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湖”之外是非多,負能量就不能是好電影?

作為中秋檔最受矚目的影片,《江湖兒女》上映後雖然未能在票房上創造過多驚喜,然而在影片之外發生的一場江湖恩怨反而比影片中的江湖世界更為出彩。

事件的起因是《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看了影片後發了一條微博,認為影片貫穿著負能量,灰暗的鏡頭下講述的灰暗故事讓自己覺得無趣,內心添堵。

之後《江湖兒女》的導演賈樟柯時隔一天針對胡錫進微博的觀點一一作了說明,並認為說真話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目前賈樟柯的這條微博置頂的圖片除了在朋友圈瘋傳,也在網絡媒體引起廣泛的討論。或許為了消除事件的影響,胡錫進在那條微博發布後不久就刪掉了原微博。

然而就在大眾以為此事就這樣告一段落時,胡錫進在今天又發了新的微博,再次對事件進行了新的回應,除了再次指出自己被影片名欺騙,也暗諷導演承受不起影片被批評。

其實無論以二人微博分別擁有的一千多萬的粉絲,微博下幾百到過萬的轉發與評論,還是二人各自的主流媒體人與國際電影導演的身份,其一言一行引發的影響力自然比普通大眾要高的多,而這次針對電影層面的討論也早已超越事件本身。

爭論中的《江湖兒女》真的是負能量滿滿?

首先,就事論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次的影視批評呢。的確如外界認為的那樣,《江湖兒女》是一部存在爭議的電影,在不同的觀眾之間給出的評價不同也實屬正常,因此影片收到不同的聲音,乃至受到批評這些也都無可厚非。

其次,電影作品雖然需要接受外界的批評,但更需要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給出專業性的分析,提供出有責任感的態度。在【話娛】看來,專業不僅僅是對電影創作人員而言,對於影視評論者也是如此,批評者一味的罵街或是宣泄表達情緒不滿,對於創作者以及作品本身無任何意義。

而我們回頭看一下胡錫進的這次的評論,其評論內容更多是針對《江湖兒女》影片沒有給出其心中想要的江湖世界,情感上沒有讓其心中愉悅或是感動落淚,只是緊緊扣住影片的價值觀,評論的核心並未涉及到影片的主題、敘事、人物等內容層面,或者是攝影、音樂、表演、導演手法等創作層面。因此這樣的評價對於電影創作者沒有什麽參考,對於社會大眾也沒有任何價值。

當然《江湖兒女》這次遭到的批評也不是個案。幾年前薑文的《讓子彈飛》在上映時也曾遭到了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郭志堅在部落格上的聲討,後者指出影片的髒話、血腥暴力以及情色帶壞了風氣,影片毫無社會責任感。

這一觀點當時也迅速在網絡上發酵,雖然有個別網友認同,但更多的主流觀眾以及媒體紛紛認為郭志堅這種用道德潔癖來評價影片未免過於矯情,更指出按照郭志堅的“很黃很暴力”觀點,我國四大名著中恐怕也都應該成為禁書了。

最後回到影片本身,【話娛】在《江湖兒女》影片上映後觀看了這部電影。從影片內容來看,影片與賈樟柯早期的電影在風格上存在很明顯的不同,但在故事表達上依舊延續著其個人的表達,有著導演個人對江湖世界獨特的理解。只是導演內心中的江湖和黑幫不同於以往商業片常常看到的江湖恩仇。

賈樟柯對於江湖的理解似乎更為寫實化,也帶著文藝色彩,這也是影片與很多主流觀眾心中存在的落差的原因,但也並不說明影片在敘事上,在影像表達上有問題。

電影是造夢還是寫實?

電影雖然具有娛樂性、藝術性,同時也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優秀的電影都傾向於做到三者的統一,但這並不意味著三者之間有高下之分,更不意味著三者之間不能分割,不然電影也就不會存在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劃分了。

具體來說,電影有寫實的一面,但也有造夢的一面。文藝電影多寫實,商業影片多傾向於給觀眾造夢。二者存在同一個體系當中並不衝突。

無論突出藝術性,還是強調娛樂性,電影也都是創作者的個人表達,健康的市場也應該百花齊放,過於統一只會走向電影的單一,不利於電影產業的發展。

而縱觀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電影人,其早期的作品在視角上也多選擇底層小人物,突出社會存在的問題。作為電影人,他們沒有選擇粉飾現實,也沒有對一些問題視而不見。寫實性是這一代導演的特點,也是其可貴之處。作為觀眾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沒有給這個社會與這個時代唱讚歌而否定他們電影的價值,更不能因為電影過於樸實而失去商業電影中存在的娛樂性而大力批判。

電影不是宣傳工具,即便放在商業化最高的好萊塢,除了突出特效和動作場面的商業大片,也依舊活躍著一些有藝術價值的文藝片。而諸如《窮街陋巷》、《計程車司機》、《逍遙騎士》等影片之所以能夠成為影史經典,也絕不是因為其中的故事好看,或是讓人心情愉悅或是感動落淚,更多還是源於導演對於影片的駕馭能力,對於社會的獨特觀察和思考。

社會在發展中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無論是青年人的迷茫,還是底層人的生存困境,這些也都是廣泛存在的,更是無法回避的。而敢不敢承認,敢不敢面對這些問題,不僅僅需要勇氣,更反映創作者的態度。

而如果總是以“好人必有好報”、“正能量的電影才是好電影,電影不應該存在負能量”、“電影中不能沒有好人”、“電影必須是happy end”等畸形標準來衡量或是要求電影,只能讓電影顯得假大空,脫離最簡單的真實客觀。

作者:雪夜我獨行

責編:如謙

副主編:如謙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快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