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駐港軍官首次開講,透露了哪些資訊?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

4月7日22時30分,中央一套《開講啦》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駐港部隊某教導團參謀長潘峰。

按理說,現役軍人上《開講啦》也不算是啥新鮮事,此前海軍遼寧艦艦長劉喆、火箭軍“東風第一旅”旅長王錫民等人的演講,都曾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和持續分析。但這次由於是一向被認為“神秘”的駐港軍官首次以主題演講加現場即興問答的形式公開亮相,因此也引起了很多關注和點讚。

筆者認真觀看了這期節目,感到節目中透露了很多值得關注的信號,為我們打開了觀察和思考駐港部隊一扇新的窗戶。

1.“怎樣才能嫁給駐港兵哥哥?”

要不是參加這次節目,你很難想象會有這樣接地氣、充滿年輕人風格的問題出現在官媒上,並且駐港軍官機智、幽默地作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實現第一步,你要找到一個駐港的兵哥哥;或者換種思維方式,找到一個男朋友,讓他成為駐港兵哥哥!”這段話逗得現場觀眾哈哈大笑。

我感到,這一問題充分說明了這次開講的最重大意義——駐港部隊正在以更貼近時代、更加鮮活的方式來展示自己、宣傳自己。

其實,駐港部隊在進駐香港之初,就開設了新聞發言人辦公室,與新聞傳媒建立了密切的聯繫,遇有重大事件都會及時發布資訊。與此同時,駐港部隊的新聞報導也十分活躍,我們經常能夠在境內外的媒體上看到駐軍的各類新聞,以及官兵出現在鏡頭前接受採訪。

但這些採訪都是那種傳統式的採訪,透過這些資訊的發布,人們了解到的是部隊動態,很難通過這種一本正經的採訪,能夠對這些官兵的個性、愛好、經歷等有所了解。可以說,這些曾出現在媒體上的駐港官兵的形象是模糊的,很難會被閱聽人記住。

而這種形象展示、情感交流的方式,正是《開講啦》之類節目的特長。通過講述人的個性化表達,人們可以構建起一個更加立體的駐港軍官的形象,從而對這支部隊更加熟悉、更加親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宣傳展示往往也能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目前,軍事類公眾號超過700個,陸軍一半的集團軍和其他軍種多個軍以上部門均開設有微信公眾號。筆者在檢索中還未發現有駐港部隊的官方公眾號,或者其他新媒體的宣傳平台。但筆者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駐港部隊在新媒體宣傳方面也必將有很大的進展,必然會擁有自己掌握的發聲途徑,以更多彩的形式來展示官兵風采、宣揚部隊成就。

2.“神秘——交流——敬重”三部曲

在現場互動環節,來自香港的蔡嘉苓作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總結,那就是香港市民對駐港部隊的認識變遷,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神秘、交流和敬重。筆者深以為然。

所謂神秘,就是駐軍進駐後采取封閉式管理,與香港市民交流接觸不多,加之此前港英時期的各種負面宣傳,老百姓對駐軍多抱有負面觀感,所以雙方基本上處於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各自相安無事。如同採訪中所說,很多香港市民親切的稱呼駐港部隊為“影子部隊”:始終陪伴在你身邊,但是跟影子一樣卻從來不去打擾你的生活。

所謂交流,就是駐軍采取軍營開放、無償獻血、義務植樹、慰老愛幼等活動,構建起了熱心公益的形象,讓香港同胞感受到駐軍守護香港安全穩定的責任擔當。

敬重,是軍民之間密切交流產生的良好結果,是香港市民發自肺腑的對駐港部隊的尊崇與敬佩。比如,在昂船洲軍營開放時突降暴雨,市民自發為站崗的海軍士兵打傘,這就可以看作是敬重的一種表現。

但筆者也感到,這樣的交流中也有一些值得深入挖掘的部分。

比如,節目中提到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黃逸晴同學,曾經給駐港部隊寫過一封“情書”。姑娘在信中回憶起在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的難忘經歷,更是港味十足地表達了自己對駐港部隊的情感。但透過節目也能夠看到,這位女大學生從夏令營結業後與班長並無太多聯繫。

黃逸晴曾參加青少年軍活動(圖/央視軍事報導)

那麽值得思考的是,在香港青少年離開軍營夏令營之後,如何以適當的形式保持軍訓教官與受訓學員之間的交流聯繫,始終維系軍民之間這種情感的黏度,使得更多的香港青少年成為愛國愛港的種子?再比如,如何緊貼時代,推進軍民交流項目的創新發展?這些,都需要不斷地適應新形勢,做出新的嘗試。

3.“駐港部隊是有一個先訓後補的體制”

登上演講台的潘峰有兩個身份。先說第一個身份,駐港部隊某教導團的參謀長,主持人小撒也問了他的身份和工作。

其實,教導團就是擔負駐港部隊新兵訓練的專門機構。與一般部隊新兵訓練3個月、完成基礎科目訓練任務就下連不同,駐軍實行先訓後補體制,新兵入伍後,先在港外訓練一年,掌握了一名戰士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戰鬥員後,再整建制補充進港,替換滿服役期出港的戰士,這就確保了港內的兵員數量始終不變,而且始終充滿戰鬥力。

實施先訓後補體制,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比如,美軍各軍兵種都有新兵訓練中心,訓練合格後才能補充進部隊。美軍特種部隊計程車兵要求尤其嚴格,必須先實施為期3—6個月的個體素質訓練,掌握特種作戰基本技能,然後進行嚴厲的考核,待考核合格之後才有資格補充進入特種部隊服役,接觸複雜的特種作戰戰術,把單兵的能力融入到分隊整體能力之中,以形成並保持高水準的戰鬥力。

目前,在我軍很多部門都推開了先訓後補體制,在使命任務需求主導下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和品質。相信隨著我黨我軍高科技水準的提升,先訓後補體制必然會成為全軍通行的兵員補充方式。

4.“比預想提前了八秒鐘”

潘峰的第二個身份則是特種兵。根據節目介紹,他於2008年交流至駐港部隊特種分隊,從排長乾起,先後擔任連長、營長,參與了“香江衛士—2015C”、“和平友誼—2016”中馬聯合軍事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從節目中可以管窺駐港部隊特種兵訓練的細節。

比如,潘峰觀看電影《孤獨的生還者》,目睹直升機抵達目標地域、特種兵實施滑降時被火箭彈擊中而機毀人亡的情節後,感受到深深的危機感。他在組織直升機滑降訓練時,要求改進下滑方式,把直升機和特戰隊員暴露在敵方的時間控制到最短。參加“香江衛士—2015C”演習,22個特戰隊員在22秒內全部滑完,比計劃時間提前了8秒。從這個細節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駐港特種兵處處以實戰為導向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潘峰帶領特種兵參加中馬聯演的細節也值得玩味。一開始,他不自覺地從內心裡看不起這個東南亞國家的軍隊。這或許也是很多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普遍重視美國、俄羅斯等大國軍隊,但忽視了與中小國家軍隊學習交流的機會。通過同學的電話,他才了解到馬軍在叢林作戰方面有巨大優勢,這才放低姿態虛心向馬軍學習。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駐港部隊能夠走出國門參與聯演,不但開闊了眼界,還交流到了很多實用的作戰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必須擺正心態,把每一次聯演都當作是寶貴的課堂。

節目也展示了駐港特種兵的狼性血性。比如,班長宋德貴在胳膊脫臼之後,忍著劇痛打完全部拳術動作,副班長朱綿超在肘擊木板時被木屑刺破眼角、血流不止,以及特戰女兵與男兵一樣完成高難度的訓練動作,等等。筆者在觀看節目時感覺很揪心,也十分敬佩這些能夠以巨大毅力克服巨大疼痛的駐港軍人。

5.“九點零一秒也不行”

在潘峰的演講中,切入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射擊的場景。當時他帶著戰士進行射擊訓練,眼看要到九點了,還有兩三組沒有打完,潘峰本想繼續射擊,卻被連長堅決叫停。後來他才知道,所有的實彈射擊都要刊登《憲報》,按照規定的時間才能組織,哪怕超過一秒鐘都不行。不只是射擊,艦艇出海、飛機升空、部隊進出等,都得嚴格按法律來辦。

香港的法律與內地截然不同,對於駐港官兵來說,不但要遵守全國全軍性的法律法規,還要嚴格遵守香港的各項法律,這對官兵的法治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潘峰的演講中,我們得知駐港部隊港內營區都不響軍號,而是改用鬧鐘來叫醒大家。

一位香港政府高官這樣評價說:“原駐港英軍年均發生70余起庭審案件,駐港部隊多年來卻秋毫無犯,非常了不起。”駐港部隊之所以能夠取得碾壓英軍的成績,離不開對法治的嚴格遵守。

當然,這期《開講了》透露的資訊還有很多,因筆者能力精力有限,不能一一為諸君評點解讀,有興趣的不妨去看一看演講影片,一定會讓你很有收獲。

總之,我從這一期節目中,能夠看出駐港部隊的很多新天氣新風貌,也期盼著駐港部隊能夠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擁抱新的時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