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丨相比高房價,變態的教育競爭才是生育率的大殺器

撰文/張明揚

韓國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韓國2018年總生育率降至0.98,創下歷史新低。韓國《中央日報》稱,韓國由此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生育率跌破1的國家

韓國統計局《2018年出生統計(確定版)》中的生育率變化圖。

2018年,韓國的新生兒數量只有32.68萬,也比前一年減少3.09萬,同樣創下了歷史最低紀錄。要知道,在1970年時,韓國還曾創下了100萬新生兒峰值記錄。

不必嘲笑韓國的低生育率,事實上,東亞地區就沒有生育率高的

先看日本,2018年的總生育率為1.42,新生兒數量為91.8萬人,比2017年減少2.7萬人,連續3年低於百萬,是自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準;新加坡,2018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14,如果不是馬來裔和印度裔的“貢獻”,新加坡華人的生育率更加慘不忍睹;中國香港,2018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7;中國台灣地區的情況甚至更糟糕,2018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06;中國澳門2017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34;中國大陸近些年乾脆就不再公布總和生育率了,主流預測是在1.6以下,多低的預測都有。

不誇張地說,東亞地區的生育率在全球基本包辦了倒數最後幾名。而一個常識是,一國總生育率需要達到2.1,才能保持人口數量不下降。

關於東亞地區為何陷入超低生育率,解釋有很多,有一些還是完全基於中國大陸作出的。我們不妨挑幾條來看看。

比如,高房價限制了生育率。這一立論自然沒錯,對於諸如東京、首爾、香港、台北、北上廣深這樣的東亞域內大城市而言,房價很可能是限制生育的首要因素,但是,東亞有的是房價不高的城市和地區,中國四五線城市的房價相比一線城市甚至可以達到一比十,就算新加坡城這樣的發達城市也有舉世聞名的“組屋計劃”。重點是,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生育低是一個整體現象,不僅僅是大城市獨有的,因此,高房價只能部分解釋超低生育率的出現,遠不足以成為唯一因素。

再比如,福利水準不充足限制了生育率。這對中國大陸很可能是適用的,可是,日本、新加坡這些地方素以福利水準高而著稱,日本政府甚至可以說是窮盡了財力以內的所有鼓勵生育措施,仍然無助於生育率的進一步走低。

最流行的說法是經濟發展導致了低生育率,這一“定律”不僅普適於東亞,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得到過印證的,所以也無需懷疑,問題是,東亞域內經濟發展水準差異很大,日本的人均GDP高達4萬美元,韓國達3.14萬美元,而中國大陸則不到1萬美元,最神奇的是中國澳門,8.64萬美元,這麽大的經濟差距,但為何生育率整齊劃一的超低呢,這其中一定有更加特殊的原因吧。

放眼東亞地區,福利水準有差異,房價有差異,經濟發展水準有差異,但有一關鍵共性決定性地參與塑造了東亞的超低生育率,在我看來,這就是白熱化乃至過度的教育競爭

東亞的教育競爭態勢很可能也是這個星球上獨一無二的。還是從韓國這個生育率“破1”的明星國家說起。

就在今年年初,一部叫作《天空之城》的韓劇在韓國創下了收視紀錄,這部反映韓國中產階級在殘酷高考競爭前不擇手段、人性扭曲乃至喪心病狂的黑色喜劇,引發了韓國社會的強烈共鳴。而很多中國觀眾可能是第一次知道,原來韓國的教育競爭和中國一樣變態到刺刀見紅,面對《天空之城》裡的天問,“只要能把孩子送入好大學,就算最終落得親子關係破裂,甚至家破人亡,你也願意嗎?”,恐怕中國家長也沒有足夠底氣給出堅定的回答。

《天空之城》的劇照

一部叫作《學習的背叛》的韓國紀錄片說,韓國高中生平均每天有12個小時都忙於作業,其中超過70%的學生表示休息一下就會有“罪惡感”,他們每晚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6個小時還不到。最可怕的是,韓國高中生中還流行一個“四當五落”說法,即一天睡四小時的考生會考近理想學校,睡五小時則可能落榜。

《學習的背叛》的劇照

《學習的背叛》的劇照

《學習的背叛》的劇照

日本的教育競爭比韓國要好一些,但仍然是趨於白熱化。且不說日本的高考補習學校頗具世界知名度,到日本隨處可以看到補習班的大幅廣告,就算是日本中小學,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旅日華人女作家唐辛子曾在《在日本,我為什麽必須讓孩子讀私立名校》一文中自述了自己轉變為“雞血媽媽”的心路歷程,直言“在沒有更好的教育體系出現之前,沒有人能脫離應試教育另辟蹊徑”。

而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呢?其教育的雞血程度可能介於韓國和日本之間,在香港TVB一部叫作《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中,一個挺著大肚子的香港媽媽說,因為不想當“怪獸家長”,所以兩歲才把大兒子送去早教興趣班,結果人家告訴她,有的小孩六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當即震驚,說什麽也要讓還在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更厲害的說法是,要“贏在射精前”,因為一些名校隻招收特定月份的寶寶……

《沒有起跑線》的劇照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教育競爭算是一個“中性概念”,即使是過度的教育競爭,的確可以提升一個地區的整體教育水準,實現相對顯著的階層跨越。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華人或者說亞裔基本算是美國在教育上最雞血的一個族群,很多第一代移民可能自己生活和工作都相當一般,但到了第二代往往就會出很多名校生,華麗地實現階層跨越。在這裡要特別補充一句,在美加地區,亞裔也堪稱生育率最低的族群,與黑人和拉丁裔固然無法比,就算和生育不算很積極的白人相比,也有明顯的差距。但你看,在美國,最崇尚(或許也是被迫)放養的族裔不就是黑人麽。

對生育而言,教育競爭究竟有多可怕呢?在剛剛過去的暑假,中國輿論場熱烈討論著“月薪5萬,也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有些部分可能說得過於誇張了,但中國城市的教育高消費已然是一個客觀事實。更重要的是,這股熱潮正從一線城市席卷到二三線城市之中。在這種教育高消費的競爭環境中,試問,有多少家長還敢生,或者說,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敢生二胎。就算出國上夏令營是一個“小眾”的事情,那麽,兩個或幾個孩子的私立學校學費,各種補課,暑假旅遊,是否是一個我們認知中的中國中產家庭可以負擔的?

還不光是錢的問題,東亞式的“密集型育兒”需要超額的人力投入和陪伴,很多母親(父親)基本上對一個孩子的“全天候陪伴”已經累得夠嗆。試問,如果你生兩個孩子或更多,是不是母親就不可能工作了,父親一人的收入能否撐得起這個四至五人的家庭?更別說,在現代教育競爭“理論”中,還需要父親介入大量時間陪伴和教育,那麽,問題來了,你又要父親掙更多的錢給孩子參與高消費的教育競爭,又要父親抽出更多時間在家育兒,這樣的“好工作”哪裡有,請及時告訴我。

一個更嚴肅的問題是,在中國的教育現實中,很多家庭哪怕只有一個孩子,在時間和金錢上的投入已經“全力以赴”,沒有余力可言,那麽,你告訴我,如果再生一個孩子,從哪裡變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如果變不出,誰敢生?

正如兩個美國經濟學教授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寫到的,“想要給孩子提供最好教育的家庭敏銳地察覺到高等教育潛在的高額成本很有可能打消他們再生一個孩子的念頭”。這說的還是教育競爭相對“和平”的美國,如果置於東亞的語境內, 家庭只會更“敏銳”,畢竟,東亞不僅是高等教育貴(很多人會留學),而且考慮到私立學校和課外補習的奉行,初級教育的成本也同樣高昂。

《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

在我們的身邊,這些有孩子的父母莫不是被教育競爭搞得叫苦連天,日常聊天和社交基本成為育兒話題的天下,那麽,如果你是一個單身青年,聽了那麽多抱怨和碎鈔機的“恐怖故事”,你會不會產生恐育症甚至恐婚症。如果萬一真有,就不是上述討論的“不生二胎”的問題了,而是不婚不育,直接墜入韓國式的“破1”。

或許有人說,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老人可以更多的介入到育兒之中,從而減輕年輕父母育兒的時間壓力。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隨著教育競爭的白熱化,老人越來越無法有效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事務中來,畢竟,現在很多小孩幼兒園時的英文水準已經超越了老人,而數學,你確定老人還記得住麽,連很多爸爸都自感應付不過來。也就是說,老人除了在家務上能幫把手之外,在教育上能夠出的力越來越少,無法減輕兒女的教育競爭負擔。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加殘酷。東亞固然在生育率上全球墊底,但老人的預期壽命卻領先全球,隨著老齡化的加深,東亞各國和地區正在謀劃延長老人退休及領取退休金的年齡,試問,如果未來老人都至少65歲退休,又如何有足夠的時間窗口和精力去參與到兒女中的育兒事務中來?別的不說,很多學校下午四點放學,老人沒退休接不了,誰去接?

更何況,老齡化將會導致社會資源進一步集中到養老醫療領域,那麽,國家從哪裡去籌措更多資源投入到鼓勵生育以及各種兒童福利之上呢?

提出了很多問題,我感覺自己一個都回答不了,如果你是一個想生很多孩子的東亞人,請教我。

哪裡有過度的雞娃,哪裡就沒有娃,道理其實就這麽簡單。

注釋:雞娃,指的是近些年北上廣深家長們開始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從小給孩子安排各種培訓學習,不斷給孩子打雞血。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