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民俗館展覽老物件 70、80、90後來看看

入秋以來,在京西五裡坨民俗陳列館舉辦了《我這四十年》生活歷程回顧展,展覽用實物將我們帶回到幾十年前的崢嶸歲月。從農村的土炕、老灶台、食盒、蒸籠,到鍾表、老式收音機、黑白電視機、傳呼機及一本本老掛歷,這些物件有的是祖先傳下來的,陪伴著我們多少代人走到現在,它藏著大家最深的鄉愁。一件件老物件無聲地訴說著時代的變遷,吸引了不少居民來這裡回顧往昔生活,共話親情團圓,共話幸福的來之不易。

上個世紀80年代嫁到黑石頭村的老人牛大媽,指著展廳衣櫃前一面鏡子,向大家訴說著了當年鮮為人知的一個故事。“結婚那年的中秋,家裡做的衣櫃缺面鏡子,但是北京買不到,就托人在老家河北定興縣做了面水銀鏡,然後坐著拉煤車灰頭灰臉把鏡子運到北辛安,丈夫再騎著自行車生背回來的。”要知道當時這是在首都,物質都匱乏到如此境地,邊遠地區就可想而知了 。沒有這段經歷的年輕人確實難以相信,但這是我們父輩確實走過的路。

幾十年來普通百姓結婚都有不同的“三大件”——就是結婚剛需品,各個年代結婚剛需品都在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更新,“三大件”在更新中演繹了各個時代的時尚風潮。上個世紀70年代結婚的剛需品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當然這只是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才可以這樣“奢侈”。 上海全鋼手錶120多元,還得憑票才能買到的;永久牌自行車150元左右;上海牌縫紉機100餘元。這些東西即使有錢也不易買到,有時還得托關係走後門。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許多人不以擁有它為榮了,在家庭建設上,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又變成了冰箱、彩色電視、洗衣機。電視機客觀上也取代了收音機的功能,所以收音機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此張圖片的場景是五、六、七十年代許多農家的標配。當時牆上貼不起桌面,只好用報紙代勞。這些報紙可是多少孩子最早的百科全書,多少孩子的閱讀是從這裡開始的,他們從這裡逐漸認識世界。

到了20世紀90年代, 家庭建設又向新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大件又變成了冷氣機、音響、錄影機;再後來物質也不匱乏了,結婚也不太講究三大件了,現在都把重心放到在城裡買房和擁有汽車了,和房子相比幾大件都太微不足道了。圖中這些老桌子、凳子不知用了多少年,鄉親們大都在這樣的桌椅上吃過流水席。

看著老物件我們仿佛回到過去,以前,大夥日子不富裕,但是心裡都有著一股追求幸福的精氣神,所以都不知疲憊的勞作,而且左鄰右舍和睦相處,不像現在住在單元樓老死不相往來。今年74歲、在五裡坨小學教了一輩子書的孫老師,如今把城裡的大房子空著,也要搬到五裡坨。“我對這裡的感情深啊,年輕時一家三口靠我每月32斤的糧票, 是這裡的鄉親照顧 ,時常請我們上家裡吃飯,還給我們分玉米面吃,這樣的情誼我一輩子忘不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京西地區的百姓生活水準逐漸提高,不少村民都將自家的樓房擴大翻修,他們再也不住低矮破舊的房屋了。許多老人帶著孩子來看這個展覽,看一看倍感親切,老人能回味一下昔日的生活,孩子則是大開眼界。孩子們能看到父輩玩過的插卡遊戲機、386電腦,還能看到祖輩用過的筐子。每個物件都能聊出許多難忘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讓孩子知道以前的歷史,他們才會更珍惜現在的生活。

村民們最懷念鄰裡街坊圍在一起看電視的熱鬧場景: 孩子們電視前面排排坐,大人們邊看電視邊拉家常,每天晚上和過節一樣,現在哪有這樣的機會了。 民俗館的展廳內的一件件老物件,一段段鄉村往事,能激起多少有農村生活經歷人的共鳴,能讓多少70、80、90後找回童年的感覺 。琉璃球、洋火片兒、拆紙、花繩、風箏……都能讓他們感慨萬千,仿佛回到久違的學校、和同學們一起瘋玩,只是這段時光永遠一去不複返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