有可能被夾住無法及時拔出,從而露出致命的空擋,這個也是劍在實戰中的一個弱點。另外,在防守方面,刀厚而寬,用來擋隔、攔截敵人的進攻也比劍更有優勢。總的來說,刀比劍更符合人體力學原理。

五、從歷史事實來看

武將們腰間的佩劍其實很少用於搏鬥,平時是顯示其武士的身份(韓信落魄時就整天劍不離身,遊弋於街頭),訓練、作戰時就是號令的指向了,振臂一揮,寶劍指向哪裡士兵就衝向那裡;文武大臣都以得到皇帝賞賜的寶劍為榮,到國民黨時期,蔣介石更以授予蔣中正佩劍給將領們激勵他們。遊俠腰間的寶劍則具備實戰和身份象徵兩種功能。而刀因為其實用性,從秦漢以來就一直是主戰武器,歷朝歷代的步兵騎兵都是用刀的,到了近現代的清兵、太平軍、義和團、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貼身肉搏所用也都是刀。

綜上所述,劍的逐漸沒落和刀的不斷發展完善就真相大白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