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野性的呼喚》電影版:被工業流水線規訓的經典,徒有其表

傑克·倫敦經典小說《野性的呼喚》,被福克斯搬上了大螢幕。

電影看不出福克斯應有的水準,甚至看不出導演前作《瘋狂原始人》裡叫人驚豔的痕跡。

原故事的深度內核,被處理得扁平化、低幼、套路化。

視聽語言和特效依舊在線,首先我們要誇獎電影中的所有狗子們“演技”全部在線,對比隔壁新版《獅子王》中獅子們被網友吐槽看不出喜怒哀樂表情的“面癱臉”,《野性的呼喚》中的狗狗們面部表情委實生動太多

風雪夜大戰之後,落敗的哈士奇轉頭離開之前,無辜的表情瞬間不複凶狠、而多了幾分“家養傻二哈”的特質。

電影增添可可愛愛添加劑的效果,毫無疑問很鮮明,但偏偏是這份“可愛”,加法很一言難盡。

低幼化溫情

一,規避血腥殘酷因素,替換為可愛溫情特質。

《野性的呼喚》原作相當粗糲殘暴,主角巴克從陽光明媚的莊園被騙被賣到被淘金熱主宰的冰雪之境,殘酷過程中他學會了一整套暴戾的生存技能。

雖然整體形象依舊偏正面、但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可以稱得上有幾絲“黑化”,可電影中的巴克表現猶如普通忠犬,和一系列動畫中可可愛愛的狗子沒有區別。

原著中細膩的殘酷描摹、深沉的思考比照,就這樣被變成了“又想騙我養狗”系列。

原著中巴克到底冰雪之國的第一天宛如噩夢,親眼看見一隻叫Curly的狗被撕碎,鮮血淋漓中開膛破肚的場面、反覆入夢難以成眠。

巴克和領頭的哈士奇Spitz的爭鬥中,狗群其他小夥伴們的態度也非常狼性、粗糲、冷硬,動畫電影裡被改成了巴克以德服人、被欺凌的小可愛們一呼百應的模式。

削減改編殘酷部分,讓影片顯得對兒童更友好,這樣的思路很好理解;但原著內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極端環境的異化效果,惡劣生存境地磨滅溫情之道。

電影細枝末節裡的調整,暗戳戳削減殘酷感,而營造“可愛”質感,是否舍本求末?

雖然電影依舊保存了某些殘酷質感,但整體而言似乎是加了一道低幼化的柔光濾鏡

原作中的殘忍暴力描述,並非為了營造大尺度重口味的感官體驗而存在,撕咬、鮮血等殘酷畫面都牢牢服務於敘述主旨和內容核心。

改編電影版捨棄這些部分的同時,也便丟掉了故事的幾絲魂魄

二,套路式動畫誇張濾鏡,削弱真實質感。

巴克在南方的溫柔歲月,電影裡用了非常動畫式的誇張表達:狗子一路狂奔、宅子山搖地動。

主人拖著他一路走過,地毯全部被拽起。

滿桌菜肴被他狼藉糟蹋、重要拍照場合被他搶鏡。

這些都是動畫電影中非常常見的誇張化套路,原本沒問題(僅僅是套路嚴重而已),但出現在《野性的呼喚》中很有問題。

一是誇張感,二是喜劇性

這樣漫畫的、非現實的、誇張的表達,非常削弱原作現實向的真實質感

小說的主角雖然是一隻狗,敘述視角時常從狗的內心感官出發,但這並不意味著《野性的呼喚》就是誇張或非現實向的。

可是電影裡的表達,非常干擾現實質感。

無論是廚娘們雷厲風行在巴克到來之前收好食物,還是後期巴克和他的雪橇小夥伴們風馳電掣來到鎮上時眾人避讓的場景,都同樣帶著動畫套路的誇張感、喜劇感,對電影的現實基色毫無加持效果

動畫題材的類型本身,並不意味著和現實感的隔絕,更不意味著表現深度有限。優秀的合家歡動畫電影比比皆是,都發掘出了遠超“圖一樂”的深層寓意。

此處電影中我們所謂的指動畫套路組合,是指某些帶著鮮明誇張色彩的放大動作、擬人節奏的橋段合集。

這樣的方式本身缺乏特定意義,風格的套路化痕跡又太過明顯,很容易一秒將人代入某種特定的類型語境中,不尷不尬、不上不下。

三,細節被整合進流水線產品

原著中巴克深愛的主人John Thornton,最後一個階段才上線,在巴克經歷了南方法官、北方郵差、暴戾淘金者之後,才終於登場。

電影中保留了這樣的歷時敘述骨架,但一言不合就暗戳戳安排偶遇。

巴克到北方下船的第一天就遇到了Thornton,還發生了撿口琴的可愛小故事;巴克拉雪橇送信抵達小鎮的畫面中,這位未來的下一任優質主人也總能擁有姓名。

言情劇一樣的多次、反覆、頻繁偶遇,究竟是為什麽?

醒醒啊大狗子,拿錯劇本了啊!

郵差送信時期,巴克的兩位主人Francois和Perrault都是男性,電影中改成了一男一女。

巴克深夜想睡進帳篷,將女主人平移擠出、被發現之後自己反被扔進雪地,這個動畫感濃鬱的橋段,依舊是為適應電影的模塊化套路而更改原作。

所謂尊重原著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一比一照抄,小說和電影是不同載體、改編不可避免;《野性的呼喚》是一部中篇小說,內容體量對於90分鐘的電影來說顯得有些超負荷,所以刪減也同樣不可避免。

影版對比原小說,缺的不是名場面的數量,而是名場面的深入程度。

舒心醬並不讚成大IP書粉們動輒抬著原小說出來罵影視劇魔改的做法,載體不同、年代背景不同很多改編無法避免,更何況某些所謂大IP本質上也不過是地攤文學。

如果影視劇改編能提升原小說水準,那麽改動無可厚非、反而是加分項。

《野性的呼喚》電影版加分了嗎?

沒有吧。

閃閃發光的原作,變成了被規訓的流水線產品。

舒心結語

嚴肅文學史上素來不缺對《野性的呼喚》或《白鯨》等作品中動物象徵意義的探討,從某種程度上說傑克·倫敦對巴克內心情緒、意識、鄉愁等的描述早已經是完完全全的“人化”模式,肢體外觀和拉雪橇等工作內容是動物,但感知情緒和意識思維和人類完全沒有區別。

白雪茫茫的極寒之地,巴克回憶起溫暖的南方莊園歲月,危機關頭他又仿佛被血液中古老的天性所指引。

在人類文明的規訓和自然本能的牽引之間,巴克最終做出回歸荒野山林的選擇

作品中擬人視角、動物視角、全知視角細密融合,會從巴克的觸覺寫嘗到雪花,也會以第三人稱旁觀的視角推進進度條,還會偶爾加入全知的上帝視角。

與其說切換敘述角度多流暢多值得關注,不如說傑克·倫敦對生命的價值思考,超越了常規的刻板的“人/動物”界限,而指向更久遠更古老的意義體系。

電影中巴克最終加入狼群,姿態很拉風、畫面很好看,但總是缺了最重要的一口氣

電影似乎並非從小說出發,定製最適合的影視化;而是拿著一套工業動畫電影的模板,將原作閹割嵌套其中。

對比《野性的呼喚》主題,這太諷刺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