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什麽把影迷逼成了“杠精”?

作者 |方之瀾,清華大學

《流浪地球》的評分爭議終於暫告一段落了。

自上映以來,《流浪地球》引發的口水戰一波三折,甚至比電影本身更博人眼球。先是短期內好評如潮,口碑積累助其票房成功逆襲;後是豆瓣上大量“一星”湧現,《流浪地球》被諷以“太空戰狼”。

接著,對豆瓣“一星”評價不滿的人責怪豆瓣監管水軍不力,並猛烈抨擊其評分漏洞:當用戶修改評分,原來點讚的數量仍會保留。大量用戶蜂擁進入各大應用商店,轉而給豆瓣打上“一星”。這場鬧劇最終以豆瓣出面,解釋只有四名用戶跨分數段修改評分而告終。短短十餘天,事態走向跌宕起伏,引人哭笑不得。

這並不是近年來第一次圍繞國產電影爆發的網絡罵戰。最為典型的是2017年上映的《戰狼2》。這部至今仍憑56.8億票房高舉國產電影票房榜首位的電影,卻也可以說見證著國產電影“愛國保衛戰”的開端。

若是摘錄幾則《戰狼2》排名前十的“一星”評論——“完全就是吳京在實現他這個小粉紅的英雄夢”,“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中國人牛b就是硬道理!”——我們會發現這些語調似乎一直不變,放進今年《流浪地球》的“一星”陣營也毫不違和。

此類網絡罵戰幾乎成為“小粉紅”與“漢奸”對抗的戰場——“一星”用戶認為那些高分評價者是被無腦的愛國情懷蒙蔽了理智,而高分評價者反辱罵“一星”用戶崇洋媚外。

貫穿這些爭吵的其實是這樣一條隱藏邏輯:不僅國產電影是愛國主旋律或民族主義的載體(這一點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電影評分也被賦以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轉而言之,這場以價值觀為站隊標準的論戰,關注點已不在電影質量本身了。

就單看“站隊”行為對所評價電影的影響,後果就已是極其危險的。一部影片的複雜性被消解為單維度的口舌之爭,且爭論所圍繞的焦點往往是後期解讀時被影迷製造的,強行附加的,並不明確包含在電影文本之內。

這樣“被製造”的爭論蓋過了電影本身的風頭,而電影內其他值得被討論的維度,反而被忽視掉了。一部電影的完整傳播依靠電影人的製造,也依靠影迷的審美接受。如今閱聽人的審美被“閹割”了,被轉移了,那這還稱得上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

危險後果更直觀的體現就是大量極端差評的湧入所導致的電影評分降低,而影響電影在影史上應得的地位。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該片的粉絲為把這部電影刷上IMDb第一名的位置,拚命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打低分。《教父》的粉絲聞訊而動,以同樣的方式對《黑暗騎士》進行反擊。

這場著名的差評運動所導致的後果卻是致使兩部電影都元氣大傷,反而是當時的第二名《肖申克的救贖》登上了第一名的寶座。

放在國內,我們現在可能很難評論《流浪地球》的7.9分是否真實反映了它的水準。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批僅以意識形態維度為標準的“五星”和“一星”評價,必然導致該電影評分存在較大質疑空間。

若是拋開單部電影本身來看,我們會發現,影迷的不理智打分,也是對電影產業的的極大損害。

要知道,健康的電影工業從來都是電影人與影迷共同成長的結果。優質的影片拉升閱聽人的觀影需求,培養影迷的審美品位,而擁有一定鑒賞能力的影迷能反哺電影工業,激勵更好的作品的產生。反之,若是影迷在鑒賞電影的時候製造了過多“噪音”,電影工業也勢必會遭到影響。

近兩年《星際大戰》的部分影迷就是這樣一個反面教材。爛番茄網站(Rotten Tomatoes)上《星際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拿到了專業影評人91%的高分,但大眾評分卻只有45%。在給差評的大部分影迷中,大部分差評原因又可被歸類為種族歧視(不滿亞裔和黑人演員)和性別歧視(不滿主要角色裡女性過多),亦即對製片方“過度政治正確”的不買账。

這場聲勢浩大的網絡暴力直接導致《星8》亞裔女主退出ins等社交平台,另也有行業分析指出2018年《遊俠索羅:星際大戰外傳》的票房失敗也可被歸咎於此前的網絡暴力和惡意差評的反噬。

可以想見,當《星際大戰》這個巨型IP的日後生產必須考慮越來越多的電影外政治因素,製作一部好電影將日益艱難。說是《星際大戰》的粉絲即將毀掉《星際大戰》的電影產業,似乎並不過分。

更大範圍內來看,此種惡意差評的“噪音”也是對優勝劣汰的市場邏輯的打擊。豆瓣作為國內僅剩的唯一一家獨立電影評分網站,靠其廣泛的公信力對電影市場起到調節作用:理想情況下,好的影片評分高,評分高的影片看的人多,從而促進電影市場良性循環。

但是一旦豆瓣的公信力也遭到削弱——無腦評分無疑是削弱公信力的一大途徑——市場的秩序也將被打亂。屆時,誰又還能保證高質量的影片能得到市場的回饋?受損的最終也就是影迷自身了。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的評分並非容不下“一星”。觀影畢竟是極其主觀的體驗,只要評分理由有理有據,“一星”也是被歡迎的。批評自由何時何地都是產業進步的必要條件。

但是,隨著中國電影工業近幾年的進步,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一星”可以被容下,但是怎樣的“一星”才是應當被容下的?產業在成長,那麽影迷的成長跟上產業的成長了嗎?

我們樂意於,甚至更期待聽到影迷理性的反思。如《流浪地球》上映之後,我們看到評論裡有大量聲音討論劇情邏輯是否合理、背景設定是否科學、台詞和人物演技是否太「尬」,以及攝影畫面是否在表現末日氛圍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也有影迷對電影最後劉培強放棄延續人類文明而去抱著幾乎不可能的希望拯救地球的價值選擇發出質疑與拷問,或者將其與科幻片經典作《2001太空漫遊》進行對比批評。

這些討論,即使最後導向了評分者認為電影隻值得「一星」的結論,也是令人欣喜的。在這些嚴肅而審慎的辯論中,「站隊」式罵戰被襯得愈發刺耳。

評分多少是影迷自身定奪的權利,但是也希望影迷在每一次為電影評分時,都能意識到自己是在為維護一個更健康、更公平、更優質的電影產業做出一分努力。讓電影回歸電影,別讓電影外的無乾“站隊”剝奪你作為影迷的“理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